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接时代:多端协同抢滩登陆

5 评论 4077 浏览 5 收藏 13 分钟

编辑导语: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技术的发展,万物互联也许将成为可能实现的现实,不少企业的产品也开始朝着多端协同的方向进发。不过跨端迁移技术需要因场景而适宜。本篇文章里,作者就多端协同的发展与当下存在的问题做了解答,一起来看一下。

一、多边主义引发的思考

众所周知中国历来奉行多边主义,坚决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

多边主义原是指不完全依赖俄罗斯或者独联体内部来解决问题,而是谋求多边发展利用外部世界一切可能利用的因素和机会,既为自己吸收更多的发展动力,又可避免单方面依赖而受制于俄罗斯,现指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之间发生联系的方式。

而多端协同同样是指两个或三个以上设备发生联系并相互协作完成任务的方式。未来设备的进化方向是朝向单终端集成还是多极发展不言自明,随着多终端的发展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将众多的设备有效协同,发挥各自优势,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大国博弈背景下的大连接时代-多端协同抢滩万物互联前哨战已删减

二、万物互联的前站——多端协同抢滩登陆战

多端协同、多屏联动、多屏互动、多屏互联虽不同厂家对其有着不同的叫法,但核心仍然指向多设备互联互通及边界扩展。

PC和手机自身创新的乏力让大家开始探索新的方向,万物互联意味着快速地出现更多的智慧化设备,需要经过系统级互联这条路,达到多设备之间的协同。

手机、电脑、电视等设备是在不同场景下使用、具备不同的系统、不同的操作形式、差别较大的外观尺寸,分别占领着不同领域的终端,开始慢慢融合。

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凭空捏合的。当手机从一个移动电话到集通信、娱乐、工作、生活服务的全领域的智能终端后,手机越来越全能,新的协作场景就出现了:当手机收到一个文件,需要查看和编辑,如果周围有电脑,我便希望将收到的文件转移到电脑上操作。

最开始的协同就是用一根线将手机和电脑相连,进行文件的移动和编辑。新的软件解决方案也应运而生,微信的传输助手变成了有力的传输工具。

除了借助各种软件传输工具,硬件上由华为的1+8+N的布局开始了终端协同的全新时代。终端协同,是两台终端无需安装其他软件应用,即可相连并实现协同任务。例如华为的手机可通过蓝牙或NFC等多途径与电脑相连,在此基础上电脑端可实现对手机界面的查看/操作/文件拖拽/文件一碰传输/音视频电话等。

多端协同的抢滩登陆战除了手机厂商,还有电脑厂商和第三方公司。各家的产品都朝着协同的目标积极前进。

多端协同的现存问题

多端连接目前已经实现,但连接只是协同的一小步,目前实现的多端协同还在尝试阶段,同时也凸显出一些问题。

大国博弈背景下的大连接时代-多端协同抢滩万物互联前哨战已删减

图1协同后的电脑桌面

1)系统不兼容

手机是触摸操作的,电脑是需要触控板和鼠标辅助操作的,手机和电脑端连接后,手机的界面会展示在电脑上,这时候需要用触控板和鼠标操作手机,手机端本来为触摸设计的操作需要完全被替代,例如手机上的上滑、下滑,在电脑上需要按住触控板再滑动;手机上的双指捏合,三指操作、固定位置滑动等等会因为无法在电脑上实现而消失;本来简易的操作变为复杂且迟钝。

手机的逻辑底层采用安卓系统,电脑的逻辑底层采用的WINDOWS系统。其上层表现出的逻辑思路也是不同的。例如,手机端无多窗口,其他运行的应用均在后台,而电脑端所有窗口均可显示可切换;电脑的文件自由拖动,而手机需要长按多选,通过选项操作。

如果当初设计手机时,不用触摸屏幕,而是手机搭配鼠标操作,想必没有人会购买。而如今为了协作,却用二者都不适应的方式强行融合在一起。

协同的过程不是厚此薄彼,也不是合二为一,是各自应该发挥自身最大的优势,达成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更好地传输和查找文件,将手机的界面完全展示在电脑端,然后可以实现电脑上接打电话、电脑运行手机多任务等,而实际上手机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现有多端协同是更高效还是更笨拙还有待市场考验。

