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对商业环境/线下行业/互联网产品的17点思考

2 评论 10501 浏览 24 收藏 28 分钟

近段时间由于疫情影响,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那么作为产品人应该如何理解疫情带来的影响呢?产品人又该如何应对呢?

我问一个朋友:“ 你觉得疫情对我们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他回答:“ 大家生活会更加倾向线上化吧。”

朋友的答案确实是我们最直观的感受,疫情肆虐了数月,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改变了很多东西。作为一个社会人,切身感受最直观的就是在线买菜、在线娱乐、在线上课等在线化的生活体验。

作为产品经理,应该更多的去思考和分析这些改变和影响,思考疫情对自己的产品、对消费者群体、对社会将会产生具体怎样的影响,以及产品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影响和变化,“深度思考”是优秀的互联网人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

一、疫情对宏观经济影响

1. 对经济影响损失巨大,间接影响更大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力和冲击面都已经远超了2003年的非典,并且持续呈现全球化蔓延的态势。

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企业停产、工厂停工,全国人民居家隔离,贸易也受极大的冲击。随着疫情蔓延,对全球经济也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损失,尤其随着全球确诊人数超过10万,疫情对全球经济影响更加不容乐观。

2. 中国经济全年长期向好基本面不变

疫情爆发确实导致了极大的短期经济下行和创伤,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增长潜力还是非常乐观的:全年消费需求和第三产业的增长,包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应该不会大幅度减少,并且在疫情过后预期也会迅速回升。

3. 整体行业的影响

第一、第二产业弹性较小,疫情过后回弹相对迅速,国家也鼓励各种生产类一、二产业公司积极有序复工,以保障国民所需。

第三产业遭受了相对最为巨大的损失,目前也是复工企业里要求最为严苛的,绝大部分线下休闲娱乐企业截止03.08都还不许复工,受疫情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并且消费者对该行业需求弹性最大,必要性相对最弱,可预见行业回弹时间也最长。

(图例对比2003年非典前后的中国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趋势)

2003年非典期间,中国第三产业占比42%,截止2019年这一比重达到54%,上升了12个百分点;消费支出占GDP贡献上升到57.9%。大趋势里来看,用户需求不会骤然减少,只是阶段性下跌,在此期间,更多的影响可能是从供给侧的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次疫情导致十亿人宅在家里一个半月,大众休闲时间几乎都转移到线上,很多休闲娱乐需求几乎都有线上化的模式:手机游戏、在线狼人杀、在线云蹦迪、短视频、直播电商等花样繁多。

两个月时间习惯下来,不管是小娃娃还是老阿姨,以后的娱乐方式无疑都会随之发生较大改变,互联网应该会迎来一波新的下沉用户增长高峰,尤其是50以上的中老年人互联网用户群体,增长或许会迎来一波小高潮。

二、疫情对线下行业的影响

1. 制造业预期回弹乐观,趋势向好

受春节假期+疫情的持续影响,工厂停工导致制造业损失惨重。但是,制造业相对第三产业会更加迅速的回弹,复工复产规模会持续扩大,全年仍会整体向好。中国的制造业体系仍然是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和服务链也是全球相对最完整的。

加上目前国内疫情进一步得到有效控制,全国每日新增病例降到20例以下,但是国外感染人数持续迅速攀升,导致全球很多国家的制造业生产受到非常大的冲击,甚至停产,导致全球其他国家对中国制造业产品的进口需求更加强烈。

因此,国内的线下制造业肯定会迅速恢复到之前的状态,甚至同比还会增长。

2. 旅游业遭受重大打击

旅游业遭受的打击几乎是完全致命性的,甚至比餐饮业更加严重,毕竟餐饮还是可以通过外卖平台和商家自建外卖渠道进行销售,但是旅游业这种更加强依赖线下体验的行业却极难通过线上化的方式持续获取商业化收入,更多的是只能通过在线直播、短视频和其他内容包装形式的输出来保持跟客户的链接和互动,以便在疫情过后可以召回更多的消费者。

此外,疫情过后的短期内,很多旅游景区虽然也会有突如其来的一波客流小高峰,甚至爆园,但是处于风险考量,普罗大众的旅行意愿还是难以迅速恢复的,所以我们看到更多的新闻报道景区人满为患其实是聚集在市区内公园或者行程较短的短线踏春游为主。对于其他类型的体验休闲旅游,尤其是长线游需求,还是很难快速回弹,出国游就更不用指望了。

3. 餐饮业遭受重大打击

餐饮业前几年每年的行业规模一直在四万亿以上,目前直观可以看到的是一季度基本上餐饮业除了年前1月份还算正常,2-3月份基本没有太多空间。

也就是说,仅餐饮业一季度已知损失就在6000亿元左右,如果加上疫情延续到二季度的影响,仅2020年上半年疫情对餐饮业预期将造成至少8000亿~10000亿元的经济损失;

