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营销,为什么必须造场景?

谢金钟
0 评论 1318 浏览 13 收藏 20 分钟
找到工作只是第一步。我们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战训练,不仅让你成功入职,更能让你具备快速胜任工作的能力,在团队中站稳脚跟。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营销面临着一个核心挑战:如何让用户从海量信息中感受到广告与自己的关联性,从而产生代入感和购买欲望?本文通过剖析“旁观者效应”及其对营销的影响,深入探讨了“造场景”在现代营销中的重要性。

1964年,美国纽约市一位年轻女子,在自家门前被人杀害,受害者全身13处刺伤,凶手更是两次往返,三次拿刀捅向她。

警察在调查时发现,案发地不仅不偏僻,甚至附近公寓还有38 个人目睹或听见了这一袭击事件,遗憾的是犯罪过程持续了半个多小时,只有一人选择了报警。

《纽约时报》随后刊发了头条新闻,引发了整个美国对于民众人情冷漠的大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几十位市民在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围观”凶手杀死了自己的邻居?

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人性冷漠,如同“扶不扶”问题一样,旁观者深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

但事实并非如此。

社会心理学家分析了事件中旁观者的反应后,认为是由于观看事件的目击证人太多,反而降低了个体提供帮助的意愿,他们把这称为责任扩散

就是说,旁观者越多,人们心里越会萌生一种想法:“有人会去帮助他的,我就不必去了”“这是别人的事,与我无关”,这便是旁观者效应的由来。

今天讲这个案件,不是要聊社会问题,而是因为旁观者效应随处可见,甚至可以这样说:你的产品卖不好,有一大半是受它影响。

一、营销的第一个难题

很多人以为,营销最大的难题是:怎么激发需求,让原本购买意愿不强的人想买。

但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还有另一个问题更要命,即怎么让用户产生代入感,让他意识到:广告是对他说的,而不是对别人说的。

因为一旦他以为这是对别人说的、与他无关,大脑为了节省资源,就会开启屏蔽模式,直接忽略这条广告。

这便是前面说到的旁观者效应,对你的广告的影响。

做营销的时候,尤其容易导致这种情况。

为什么呢?

因为营销是一对多沟通。

什么是一对多?就是一个人对多个人讲,与之相反的就是1对1沟通,比如销售。

一对多的沟通场景,就意味着同时有多个听众,你不是单独对某一个人讲。

好处是提升了沟通效率,但坏处是:用户很可能觉得你不是在对他说,而是在说别人,从而以旁观者的角度去接收处理你的信息。

最近我们有条教自媒体的产品线想给学员对接订单,需要调研学员结课后的账号运营情况,于是运营设计问卷回访了5000多学员,结果只有300多人填写了问卷。

运营同学觉得很离谱,给赚钱的订单,还有人不感兴趣啊?

我说,你把话术发我看看,于是就看到了这样的话术:

如果你是用户,看到了这样的一长段内容,你会认真看完,还是当成群发广告忽略呢?

大概率是当成广告了。因为群发广告都长这样,为图省事一次性罗列完所有的信息,把认知压力给到用户。

这是典型的“在1对1沟通场景下,误用了1对多的沟通方式”(你去翻一翻和朋友们的聊天记录,真实的1对1沟通场景下,有多少对话是超过三行的?),虽然极致提升了沟通效率,却让人觉得不是对他说的,与自己无关。

这就是旁观者效应的影响沟通的人越多,越容易触发这种效应。

那问题怎么解决呢?或者说怎么让受众感觉你就是对他说的呢?

最有效的方法:塑造场景,让用户产生代入感。

二、什么是场景?

打我进入互联网这行起,“场景”就是我最常听到的词之一。但每当我问起场景是什么的时候,他们总会给我一些模糊的回答,比如:

“场景是戏剧、电影中的场面”

“场景是冲突的情节”

“场景是环境”

“用户即场景”

真是听君一席话啊!

之所以场景的定义,难得到标准解释,是因为对不同的行业来说,场景的含义是不同的。

1、真实世界中的场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说的场景其实很好理解,就是我们所处的情境(情况和环境),不仅包含我们此时此刻周遭的环境,还包括我们的状态:正在做什么,将要做什么。

比如,此刻我正坐在房间电脑前安静地打着字。这个时候,夜晚、房间和房间里的一切事物、正在打字和思索的状态,这就是我现在所处的场景。

2、影视剧中的场景

影视剧中的场景,含义和真实世界中的场景意思差不多,不过在影视剧中,搭建场景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模拟真实世界,让人感到故事剧情的真实。

既然是模拟,那就很难100%还原真实场景,一定会有考虑不周或者疏忽的地方。因此在影视剧脚本的创作中会退而求其次,优先满足某些必备元素,来模拟出一个简化的场景。

哪些必备元素呢?

