产品之路第四年的再思考

4 评论 2084 浏览 8 收藏 13 分钟

每年的年初我都会强迫着自己梳理过去一年的成长与得失,并规划来年的目标与计划。今年也不例外,以下我将分别从产品工作、公司选择、写作、身体健康与中年油腻几个维度进行一些思考。

01 关于产品工作

去年一个做运营的朋友跟我讲述她换工作的艰辛,我问她:之前的工作中,你做成了什么?

她一直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而是反复描述自己工作的繁忙和辛苦,还提到自己为项目付出的额外心血。总结下来是,除了开发,其它工作都是她在协调与处理。

我很严肃的跟她讲了这样一段话:你都出来工作三年了,新公司对你评判标准不再是有积极性和责任感就够了,不是过去一段时间你「做了什么事情」,而是你「做成了什么事情」

所以你需要重点告知对方你在之前的岗位上做成了什么事情?通过哪些方法做成的?这样才能够让对方感知到你的独特价值。

观察下来我这位朋友所出现的问题也很容易出现在我们自己身上——每天被繁忙的工作占据了大量时间,认为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成长与回报。反而缺少了对一些核心问题的思考,陷入了「战术上勤快,战略上懒惰」的陷阱中。

我认为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之一就是「定期复盘」,总结过去一段时间的得失、梳理新的目标,让自我得到迭代——自己所做的工作中哪些是有价值和挑战的?哪些只是重复性的执行?重复出现的问题是否有更优的解决方案?最近几个月的成长与收获是什么?自己现在积累的能力是否可以复用与抽离?自己所处行业的趋势是怎样的?等等。

刚做产品工作时,我对自己定的目标是:用三到五年时间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

现在看来这个目标是非常模糊的,互联网也是细分很多行业的,具体要成为「哪个行业」的专家?如何定义「专家」?「量化的指标」是什么?——这些我当时并未考虑清楚。

现在我进入这个行业已经快四年时间了,我对自己的目标有了更清晰的一些认知:我会再用三年时间成为「互联网出海领域」的专家。

这里「专家」的具体指标有三个:

  • 一是亲手打造一款有一定规模的出海产品(日活达到百万或注册用户过两千万、商业化上除养活团队外另有结余、产品体验与设计上能够被用户认可和同行尊重);
  • 二是对于整个中国互联网出海的行业及公司有系统性的梳理与认知(梳理相关分析报告10篇以上,目前已梳理1篇,可能的话出一本互联网出海领域相关的书);
  • 三是对于海外互联网行业的特性、运营玩法、推广玩法、商业模式有系统性的了解与认知,这个主要是通过实际的工作去进行积累。

围绕着这个目标,我进一步拆解了年度目标与季度目标。并且决定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向着每一个更具体的目标进行奋斗。

02 关于公司选择

十几年前去问一个大学毕业生:最想去工作的地方是哪里?这个人大概率会回答「去外企」。当时的外企有着高大上的办公环境和丰厚的薪水,吸引着大量年轻人才的聚集。

但现在再问一个毕业生同样的问题,得到的答案可能是BAT、也可能是TMD,有几个人会再想着去外企呢?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很难干的过趋势。2010年后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大量的资本和人才往这个领域进行聚拢。

我是2016年开始产品工作的,当时的我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市场环境较好,遍地都是新兴互联网公司提供的工作岗位。

一次机缘巧合,我在并没有什么产品经验的情况下,顺利开始了产品学习的路程,并成为产品经理。

但是这两年,通过和圈内朋友的聊天以及我个人的一些观察,能明显感受到机会在逐渐变少。

互联网的光环吸引了足够多的年轻人加入,但整个行业增速的放缓使得好的就业机会逐渐减少。包括我所了解的一些大公司,在面临业务困难时,也会采取解散项目组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进行裁员。

所以我的判断是:在未来的几年中,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会趋于缓慢,而人才的供给关系也会越来越平衡,这个行业的薪水或许还有溢价,但不会太高。

对于再找工作的产品同仁们,我很建议在选择公司时考虑这两个点:

  • 一是了解该公司是否有良好的营收和现金流,说的更直接点,就是能否自负盈亏,而不是靠资本养着。或者去一些离钱比较近的业务或部门,寒冬已至,我们也不应当再过于佛系;
  • 二是可以选择一些传统行业集团下的互联网部门,比如我去年在找公司时就去谈过一些做服装连锁的、生鲜连锁的公司,这些公司往往有良好的实体业务作为支撑,互联网部门通常是辅助实体业务的,相对靠谱很多。

