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产品新人如何聊出“印象分”?

3 评论 10771 浏览 82 收藏 13 分钟
🔗 B端产品需要更多地依赖销售团队和渠道合作来推广产品,而C端产品需要更多地利用网络营销和口碑传播来推广产品..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软实力”同“硬实力”一样十分重要。作为一枚产品新人,如何能给人留下“软实力”印象分呢?

产品经理求职中,如何体现“软实力”?在公司内部沟通中,如何通过“聊”获得印象分?

这篇集中讲解这些问题,教产品新人如何在沟通中抓住5个方面的印象分:

  1. “有能力”的印象分:沟通讲背景;
  2. “有逻辑”的印象分:方案讲问题;
  3. “有想法”的印象分:判断讲原因;
  4. “组织协调”的印象分:填补Gap;
  5. “独当一面”的印象分:聊新需求;

产品经理的工作,既需要“硬实力”,也需要“软实力”。“硬实力”是“会”与“不会”的区别,靠学习获得,比如模型、工具。“软实力”是“能”与“不能”,靠练习获得,就比如我们这次要探讨的沟通。

硬实力的产出容易衡量,优秀的产品、合理的设计、深刻的分析,都是硬实力的产物。而沟通则没有特别明显的产出物,获得则是抽象的印象分。

独立设计一款产品或者一整套方案的机会非常稀少,但工作中总有磕磕绊绊,需要软实力来解决。从歧义这种小问题,到方案细节中的取舍,到新需求的提出等等。

能处理好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就能获得更多印象加分,在众人中获得更多脱颖而出的机会。

一、“有能力”的印象分:沟通讲背景

沟通协调中经常会碰见上来就提问题的,让人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比如,突然问起很久没人提起的事情,或者那些与提问者或被提问者的工作职责都关系不大的事情,再或者是一再询问已经反复沟通过的内容。

脾气好一点的,可能会配合的给出答案;大多数人会直接反问“为什么”;而脾气不好的,可能就直接以情绪解决了。冲突的责任划分都是次要的,关键在于给周围的人留下了不会处理问题的印象。

尤其是在掌握情况或者寻求帮助的过程中,最忌讳不讲背景而直接提问。对方不知道问题怎么来的,不知道其中的厉害关系,自然很可能回答不到点上,也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

如果发现对方的回答或者反馈与预期不一致,首先再次强调事情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会发展到目前的地步,如果采取了不当的措施未来可能有什么后果等等。讲完再次与对方确认之前的反馈或者答复是否妥当,有没有更好的。

二、“有逻辑”的印象分:方案讲问题

给出的方案到底是解决什么问题的?这其实也是“讲背景”的具体体现之一。尤其在具体落地过程中,要时刻明确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并以此作为整个方案的支撑点。

胡乱提方案,甚至已经偏离了最初要解决的问题,却还在不断提方案,给人的印象就是“做事没有逻辑”。

更好的方案,通常都来自于对问题更深入的理解。所以,更不能错过这个展示“问题剖析能力”的好机会。

比如,你的方案解决的是好看、好用还是好卖,这是不同层次的方案。但就算是最高级的方案,如果不讲明针对的问题,也可能看起来“是个垃圾”而被砍掉。

比如,在给别人讲解产品的时候,优先讲解用户面临的问题,再把产品作为方案讲出来;产品的各部分也都对应了更细节、更具体的问题,讲功能之前先讲问题。

许多文案、营销和销售的课程经常会讲这一点,这是能“把事讲明白”的重要一步。

再讲个反例:很多Axure的学习课程,实在是既讲歪了,也讲复杂了。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只讲“做”,不讲“改”。一份制作不合理的原型,可能看上去确实很精美,可是一旦需要修改,砸进去一两天的人力成本都算少的。这就与实际的工作场景严重违背。结果画法(方案)学了不少,工作(问题)里却用不上。

三、“有想法”的印象分:判断讲原因

工作中总会有这样的情况: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在几种方案之中做选择。如果摆在面前的几条路已经十分清晰了,再讲些天马行空的方案还讲不出道理,就不是“有想法”的印象了,反而是“不靠谱”的感觉。

这个时候最该做的就是判断,并讲出选择的原因。按钮颜色也好,元素位置也罢,选一个并讲明理由就好。盲目提出新的方案,反而不如给出选择的理由,更能给周围的人启发。

当然,这个理由也不是随随便便的理由,需要比表面理解再深入一层。

比如,为什么选择与竞品一致的方案?不是因为“大家都这么做啊”,而是因为“类似的场景中试错风险更小”;为什么选择从没做过的方案?不是因为“试试看嘛”,而是因为“环境中的关键因素已经变了”;为什么有些问题你没有考虑?不是因为“这些问题以后再说”,而是因为“别的问题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必须优先解决”。