脚本里的场景元素通常被划分为4W1H,也就是谁(Who)在何时(When)、何地(Where)、做什么(What),如何做(How),交代清楚这些,就能搭建出一个大概完整的场景。

当然,这只是影视剧里的场景必备的五个要素。影视剧中的场景,模拟或者说还原得越真实,这个场景就越好,越能让人产生代入感,更容易身临其境。

举个例子,周星驰的电影。为了追求极致的场景真实感,周星驰除了对主体人物的呈现之外,对环境场景的细节刻画同样十分重视。

我们平时夸得最多的总是他的创意和演技,但你们如果仔细看看他的电影,把注意力放在远处那些背景里的人物时,你会发现,在他的电影里,哪怕是无关痛痒的背景NPC,也有他自己对应的身份和任务。

比如背景里的樵夫,真实的樵夫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应该做什么?卖材火。再看看其他人,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属于这个身份该做的事?而不是无所事事地当背景板。

特写镜头,背景里还有一个模糊的人影貌似在打水,很离谱,这个群演可以完全不出现的,因为背景已经虚化到这个程度了,索性都看不清,何不节省人力物力不让群演出现?但还是出现了,一切都是为了呈现小镇真实的生活场景。

很多时候,这一幕的情节能否调动观众的情绪,不仅仅是靠演员的表情、动作和台词,场景里的人、声、色、光、道具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这便是一个好场景的作用,它让我们“身临其境”。再想想某些神剧,穿帮、让你有跳出感,差距就在这里。

如果你说拍电影离我们比较远,那我们再看一个例子,下面是一个小红书账号视频的截图,账号名叫@暴躁晨晨教育咨询 。很明显,这是一个企业的营销账号。

这个账号在去年9月,成为了小红书涨粉排行榜第七名,一个月涨粉21万,现在已经是妥妥的百万粉大号了。能获得这么高的涨粉,和脚本策划、演员的表现力、公司的投放运营肯定脱不开关系,但你看看场景布置,也十分细节考究。

如果你是一位正在备考的学生,刷到这里,会不会停留一下?

为什么?

因为太真实了,这不就是我的卧室吗?你在我家装摄像头了?

再多看几秒,诶,这人好有意思!

如果遮住账号名和商品按钮,你大概率会以为这是一个学霸姐姐在家里教你备考,而不会想到这是一个企业的官方账号。

3、文学中的场景

而到了文学作品中时,因为没有画面,只能通过文字来激发读者的想象,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花费大篇幅的文字,去描述更多的细节,让读者在脑中想象脑补出画面。

为此,写作者们,不得不扩大了范围,把更多的元素也加到了“场景的定义”里,不仅包含了前面提到的4W1H,甚至还包括了五感、动作、对白、冲突、人物关系等等。

小说《盗墓笔记》中的场景描写

场景包含的元素变得越来越多,已经变成故事情节的单元了。

当然,不管是影视,还是文学中的场景怎么解释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目的:让读者/观众身临其境有画面感,哪怕是天马行空的想象。细节越丰富,这个场景也越真实,越容易代入。

4、营销中的场景

相比于文学作品只能靠文字,互联网在塑造场景时,能使用的信息呈现形式虽然更多样,但是也遇到了新的挑战。

在影视剧中,导演可以通过实拍、特效来呈现场景,但是在互联网,由于时间和成本限制,想要靠实拍和特效还原场景,对于大多数企业或个人来说,还是很困难。

如果像小说那样,用大篇幅的文字去描写细节,也不现实,因为线上用户根本没有耐心看完。

那怎样做,才能既省成本,又能快速构建场景呢?

三、如何快速构建场景?

其实,我们并不需要把真实场景中的所有元素,都事无巨细地呈现一遍——那样既费时费力,效果也未必好(想想看长篇小说里大段的场景描写,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用户哪来的耐心?)。

更便捷、也更能调动用户大脑参与感的方法是:

借助用户已有的记忆碎片,用关键元素“钩”起他们的联想,让他们自己“脑补”出完整的场景画面。

这背后的原理,正是因为人脑有强大的关联记忆

什么是关联记忆?简单说,就是大脑习惯用“找关联”的方式来存储和提取信息。

  • 存储时:大脑要记住一个新事件A,会拼命寻找它与已有记忆B的相似点或连接点。一旦找到这个“钩子”,A就能被牢牢挂在B旁边,不易被遗忘。
  • 提取时:反之,如果遇到一个能触发记忆的线索(比如一个画面、一个声音、一种气味),大脑就像侦探找到了关键证物,能瞬间“破案”,把相关联的整个记忆片段(场景)提取出来,效率极高,能耗又极低。

比如,当你第一次看到某个朋友新买的保温杯时,可能转头就忘了杯子的细节。但几天后,如果你又在咖啡馆看到他正用这个杯子喝热咖啡,杯口还冒着氤氲的热气——这个“咖啡馆+热饮”的场景瞬间激活了你之前的记忆:“啊对!他那天给我看过这个杯子!” 杯子这个陌生信息,通过“咖啡馆喝热饮”这个熟悉场景的关联,就被牢牢钩住了。

这就是关键提示信息的力量!我们并不需要重现整个咖啡馆,只需一个“热饮+氤氲热气” 的细节,就足以唤醒你对“朋友新保温杯在咖啡馆”的整个情节记忆。

我们的大脑就像仓库一样,里面存放着无数的生活片段(情节记忆),而时间、地点、人物、心情、状态这五类信息,就是打开这些仓库最有效的钥匙。

1、为什么这五项是关键?

