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毕业要不要进G端做需求——刚毕业/还没毕业的可参考

2 评论 1737 浏览 3 收藏 12 分钟
🔗 B端产品和C端产品的区别在于,B端产品的用户是企业客户,C端产品的用户是个人消费者。因此,B端产品经理和...

进入G端(政府端)从事需求分析或产品岗位,是许多毕业生的选项之一。然而,G端工作是否适合自己?它有哪些优势和挑战?本文将从一位在国企从事G端需求分析工作两年的从业者视角出发,深入探讨G端工作的特点、适合人群以及职业发展的可能性。

本人毕业后就在国企做G端需求分析,现在做了两年了,由于最近一直在考虑转型,所以写下这篇文章供新人参考。

一、要不要做需求/产品岗

做之前先想想是为了什么才干这个岗:

刚毕业面试的时候,经常会被问到的一句话是:为什么要做产品岗?一般这个岗位都是干了很多年的开发/测试转型的,没有经验的话会做的比较困难。

1、如果你是因为干不了开发,不想做测试,觉得运维有点那啥,但又想留在互联网行业(不是贬义,只是举例)

那就想想自己能不能写上万字的文档、或者闷头看一些别人写完了的上万字的文档并且梳理出一套逻辑,如果不能,那就在考虑一下;

现实场景:新人时期有的公司会让你先看一堆文档或者材料,然后让你画个图看看你理解的怎么样。

2、如果上面的能做到,或者是已经想好了干需求/产品的话

再想自己能不能不依靠别人做出思考(甚至决策)、能不能“轴”过其他人,如果不能,那就在考虑一下;

现实场景:甲方要做一个东西,开发说做不了,但基于你合理(一定要合理)的分析,能做而且不得不做的情况下,你能说服他们做这个东西,并且制定一个较为合理的方案。

3、如果还能做到上面的内容

想一下你能不能接受上班的时候还可能面临学习工作职责外的内容(比如说你学的是开小汽车,现在要让你学一点如何造一辆汽车),如果不能,那就在考虑一下。

现实场景:你在做一个业务导向的东西,你不能只会你自己负责的那部分,你还需要花时间弄清前序和后序业务是怎么运作的,即使这个东西你了解一次后以后可能都不涉及的情况下。

4、如果都可以的话,想想自己抗不抗骂,能不能忍

现实场景:上一个同事做了一个东西,这个活儿交接给你了,你刚接到手,甲方就要求你把这个杯子改造一下,你发现前面的人把这个东西做成了一坨,你做不了,但甲方还是骂你,你又不能反驳只能忍着在这一坨上继续做,然后时不时的因为跟你毫无关系的事情骂你。

如果都可以的话,那你最次最次是能干的,至少开始工作后不会特别抗拒,至于干到什么程度,还有其他的评判标准。

毕竟刚毕业的话,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在这个做任何事情都要经验的行情下,不至于让你前几年被糟蹋或者说被试错耽误。

二、想想G端要面对什么

我自己想做产品的原因是我对设计和创造性的东西,也更喜欢做让自己能有成就感的事情,而且这个岗位相比于其他岗位更有发展,活儿更有意思一点。

最初在纠结售前、项目经理和这个,考虑到这三个岗位里面只有产品更符合我的要求,所以我选择了需求(产品和需求有差别,但刚入门的时候找到就干吧,至少这俩在互相转化的时候门槛比跨岗位转好一点)

因为我干过最长的就是G端了,所以我这里只说G端,其他的等我转型后在说

1、G端的“不可接受之处”

(1)G端的通病——“几乎”没有决策空间

ps:只是以我接触过的为准,不代表行业,可能说法确实有点夸张,但也确实是真事儿。

G端的需求简述就是:

上层下发一个文件甚至是领导的“一句话”——甲方根据文件编写一个业务流程和说明——乙方根据编写的业务流程去逐个字的分析到底要干啥——问甲方这样行不行——开发

为什么叫“几乎”没有决策空间,举例来说,甲方让你算从1加到100的和是多少。正常来说高斯求和公式几步就解决了。但对于G端来说,我要求你从1加到100,我说了是加到100,不是让你算到100,那你就一定要给我从1+2+3一直加到100,不可以变。

这个时候你就纳闷了,那我直接算就能出来为什么非得这么算?没有为什么,你就得这么算。

简称,合不合理不重要,我想要的是什么最重要,即使你做的东西只有一个人用,或者就完全没人用,或者他甚至都称不上是一个东西,那你也要做。

所以我才提到了“能不能忍”,忍不了你也得做,没得选。

还有更多的情况,比如界面设计,小说里总会说“shit黄色的按钮”,你觉得虽然他怪怪的,但他也能让人有想点的冲动,但领导就想弄个shit绿色,那你就弄,别扭死你你也得弄。