03 关于写作

王菲在1996年的专辑《浮躁》,在市场方面是失败的,但在音乐性和创造性方面,却是华语乐坛里程碑式的作品。时隔二十多年后的现在去听,仍然会觉得堪为神曲。

《浮躁》是一张王菲完全放飞自我的作品,但是并未被市场所接受,之后的作品王菲基本上会在「自我」与「用户接受度」之间做一些平衡。

讲这个事情是我发现之前我在写作时会过于考虑用户的接受度、文章的传播性与阅读情绪体验,而忽略了对我自身的成长性。当然这种写法很容易在一些相关论坛上获得用户的传播,而且绝大多数人在阅读时注重的是「爽感与情绪」,而非实际的内容。

但坦白的讲之前我所写的针对于初级产品经理相关的文章,对我自身的成长而言是并无太大帮助的。

反思之后,我将写作的出发点转变优先满足我的个人诉求——提升自我与成长。比如我现在做的是出海市场,我会定期撰写一些出海相关的东西,这些东西的核心目的就是丰富我的专业知识,从而促使我不断的自省与提升。

04 关于身体健康

应该是从大学开始,我就把可乐当水喝,平均每天1到2瓶。这几年我的牙齿上陆陆续续的出现十几颗龋齿,去年我一次性进行了补齐。但是后来我仍然不知悔改,把可乐换成了咖啡,喝的飞起。

今年胃部持续性的不舒服让我开始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到网上查了下胃癌的症状,把我吓出一身冷汗。熬了一个多月后鼓足勇气去医院进行检查,还好只是轻度胃炎。但医生已经严重警告我,继续喝可乐和咖啡必然使我的胃炎继续恶化。

25岁之前如何放肆浪都是吃得消的,除了偶尔的感冒之外,身体似乎是疾病的绝缘体。但25岁之后,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快速得到身体报复式的反馈,虽然我有常年锻炼的习惯,但去年到今年的两次教训还真的是让我有些后怕。感觉每长大一岁,也就离死亡更进了一步。

所以今年开始给自己的健康目标上又加了一条:戒除可乐(咖啡)、按时吃饭、按时睡觉。

05 关于中年油腻

我是在小城市长大的,周围都是常年居住在一起的亲戚邻里,出门便是熟人,人际联络是非常紧密的。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小孩其实对人相对会比较开放、热情和坦诚,我也不例外。

工作之后到了大的城市,人际关系一下子疏离了起来,周围的人全是来自五湖四海,缺少共同的成长环境与风俗习惯,人际距离也自然远了很多。

出来工作几年之后,我反省自己的性格变化是:不再那么阳光和坦诚了。尤其在处理一些生活中的事情时,会时常展露出较为阴暗的一面,会拥有一些精致利己主义的思想。这一切似乎都在暗示,人到中年,我在往油腻、世俗的方向发展,我认为这是很可怕的。

几年前看《中国最强音》时,身为评委的陈奕迅对参赛选手说过这样一句话:「先到人间看看,再回天堂。」

在大学以前的生活,我认为自己是一直身处「天堂」的,周围的人有着相同的价值观,学校的教育也更多是教育我看到事物正向、积极的一面,当时的自己也是积极的、阳光的。

毕业之后只身到大城市打拼的这几年,让我感受了很多人性的恶,了解到社会中有各种诡诈、欺骗、诋毁等负面的东西。身处这样的环境中,我发现自己也逐渐变得消极和负面起来。一段时间内,一些负面的想法可能会在脑海中反复出现,对人也缺少了包容与同情,性格在逐渐朝着负面的方向发展。

这两年我对于「油腻」这个话题进行了持续性的自我反思,我给自己定了这样的几条规矩:

  • 工作上保持正派、积极向上、与人为善的价值观;
  • 持续性的自我学习与自我反省,持续成长;
  • 持续性的身体锻炼,不要大腹便便。

希望数年之后,我是一位成熟、智慧的大叔,而不是一位油腻、世俗的中年男。好了,今年的思考写到这里,希望对小伙伴们也有所启发。

#专栏作家#

旺仔九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心理学硕士,服务电商类产品经理,微信号:Jackaniy(添加请说明来意)。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太刻意保持正派。。。我感觉不太好

    回复
  2. 是不是很烦òᆺó

    回复
  3. 产品第二年,心理学硕士握手。深有共鸣,其实很多人都说不清自己干成了什么,甚至连自己干了什么都说不清。为了不让自己浑浑噩噩的度过,希望自己能学习你的这些经验,自我沉淀。

    来自重庆 回复
  4. 一如既往坚持自律,加油!

    来自上海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