再加上,餐饮业本身就是一个高毛利、低利润相对依赖现金流的行业,业务的持续低迷,大部分餐企现金流根本无法支持庞大的房租、人力成本,很多都濒临破产。春节期间老乡鸡和西北莜面村等连锁餐企老板向社会喊话叫苦可见一斑。

4. 线下商业综合体

除了餐饮和旅游,购物中心和百货可以算是线下商业的典型代表,在此次疫情期间也是非常惨,尤其是在多地传出聚集性病例是在商场传播的之后,全中国的购物中心几乎都关门了,并且即便是在2月底陆续开门营业,但是客流远不足以往的情况。

(图为朋友03.08日拍摄的杭州西溪龙湖天街)

在此背景下,如何防控疫情、激发消费者消费需求并且通过新的渠道和形式促成交易是购物中心们急迫要解决的问题。于是,可以看到购物中心也开始了线上的狂欢:直播带货、社群促销、VR逛店、小程序卖货、搭建自营外卖平台提升餐饮销售… … 形式多样,目不暇接。

可是真的是有效果的吗?

赢商网发布的分析文章里有这样一张如下截图,可以看到作为百货业态转型的标杆企业天虹百货的一份战报,貌似很红火。

可是下图仅仅是展示了线上成交的到家业务的订单量增长趋势,却没有提到的是这份到家业务订单量和金额占平时线下业务订单的比重(线下关门,只有线上渠道开放的情况下,线上的订单量当然会增加),因此我们无法真正得知购物中心的线上化自救到底可以挽回多少损失。

疫情期间,面对线下客流断绝的境况,也折射出线下商业综合体经营的窘境:

除了线上电商渠道分流严重、营业时间限制,线下商业客流聚集能力还有着不可避免的脆弱性,这样就导致很多企业盲目的要求线上化,要求搭建线上商城,要求服务商务必提供直播卖货的能力。

可是根据近些年来的观察可见,除了银泰商业的喵街作为线下商业综合体的线上化电商平台实践还算“成功”(有巨额成本支撑的情况下),其他尝试者几乎无一有更好的成绩单拿得出手。

反而是那些持续做好、做深数字化运营和数字化会员平台建设的企业,那些真正关注用户线下购物体验、消费趋势和消费业态偏好的公司才会保持旺盛的战斗力,从同行竞争中脱颖而出,毕竟线下商业体最主要的就是满足消费者到店、到场的消费体验和场景感受,线上化的卖货和交易只是一种额外形式的拓展而已。(此处问题点很多,就不再一一展开了)

疫情期间,决策往往带有救火意味,可是行业需要看清的是,某些决策是不是真的适合线下商业的持续发展,还是一次人云亦云的集体狂欢秀。

5. 其他第三产业

其他第三产业皆未能逃脱类似的命运,受伤惨重。

很多企业确实需要积极考虑开拓线上消费场景、开拓云上跟消费者链接/互动的渠道(如短视频、直播、VR等),这些方式可以让你跟消费者保持粘性。

但是,务必需要思考的是,你的线下生意是不是适合线上化,线上渠道带给你的利益和成本综合决策的临界点在哪里,找到自己行业的线上渠道边际收益最大化的决策才是真正的进步,否则只会是得不偿失。

三、疫情对社会消费者群体的影响

1. 互联网用户人群增长

疫情使得十亿人宅在家里,老中青三代同堂,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年轻人的行为方式和娱乐方式很容易影响到孩子和老人,尤其是对于智能手机的使用:

很多小孩子也会学会打手机游戏、看短视频、电脑上网课;

很多老人也会逐渐学会操作更加复杂的app和更多的智能机功能:开始在趣头条阅读赚钱薅羊毛、去天猫买菜、刷抖音app(甚至自己原创拍摄)、看网络小说,甚至给自己买医疗保险;

(图示近年来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增长疲软,净增比例持续下降)

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渗透率也只有70%左右,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此次疫情,无疑会进一步推动下沉市场用户和中老年人消费者在互联网的活跃,消费者年龄层更加延展,对于线上消费从之前的了解、知道,会更多的转变为学习、尝试和上手体验甚至养成习惯。中老年年龄层的用户将会迎来一波小高潮的增长,面向下沉市场和中老年人的互联网产品抓住这次机遇会迎来一次可观的业务增长。