(2)冗长的流程——做事都要被迫拖拉似的赶工

(私企可能还好点)对于国企的话,流程是根本没有任何办法逃避的,就像我第一段里说的流程,那只是一个最最最基础的流程框架,实际上要比这个复杂非常多。

之前遇到过做一个功能,月底发次月初上线。需求分析着急忙慌的做完了,每天都催着评审,结果到评审阶段:

第一次会议:甲方不同意这个技术方案,提出新的技术方案;

第二次会议:觉得第一次的方案更好;

第三次会议: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方案结合;

最后:用第一版方案。

开始做了后,开始走流程:

先走确认需求流程,一堆人审批。同步建表,要10多个人审批后才可以建,不建表做不下去。最后就是所有人都卡在这个流程动不了,但活儿又非常着急,就只能在流程批了后继续赶工。

(3)莫名的背锅——即使跟你没关系也跟你有关系

就像我上面说的,不管是流程还是你接替别人的活儿,都会有这种情况。因为内部是没法怪甲方的,只能怪你,这个懂的都懂,我就不多啰嗦

2、G端的“锻炼新人之处”

(1)“几乎”没有决策空间的好处——不用担心决策失误

作为一个新人,如果让你决策的话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因为如果决策失误导致的后续影响你是没有应急处理的能力和经验的,在这种基础上,你不用太过于担心你做的东西是错的,因为已经被设定好了业务场景,你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完成即可。

举例来说,甲方让你算从1加到100的和是多少,你不知道高斯求和公式,你可以直接用最简单的方式做好他,那就一定不会出错。

简称:你只要按照我要的给我做,你就不会有问题

(2)冗长的流程的好处——不必担心结果问题

因为流程太长了,你在任何一个节点发现自己有问题了,都可以撤回,而且都会有专门的人给你把关你的内容有没有问题,所以你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做就好了,只要按时甩给其他的节点,那你就是没问题的。

(3)即使跟你没关系也跟你有关系的好处——你会“被迫”学习

一个业务需求是很庞大的,我接触过最大的业务是几百万字的需求文档,这种文档读死你你也读不完,只能说遇到问题的时候在看。也正因为此,你发现前面的人把这个东西做成了一坨,甲方又让你改,你就不得不去研究一下这一坨到底是咋做的,那你就成功的在被动的情况下学习了很多东西

结语

总体来说,在你开始纠结要不要步入需求/产品岗的时候,先想想为什么要干,在想想你要什么,这个方向能不能符合你的预期,即使是符合你想躺平的预期,那也是预期。

对于G端来说:

如果你是一个想稳稳当当干下去,没啥太多想法的新人,你就找一个G端干,一般情况下也不会裁员,就是纯粹的耗着,因为他的性质所在,所以他会很稳定,越老越吃香;

如果你想做出点东西,或者有一些好的想法或者想上进一点,那我个人建议你慎重考虑,至少对我自己来说,G端不能满足我想要的,所以我选择继续发掘;

如果你想先试试,那你也可以来试试,毕竟相对于B端和C端来说,G端“相对”负担会小一点。

我的观点只是我自己这两年干下去的一些想法,肯定有不准的地方,所以大家辩证的看,如果有问题留言我,毕竟未来的发展没有一个定数,最后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的~

本文由 @真的不好说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G端就不是互联网,完全不是一种业务逻辑,商业逻辑。
    G端和很多时候没有机会与一线人员做调研,都是自己老板或政府领导拍脑袋做个决策,就要产品出全套设计方案。

    来自北京 回复
    1. 是的是的,G端主要还是需求分析,体现在你对业务理解多深刻,实际上干活儿是上面给你需求你就干,不太需要考虑产品经理那堆指标,我当时太小白了不知道,所以现在明白了就想跳了。
      不过最大的优势就是如果胆小,或者不太敢做的话,可以来感受,毕竟没有试错成本。以及他确实非常稳定,活儿100%会有的。互联网那堆东西基本上很难学到

      来自中国 回复
专题
19962人已学习14篇文章
合同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公司对合同的录入登记、审批、履约管理、监控执行、查询、统计等功能。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合同管理的设计指南。
专题
32692人已学习21篇文章
产品经理每月必须做的事情,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1000个用户的反馈。
专题
45477人已学习22篇文章
可用又易用,产品逻辑和情感化体验两手抓,用户才会爱上你的产品。
专题
14077人已学习14篇文章
企业架构可以辅助企业完成业务及IT战略规划,还是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核心,也有助于个人职业的健康长远发展。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企业架构详解。
专题
40525人已学习22篇文章
不想当CEO的产品经理不是好运营
专题
13327人已学习19篇文章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化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在大数据时代,数据规模也在不断的膨胀,所以各种企业需要大数据治理。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数据治理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