能讲出有点深度的原因,至少说明在思考,而不是没头脑的乱工作。这就能留下“有想法”的印象。

四、“组织协调”的印象分:填补Gap

1. 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Gap

典型问题,是用户体验(长期)与业务盈利(短期)的冲突问题。不管在什么职场平台上,这类问题都会引起热议,并且永远得不到结论。其实,这是一个需要“软硬兼施”的问题,既要“想明白”,也要“讲明白”。

在硬实力方面,需要计划短期目标对长期目标的阻碍和支持。

比如,短期盈利的方案在什么条件下会损害用户体验?损害到什么程度?用户可承受的范围又是多少?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必须优先选择业务盈利?在长期中,这种因素会如何变化?什么时候能回到用户体验的主线上来?

而在软实力方面,沟通短期任务,需要带上长期目标,这种沟通也经常被叫做“画饼”。长期目标给短期任务提供了边界和底线,也提供了执行上的“安全感”。

比如,从长期看要实现用户体验需要成本支撑,目前是进行原始积累阶段,在明年的某个时候能强有力的支撑用户体验大幅上升。

而安排长期任务则要带上短期节点。如果你有独立负责一个产品或项目规划的好机会,一定别忘了在讲解方案的时候讲出执行的计划,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方案,才不会给人留下“只会空想不会落地”的印象。

比如我们要全面改善用户体验,首先是持续收集用户反馈,之后在xxx时间点上线灰度测试,重点评价xxx方面的改善……

同时也能让合作方参与进来,不会听完了不知道要做什么。比如我们需要客服和用户研究团队的支持,人力大约xxx人,工作量是每天xxx次回访,询问xxx个问题。

2. 管理与执行之间的Gap

典型问题是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问题。在别人“为个人利益而战”的时候,大谈组织利益一定是讲不通的,只会得到“跟我有什么关系”的结果。

这需要把组织利益拆分到个人身上,比如业务发展对于个人认可的帮助,复杂功能的实现对于个人能力的提升等等。

当然,这里边还需要一点硬实力,不同的人关注的利益点也不同,在与人沟通时,需要照顾到这种差异。

通常这样的Gap问题,都是十分尖锐的组织问题,并且已经与概念中的“产品工作”已经有一些距离了,也会让很多同学陷入“工作不如意”、“做事费劲”的心态当中。但这也是从执行向管理发展的必经之路。

五、“独当一面”的印象分:聊新需求

新需求一定是好事吗?那可不一定。这里的新需求,不仅是“从0到1”的新需求,还包括在产品已经落地之后又出现的新需求。

这些新需求可能是原有需求的拓展和延续,也可能与现有情况格格不入。新需求聊不好,就变成了“传话筒”;而聊好了,就能获得一个“独当一面”的印象分。

在沟通这种问题时,正好与我们第一部分讲到的内容有关,我们在沟通时要讲的,也是我们在提问时要问的。这里再拓展一点——场景。问场景,逃不过“5W1H”相关的内容:

  • Who:谁要用?是不是我们的目标用户?……
  • What:用什么?哪些是必须有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
  • Why:为什么要用?有没有现有的替代方案?是不能用还是不好用?原因是什么?……
  • When:什么时候用?是不是高频需求?……
  • Where:在哪里用?我们的产品中还是在其他产品中?通过什么方式交换信息?……
  • How:使用流程是什么?每个步骤的输入和输出是什么?……

在进入实际设计阶段之前,整套场景问下来,其实要解决一个ROI的问题——新需求带来的成本投入和产出是什么?这是对于新需求评估的一个根本立足点。

根据评估,我们就可以在落地方案上,向更高ROI的方向引导了:

  1. ROI足够高,可以考虑开发新模块;
  2. ROI一般,可以考虑改造原模块,兼容新问题;
  3. ROI较低,利用原模块,解决问题的其中一部分,剩余部分再深入调研;
  4. ROI很低,通常是没有明确真正问题的表现,需要再详细询问上面的问题,或者选择更直接的调研方式——去现场。

 

本文由 @御豪同学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先收藏

    来自广东 回复
专题
19011人已学习13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社区运营的正确姿势。
专题
35897人已学习18篇文章
好的数据分析可以使我们的产品不断优化,而做好数据分析的第一步就是做好数据埋点。
专题
80748人已学习19篇文章
当AI已然成为新的焦点和风口,产品经理该如何抓住这个风口顺势飞起?
专题
94039人已学习30篇文章
想要脱围而出,你必须升级你的技能和思维。
专题
12706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营销案例解析。
专题
38949人已学习11篇文章
世间万物皆有套路,面试更是如此,多拿几个靠谱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