其他互联网平台也一样会因此受益于互联网用户群体的扩增,值得增长部门,尤其是增长产品经理多花一些精力做一些面向该群体用户的产品策略。

2. 消费心理,消费信心

疫情导致经济大盘短期下挫,很多企业关门歇业,甚至破产倒闭。

不可避免的,企业员工也会大量失业,消费者预期收入下降,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整体下跌(需要注意短期内部分消费场景的报复性消费是远远无法代表社会整体消费趋势的,因此切忌一叶障目)。

但是这种情况并不会持续太长时间,结合历史经验来看的话,预期疫情结束的一个季度内即可恢复到之前的水平。

(如图所示,非典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到8月份左右恢复到之前水平)

  • 消费市场的口红效应会更加显现,人们会更愿意使用较少的成本投入收获更大的效益和满足感。
  • 在线消费形式会更加深远的影响全社会的消费者,可以明确预期的是消费场景会更加多元化(直播买货客群进一步扩增、短视频带货风生水起、各种小程序电商遍地开花,这就会进一步挤压线下实体商业的商场空间);
  • 消费者提前性消费会减少,会更加量入为出;
  • 信贷消费也会相应减少,因为收入预期不高导致还款能力不足;

3. 生活方式

经过这次疫情,大家封闭在家里,看着每天手机上滚动增长的死亡人数,很多人都会更加感慨为什么自己平时没有多锻炼,没能培养更好的自身免疫力。感叹死亡来的这么突然,感叹除了生命和健康,其他的东西貌似都不如之前重要了。人们开始感知生活的细节,研究菜谱,陪孩子做亲子活动,年轻人也会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跟父母之间的矛盾,思考家庭的意义。

基于这种健康意识提升的心理变化,可以预期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有几点:

  • 大众会更加重视健康,健身房和健身类器材需求会有一定的增长;
  • 健康产业、养生类业态也会得到一定的乐观增长;
  • 健康保险、医疗保险和意外险等险种会迎来长久的需求增长;
  • 康养旅游产业也会进一步发展,并对旅游业态形成促进作用;
  • 互联网医疗平台会迎来乐观的业务增长;
  • 人们会更加愿意尝试居家烹饪,下厨房、豆果美食、生鲜到家等类型的产品会更加受到青睐;

4. 理财方式

由于预期收入不景气,导致消费者消费信心受挫,大众会更加注重资产的积累和增长,对理财类产品的关注度和需求也会进一步增加。

5. 娱乐方式

线上娱乐方式会覆盖更多的场景和客群:

线上娱乐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在线云蹦迪、短视频、直播、电影网络播放、在线狼人杀、VR游戏等形式多样;

在线娱乐产品客户群在下沉市场和高年龄层客户渗透率进一步增强,中老年人娱乐方式也更加的从线下广场舞、斗地主、看电视开始转往线上抖音、直播和网络影视(趋势本就在,疫情是产生了催化剂的作用);

6. 教育和工作方式

疫情强制性的改变了白领上班族和学生群体的工作和学习方式:

在线办公:

居家隔离的一个半月里,大家只能通过在线的方式开启工作状态,中国数亿职工都开始了在线办公,企业微信、钉钉、飞书等办公软件下载量极速增长,Zoom、腾讯会议等多人在线视频沟通工具用户量也是飞快增长,这对于支持在线协同办公的软件提供商无疑是巨大的利好,并且该影响会持续性的产生作用,也必将更加深刻和广泛的改变中国企业的办公的方式。

在线教育:

学生们同样被隔离在家,学习方式从课堂转移到了直播课堂、网课等线上方式进行,同时倒逼教育行业的信息化进程发展,教育资源在线化,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和效益最大化;

持续学习:

职场人过去数年来一直被知识焦虑狂轰滥炸,疫情期间的整段空闲时间里,很多知识付费平台也充分把握机会释放各种公开课和在线课程资源吸纳用户,课程学习人数较以往也有较高的增幅,除了职场白领,也有助于更多年龄层人群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并培养持续学习的习惯;

就业方式:

这次全民居家的隔离从某种程度上也类似于一种社会实验,我们可以验证居家自由办公的效率和存在的障碍,同样会触发一批自由职业的发展,对未来职场就业方式提供了更灵活的选择。

7. 其他方面

这次疫情也折射出非常多的值得思考和分析的点:比如高新技术、大数据在疫情防控中的应用,5G、AI人工智能对于疫情的分析诊断,互联网产品对于疫情的信息发布和疏导,政府行政响应机制存在的问题等;

AI算法助力医疗:

阿里巴巴达摩院协助浙江省疾控中心上线自动化的全基因组检测分析平台,利用阿里达摩院研发的AI算法,可将原来数小时的疑似病例基因分析缩短至半小时,大幅缩短确诊时间,并能精准检测出病毒的变异情况;

5G商用更需加速:

疫情期间,全网超大规模的信息流动、巨量的信息传输和交互、远程视频诊断、医疗超高清视频、居家线上办公和娱乐等场景就需要更大容量和更加快速的信道,5G的应用场景也更加的清晰和可落地;

网络媒体格局进化:

疫情期间,无数媒体平台和媒体机构不间断的发布各种信息,泥沙俱下。在微博、微信、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等信息平台上,有一批央媒、官媒、专业媒体和自媒体崛起获得民众信任,有效的传达了正确的舆论信息、传递了高品质的新闻内容,对于安抚民众情绪、引导民众做好疫情防护以及破除谣言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公开透明的互联网媒体平台也在反向监督优质媒体平台持续提升新闻内容质量:比如微信里开通了国务院疫情督查专项入口,借助人民力量治理疫情;比如人民日报从最值得大家信任的媒体平台,因为3条不当微博内容就引起大量民众的质疑,对于人民日报官媒可信度产生质疑。

政务管理透明化:

网络舆论的公开透明可以说倒逼着中国各级政府的政策制定、实施、监督和改进达到了历史以来的最优程度,民众通过舆论监督等方式揭发不法事实、献计献策、监督政策执行,出现了良好的官民互动场景;

大数据打造智慧城市:

大家应该对于疫情期间的查询跟确诊病例是不是同一架航班、火车、汽车的线上产品有些印象,至少对于健康码应该也不陌生,这些互联网小工具看似简单,其实背后是大量的算法+大数据才能实现的。

比如健康码,系统可以结合每一个人的实名乘坐交通工具、手机设备位置移动、与确诊/疑似病例接触可能等大量数据实时计算,来给出绿码、黄码和红码的反馈,协助城市社区进行疫情管理以及复工复产的指导;

社区电商迅速发展:

疫情期间,赶上春节期间快递员放假加上疫情延续,物流配送人力资源极度匮乏,电商平台下了的订单也很难配送到家。

反而是社区电商逆势增长,各个社区的业主群、社区群里线下拼团购买日用品、买酒精口罩、买水果等产品热火朝天,而且销售方通过线下渠道集中送货到小区,业主们再自行分发,一定程度上补充了电商物流链路不通的问题,疫情结束后,社区电商拼团购的方式仍会持续增长和延续;

互联网产品承担起重要的社会管理作用:

疫情期间,非常多的互联网产品积极开放疫情专区,实时汇总疫情期间的数据展示;开通在线诊疗入口引导民众居家问诊,避免集中在医院产生交叉感染;采集网上各种不实谣言进行集中辟谣;推广生活到家业务,满足民众基本生活所需。

基于互联网平台产品多维度服务的前提,才可能实现十亿人的居家隔离,这也体现出互联网平台同样可以起到重要的社会管理作用;

三、最后写给互联网人的建议

1. 不要盲目发展副业

不要随便眼馋别人假期里的副业收入,然后就照猫画虎去发展自己的副业,要知道,很多人的副业也是在自己长期摸索和积累的基础上才发展起来的,忽略了前面的积累过程直接照搬别人的模式不一定成功;

如果你的主业工作还没做到很好,建议多花时间培养自己的职场技能,提升职场竞争力可能会是更加稳妥的发展方向;

2. 不做“工具人”,持续学习提升差异化竞争力

不要做像低粘性的工具型产品一样的工具人,要持续学习、深度思考,不断进行自我知识体系和职业技能的升级迭代,持续加深自己职场差异化竞争力。

疫情+资本寒冬的情况下,很多人会感叹抱怨好的职业机会少,大厂面试难。可是,大厂不是没有机会,相反,很多大厂非常渴求人才,只是,问题是你是否能够达到大厂的要求和技能是否匹配。如果你足够优秀,机会自然会很容易找到你;

3. 积极观察,细心洞察

疫情是一次危机,对很多产品来讲也是一次机遇。

我们不能只看到危机,也应该多思考这个背景下可能会产生的机遇有哪一些,线上化的办公、教育、娱乐、生活消费领域都是机会;健康、医疗、养生等行业领域也都是机会;面向下沉市场、中老年用户群体产品也迎来了好机会,还有很多领域都会有一些好的发展,需要互联网人积极观察,细心洞察自己的产品如何切入进去获得利益。

 

作者:张杨俊恒,互联网产品人;微信公众号搜索:磐石产品小组

本文由 @张杨俊恒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说得好好啊,很有前瞻性,各行各业基本涵盖了,作者有心了

    回复
  2. 文章在撰写的时候,部分内容和数据有参考高玮老师的疫情下产品的分析的公开课,同时结合大量自己的其他渠道和新闻的信息采集和数据采集进行综合分析输出的这篇文章,在此补充说明。

    来自浙江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