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数据分析,怎么做才有深度

8 评论 13221 浏览 100 收藏 11 分钟
🔗 产品经理的职业发展路径主要有四个方向:专业线、管理线、项目线和自主创业。管理线是指转向管理岗位,带一个团队..

编辑导语:数据分析不仅仅是摆数据,同时深度的结论也很重要。空有数据,没有结论,对于决策者来说没有明确的用处。那么,针对一堆数据,我们该如何得出深度的结论?作者结合一个简单的场景,分享运营数据分析,怎么做才有深度?

“做分析不能光罗列数字,要有有深度的结论!”

这是很多公司对数据分析师的要求。然而到底怎么做才有深度?除了罗列购买人数、购买率等数据,到底还能分析啥?今天结合运营的例子,具体讲解下。

一、从最简单的场景入手

设想一个最简单的场景:全场5折!件件五折!样样五折!作为消费者,我们最喜欢这种简单粗暴又实惠的方式。

但是站在运营的角度看,这样有啥问题呢?因为消费者不止一类人,每个企业面对至少四类消费者,并且其中陌生人才是大多数(如下图)。

运营数据分析,怎么做才有深度

单纯地打折,导致的结果就是经营盘子越做越小,销量可能维持在一定水平,但总利润是越来越低的。

如果数据分析师不懂得背后的运营逻辑,只是单纯陈列数据的话,那么就会啰嗦一堆:“购买客户数XX人,购买金额XX万,较上月下跌x%……”

但这些都仅仅是现象陈述,这里的深度问题是:手段粗暴,缺少引流。如果一个企业的运营只会这么干,那历次打折叠加的效果更明显(如下图)。

运营数据分析,怎么做才有深度

所以,想解读数据更深入,需要以下两者缺一不可:

  1. 理解运营基本逻辑
  2. 用数据佐证逻辑

二、从简单到复杂

为了改变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人们自然会想到:拆分人群来做。最直观的拆分是把新用户和老用户区分开,做不同策略。如果不考虑运营逻辑,数据分析师会本能的给出三个分析基本思路(如下图)。

运营数据分析,怎么做才有深度

但注意,当策略有了组合的时候,就会有叠加效应,因此引出三个更深层的话题:

  1. 单个策略执行是否有效
  2. 两个策略之间,是否有衔接
  3. 整个策略组合,成本是否失控

这三个问题是由小到大,逐层解决的。

三、单个策略优化

以获取新用户举例,设想一种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新用户首单1元买商品。优惠力度大,简单粗暴,作为顾客的话我们人人喜欢。

但是站在运营角度,这么简单的活动,都至少有五个部分组成(如下图)。

运营数据分析,怎么做才有深度

如果孤立地只看一次活动,那么作为数据分析师,肯定只能得出:曝光量XX万,引导注册X万,购买人数X万这种没有结论的数据。

但是把所有活动,按照策略目标编织成活动组,就能进一步发现问题(如下图)。

运营数据分析,怎么做才有深度

这里能反映出很多更深层的问题:

  1. 单一活动,没有做过优化
  2. 做优化毫无章法,无法有效积累经验
  3. 做优化仅仅优化某个部分,放弃其他动作

简单来说:运营自己没有本事做,瞎胡乱改,东抄抄西抄抄。如果这种状态也能出业绩,那就只能证明:大环境真的很好。如果没有出也是理所当然的。

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优化了若干版本以后,发现:一个渠道的新用户数/转化率是有上限的,至少在目前的文案创作能力+商品+优惠政策下,是有最大限额的。

如果能证明这一点,也能得出一个更深层结论:需要新开渠道,支持更大的业务目标。这样的结论,也能避免数据分析师被人揪着不停地问:“为啥就分析不出更多优化点了”——它可能真的就只有这么多。

四、两个策略衔接

还拿上边的例子,当新用户完成首单以后,已经有了注册信息和首次交易数据,就能做更多分析,也能导出更多策略。

注意,在运营角度,这里的很多策略是固定可做的,根本不需要做分析也知道能做,数据分析支持的,仅仅具体的做法以及数量(如下图)。

运营数据分析,怎么做才有深度

此时,除了简单地输出:复购率、复购人数、复购商品量等等数据以外,将两个策略结合来看,能看出更多深层次问题(如下图)。

运营数据分析,怎么做才有深度

为什么用户不复购?如果直接问数据分析师,估计能把人问傻,但结合之前新人阶段策略以后,就能得出更深层分析结论:

  1. 因为根本没有策略承接这一群新人
  2. 有策略,但是过于单一,未结合消费习惯
  3. 有策略,很多样,但缺少培育,就知道收割
  4. 有策略,有培育,但时机不对,太早/太晚

这些结论,是需要把前后策略连起来看,才能深入发现的。

五、多策略管控

当策略越多,策略之间的相互影响越明显。此时运营会有两个明显的倾向:

第一类

各部门各自为战,拉新、复购、高价会员一个小组一套策略,营销费用疯狂燃烧。

最简单的例子:负责拉新的部门为了自己的考核数据好看,在拉新的时候多塞了几张优惠券,优惠券又有3个月有效期。结果等第三个月负责复购的部门来做活动的时候,用户莫名其妙又多拿了几张券。

最后的结果,要么是羊毛党把券都用掉,薅个痛快。要么就是用户挑了优惠最大的券用,总之,得有个部门郁闷:“为啥我的券没人用??”