2)娱乐场景的手机依赖

大国博弈背景下的大连接时代-多端协同抢滩万物互联前哨战已删减

图2手机与电视协同

目前手机端和电视端有三种分享模式:镜像、应用投屏、文件投屏。而在两个终端间更广泛的还是镜像和应用投屏。

在电视端,并没有进行两个终端的强行融合,而是借助大屏端的视听能力进行展示。在投屏的过程中,手机正尝试着一步步的从投屏的过程脱离出来,保持手机的其他属性并独立运行。例如手机应用投屏时,手机变成一个触控板可操作电视,也可将其置于后台。

而在视频投屏时经常会被电话来电、手机其他操作影响而中断;电视端的切换资源、调节音量进度等等都必须绑定手机操作。

按照目前的协同方式,远远没有达到娱乐的享受愿望,而是需要不断地调试和跨端操作。而手机在投屏后,一部分转移了视听的能力,但是又增加了电视操控的能力,因此手机并没有因为投屏实现能力的释放和迁移,相反却增加了手机的负担。

娱乐场景的协同与工作场景有所不同,娱乐场景重点在观看而非操控,娱乐的愿望是享受而非效率。在手机和电视协同中,我认为应该在相连的基础上达到彼此独立,资源文件是连接手机和电视的媒介,手机提供资源,电视提供展示,电视可以被占用,手机需要保持独立。

3)跨端迁移过于自动化

大国博弈背景下的大连接时代-多端协同抢滩万物互联前哨战已删减

图3跨端迁移

跨端迁移根据鸿蒙指导文档的定义为:当使用情境发生变化时(例如从室内走到户外、从办公室到车上等),之前使用的设备可能已经不适合继续当前的任务,或者周围有更合适的设备,此时,用户会选择使用新的设备来继续当前的任务,这就是跨端迁移。

现实中,当场景发生变化,任务大多都无法继续。例如:在外时手机编辑邮件,到家后迁移到平板上继续编辑。该描述出现了极大的场景跳跃,外出—到家之间有很多个步骤,有很多手机相关的场景,例如:手机刷卡、买菜支付、取快递查看取件码、电梯上又处理个微信、路上接个电话等等。

在手机不离手的任何场景下都会打断我所认为的“任务”,或者说我的“任务”是实时切换的。

而“编辑邮件”这个任务一旦进入手机后台,就不能自然(自动)迁移了。

场景变化,对人的行为就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坐地铁途中是一个人,可以自由看视频、编辑邮件。家不是一个小场景,而是一个大空间,家中会出现对话场景、餐饮场景、玩闹场景、家务场景等等。每个新场景的出现都会扰乱原有任务。每个人的行为选择是为了保证发生在“人”身上的场景秩序合理性。

跨端迁移应该是什么样?当空间和场景都变化了,需要人去判断。人会主动地判断,给该人打电话时,打语音合适还是视频合适。用户打电话时也需要判断,目前的该通视频电话是否适合转移到智慧屏?

目前可跨端迁移的场景非常少,是因为,多终端本来就是适应多场景而生的。自动迁移不应该是大的内容,例如视频/通话任务或是编辑邮件等大任务,自动迁移可以是对附属设备的更换,例如声音。当我戴着耳机听歌时,我上自己车后,可改为用车内环绕立体音响播放音乐。其原因是:

  1. 人物一致:“我”都是空间的主体;
  2. 目标一致:即使车上有他人,此时此刻我们有共同的目标:出行;
  3. 更合适的设备:车内音响有更好的听觉体验。

跨端迁移是有条件的,而不应该是有更合适的设备就要迁移。我们应该考量不同的功能、任务、在跨端迁移时是否具备迁移条件,才能赋予其更自然的体验。

三、结语

多端协同是一个新的智能方向,不能按照固有的终端去生搬硬凑,协同要基于场景进行设计。它的合理性、体验性、高效性都是重要的衡量指标。

多端协同需要多种技术的支持,在技术探索的过程中追求更极致的协同体验,这也是终端的发展方向。多端协同的新格局要确定好每个终端所扮演的角色和任务,彼此合作又保持独立,能力迁移收放自如。

未来有可能衍生出独立的协同终端,作为多端的桥梁,同时承载着智能操控的任务;未来也有可能打破系统之间的界限,更好地为协同服务;未来的电视作为新家庭中心,将承载更多的智能属性,一切都将大有可为。

 

本文由 @张宁宁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手机投屏视频,本来就可以并且已经独立。

    回复
  2. 互联网本意就是互联互通,技术的发展难以预测,相信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来自湖北 回复
  3. 感觉现在太多的“创新”只是为了改变而改变,并没有切合实际地考虑到用户的便利性。

    来自广东 回复
  4. 2

    来自云南 回复
  5. 1

    来自云南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