因为它们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核心、也最容易被记住的场景框架:

  • 时间:清晨被闹钟吵醒的烦躁?深夜刷手机的孤独?周五下班的雀跃?时间点自带强烈的情绪和氛围滤镜。
  • 地点 :拥挤通勤的地铁车厢?周末凌乱的卧室?灯火通明的办公室?咖啡馆的角落?地点是场景的物理容器和氛围基调。
  • 人物:不只是身份(打工人、宝妈、学生),更是状态——是手忙脚乱的新手妈妈?是眉头紧锁的加班族?还是瘫在沙发上的咸鱼?人物的具体状态让场景鲜活。
  • 心情:焦虑、兴奋、疲惫、无聊、甜蜜、尴尬……心情是场景的情绪底色,也决定了用户代入的深度和共鸣的强度。
  • 状态:是刚运动完大汗淋漓?是感冒了鼻塞头痛?是饿得前胸贴后背?是刚被领导骂完?特定的生理或处境状态,是极其强烈的记忆触发点。

人在情绪波动(极度开心、愤怒、焦虑)或特殊状态(极度疲惫、生病、饥饿)下,感知力会变得异常敏锐,相关的细节也更容易被大脑“高亮”标记。

这就是为什么“第一次约会时的紧张心跳”或是“饿到不行时闻到的饭香”,时隔多年依然能清晰唤起当时的整个场景画面——强烈的情绪和状态,给那段记忆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2、应用到营销:如何用这五项快速造场景?

在营销中构建场景,核心就是有策略地组合这五项关键元素中的几项(不必全部),用最精炼的信息,精准戳中目标人群共有的记忆片段。

  • “深夜,加完班,独自走出冷清的写字楼,胃里空落落…”这是应用了时间+地点+人物状态的场景元素 → 瞬间击中加班族的疲惫和饥饿感。
  • “周末早上,阳光洒进乱糟糟的卧室,你赖在床上刷手机,妈妈第N次喊你吃早饭…”这是应用了时间+地点+人物+状态+心情的场景元素→ 引发年轻人对“宅家周末”和“妈妈唠叨”共鸣的会心一笑。
  • “开会时手机突然响起刺耳的提示音,全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你身上…”这是应用了地点+状态+心情的场景元素→ 唤起社死瞬间的尴尬记忆。

3、其中的关键技巧

  • 精准狙击:深刻理解你的目标用户,选择他们最熟悉、最常经历、或者痛点/爽点最强烈的场景元素组合。
  • 细节为王:用一两个具体、独特、能引发感官联想的细节(如“冷清的写字楼”、“乱糟糟的卧室”、“刺耳的提示音”)代替笼统描述,更能激活记忆。
  • 少即是多:线上营销信息过载,用户注意力稀缺。不必追求场景的完整度,而要追求场景的“钩子力”和代入速度。几个精准的关键元素,往往比长篇累牍的描写更有效。
  • 形式适配:文字、图片、短视频…不同媒介形式,对场景元素的呈现方式和侧重点不同。文字需更精炼传神,图片/视频则可直观呈现视觉细节(如@暴躁晨晨账号里那个无比真实的“卧室”背景)。

总结

快速构建场景的秘诀不是从零开始“建”,而是从用户脑中“钩”。

利用人脑天然的关联记忆特性,用“时间、地点、人物、心情、状态”这五把钥匙,打开用户的记忆仓库,让他们自己完成场景的脑补,从而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把“别人的广告”瞬间变成“我的故事”。

营销,是一门利用人脑认知规律的科学,而场景,是其中最重要的工具。

作者:谢金钟,微信公众号:谢金钟(ID:xiejinzhong2021),拆解产品、营销、运营底层逻辑。

本文由 @谢金钟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
专题
17286人已学习12篇文章
分销是互联网拉人头和推广的常用手段,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裂变营销。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分销体系设计指南。
专题
39207人已学习11篇文章
世间万物皆有套路,面试更是如此,多拿几个靠谱offer。
专题
13501人已学习13篇文章
产品设计与用户的体验感息息相关,但是很多时候产品经理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会忽略掉可能影响到用户体验感的一些因素,比如一些异常状态的出现会让用户产品卸载的想法。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产品异常场景设计指南。
专题
14041人已学习12篇文章
作者B端的产品经理,要基于这个行业理解的大背景下去了解公司的业务全局。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B端产品经理如何了解业务全局。
专题
16476人已学习12篇文章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做用户调研是一项很重要的过程。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做好用户调研。
专题
40279人已学习11篇文章
你说你会SEO/SEM,我信!但是肯定做的不够好,不服看看别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