这些问题,在单一的活动复盘里很难讲清楚,但把所有活动围绕活动编织成策略组,就看得很清楚。能及时发现活动间堆叠,能基于每个用户计算清楚到底投放成本去到多少(如下图)。

运营数据分析,怎么做才有深度

第二类

各种动作混为一谈,又要用户看直播,又要用户下载APP注册,又要玩游戏,最后才能得个可怜巴巴优惠券。

这种情况根本不需要举例,现实生活中太多了,而且经常是操作越整越复杂,优惠越给越少。一个基本的常识就是:流程越长,流失越多。看似面面俱到,实则面面俱废。

此时作为数据分析,除了给到这个巨复杂的流程数据以外,还可以把这个巨复杂的流程,对应回基础用户数据,看看丫实际覆盖了哪些人,到底激活的是谁,这样就能把大而无用的问题暴露出来。

六、小结

在数据分析领域,一直以来都有拿着锤子找钉子的不良习惯。今天书本上讲了逻辑回归模型,所以逻辑回归能怎么用到业务上,快给我一个逻辑回归业务,谢谢。

可如果真的理解了数据模型的本质,你会发现:数据模型本质上是点试的输出。比如逻辑回归,它就只有一个二分类结果:是/否,没了。比如线性回归,它就只输出一个连续型的数字,没了。

而具体到运营工作上,运营的工作是链式,是交织在一起的,是一步步迭代的。因此不可能指望一个点试的结果解决问题。即使预测出来一个人不消费,又怎样!

  • 要在哪里接触到他?
  • 要投什么商品吸引他?
  • 要几点几分推信息?
  • 推送了他不点击咋办?
  • 你确定推的文案他看得懂?
  • 对手搞了更大力度优惠,又怎么办?

这些一系列的问题,都不是靠着一个数据模型预测出来的,而是先要把运营策略梳理清楚,编制分组,理清内部逻辑,才能结合数据,发现盲点,从而找到更深层的原因。

这里又延伸出另一个问题:如何从运营方案的语文描述里,总结出一个数据可以分析的逻辑出来。

#专栏作家#

接地气的陈老师,微信公众号:接地气学堂,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资深咨询顾问,在互联网,金融,快消,零售,耐用,美容等15个行业有丰富数据相关经验。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简单的来说,空有数据没有总结,不得行,运营需要做的就是吧得出的数据逻辑理顺,然步步优化,得到更精准的投放转化,例:在点击到详情页并没有转化,原因是什么?而不是空有一堆点击数是多少人,需要解决的是怎么得到更高的转化做更多的业绩。

    回复
  2. 由浅入深,从现象陈述中看到蕴含其中更深刻的问题,从现象看本质

    来自广东 回复
  3. 作者最后的抛问很有深度,数据逻辑究竟能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来自广东 回复
  4. 👍

    回复
  5. 从易到难,由浅及深,单个优化,多个并行。最后再次总和以上 数据。

    来自北京 回复
  6. 我认为确实是这样,空有数据,没有结论,对于决策者来说没有明确的用处。还是要学会从数据中总结

    来自江西 回复
  7. 理解运营基本逻辑和用数据佐证逻辑真的很实用。跟着学说不定我也能做出来有深度的分析

    来自中国 回复
  8. 十分感谢作者的分享,仔细看下来,从中学习到了很多。

    来自广东 回复
专题
12999人已学习12篇文章
营销数字化与数字化营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很多容易混淆。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关于营销数字化的解读。
专题
61116人已学习12篇文章
业务流程图是最常见的图表之一,能看懂读懂是必修课,能绘制便是非常重要的选修课。
专题
18215人已学习15篇文章
促销的规则多样,对提高客单价和客单量有很大帮助。本专题的文章提供了促销系统设计指南。
专题
13357人已学习13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产品经理数据分析方法论。
专题
14299人已学习13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析了用户运营策略的案例,为如何做用户运营策略提供了思路。
专题
13361人已学习12篇文章
随着“新基建”的号角,新技术不断涌现,数字化转型成了成了大多数企业的迫切需求。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做服务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