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降本神器到吞金兽:拆解大模型落地的5个认知陷阱

0 评论 521 浏览 0 收藏 6 分钟
🔗 B端产品经理需要进行售前演示、方案定制、合同签订等,而C端产品经理需要进行活动策划、内容运营、用户激励等

在大模型技术风靡的当下,许多企业将其视为降本增效的“神器”,然而,大模型在实际落地过程中却常常陷入困境。本文将深入剖析大模型在垂直行业应用中的五大认知陷阱,揭示其在准确性、生成质量、投入产出比等方面的局限性。

如果你的老板明天宣布用AI替代50%员工,你会慌吗?

「只需三个月,AI智能体全面接管企业核心业务!」「大模型+行业解决方案,降本增效立竿见影!」这样的宣传语是否让你似曾相识?但庄工这里必须要告诉你,当前90%以上的大模型+垂直行业智能体都是在吹牛逼

理想丰满:那些「无所不能」的演示神话

打开任意一个行业大模型的宣传视频,你会看到智能体流畅处理客户投诉、自动生成财务报表、精准预测市场趋势的完美场景。但鲜少有人告诉你,这些效果往往是基于精心设计的的标准流程、排除所有突发变量的理想演示。

毕竟在真实的业务环境下,企业遇到的业务问题是千奇百怪,多种多样的。

就拿银行的柜台办理业务来说,一会儿客户可能指责你给VIP开快速通道,欺负穷人,要你给够情绪价值;一会儿客户可能就要求你帮他输入银行卡密码,进行各种违规操作;柜员肯定知道自己要干啥,要怎么回应,AI智能体是有可能在一遍又一遍的请求下屈从的。

把业务完全交给AI智能体去执行,这风险有多大应该不用我多说。

但就是架不住很多领导相信了这些宣传视频,他们甚至认为大模型+垂直行业智能体落地很简单,分分钟就能降本增效。

现实骨感:横亘在落地路上的三大困局

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一方面,企业的业务对准确性的要求非常高;另一方面,生成内容的质量很多时候也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最后也同样重要的,就是投入产出比还是远低于预期。

拿准确性的问题来说,传统行业90%以上的业务场景都建立在确定性规则之上:订单金额必须等于单价×数量,财务报表必须满足借贷平衡。而大模型的底层逻辑却是概率推算,它知道1+1大概率等于2,却无法理解背后的数学原理。

在生成质量上,当某服装企业要求AI生成「突破性营销方案」时,得到的往往是行业通用模板的排列组合,内容质量大多数时候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就像AI智能体的文档识别助手虽能提升70%审核效率,但遇到新型合同条款仍需法务介入。

AI的本质是将投喂知识「咀嚼反刍」,而真正的商业创新需要打破既有框架的想象力,这正是当前技术难以逾越的边界。

即便引入RAG知识库增强,但文档清洗、结构化处理、持续更新所需的人力投入,往往超出企业预期。可能某个企业引入工艺大模型后,初期生产效率提升10%,节省人工成本100万元,但后续为维护知识库组建的10人AI团队,每年支出超过300万元。

搞到最后,为AI团队花的钱比省下的还多。这完全违背了企业领导想要降本增效的初衷。

破局之道:理性看待技术边界

短期来看,大模型+垂直行业智能体还是被吹太过了,搞得很多企业老板都头脑发热,提出了很多不切实际的设想。

如果真的要应用,可以考虑优先落地「容错率高+规则明确」的场景,比如基础问答、文档的自动化处理等,避免在涉及重大决策、复杂人际交互的领域冒进。

长期来看,技术突破可能突然爆发,只是行业适配需要长期沉淀。

在落地应用前,一定要了解清楚当前的技术边界已经进展到哪里,千万不要被宣传视频给忽悠了。

本文由 @庄工的笔记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
专题
15869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从0到1搭建结算平台
专题
19245人已学习13篇文章
客户服务在整个客户生命周期主线中是一项持续的互动行为。本专题的文章提供了做好客户服务设计和体验的思路。
专题
16070人已学习13篇文章
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路标、指示面板、箭头指引诸如此类的常见的导航,其实网络中也有很多导航指引。导航有什么用呢?导航设计又要遵循什么规范?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导航设计指南。
专题
13108人已学习12篇文章
产品立项,对于产品来说是其生命周期中最基础的和最重要的阶段。产品立项都有哪些主要工作?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产品立项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