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产品功能时,你还能想些什么?

2 评论 9182 浏览 31 收藏 12 分钟

“习以为常的模仿”或许是产品经理经常做的事情,不过市场中的产品那么多、大厂产品那么多,产品经理要把功能全部模仿一遍吗?如何确保产品经理在“模仿”面前的判断力呢?

“天下产品一大抄”是经常用来吐槽产品经理的一句话。

大部分产品经理都会经历模仿别人产品或功能的时候,毕竟现在市面上的APP已经很成熟了,优秀产品的用户体验也越来越好了。模仿别人的轮子比重新造轮子简单多了。

如果你停下来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个功能的时候,我想很多的答案是:竞品在这么做,大厂在这么做,别人都在这么做。

也就是说,你开始习以为常的模仿了。

这种模仿在移动互联网萌芽阶段可能是有效的,但是在这个APP云集的时代,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你要模仿的选择太多了。

这篇文章我们来讨论下,在面临无数产品的时候,应该建立一种更重要的能力:保持清醒判断的能力。

一、识别前提假设的能力

“xxx(某竞品)把课程售卖放在了首页,这样变现率应该会提高”

“是吗?”

“咱们在首页也增加课程模块”

“………”

这就是很多公司在做产品的现状,花费大量的团队和资源去做,只不过看到别人在做。

但他们不问这些问题:这样的产品设计,有效的前提是什么?我们的产品,适合这样的方式吗?

只要稍作分析,你会发现:

某竞品将课程放在首屏,并且占了很大的位置,是因为某竞品有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前期潜心打磨课程质量,拥有良好的口碑。并通过市场投放,在目标用户群中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用户来到这个APP中,不需要考虑课程质量,主要目的就是直接购课,因此,该竞品将课程放在首页,让用户能第一时间触及到课程,减少寻找成本。

反观该APP,课程质量没有形成一定的口碑,并且资源紧张,无市场投放,没有建立用户信任,所以该APP的用户访问后,对课程质量存在一定的质疑,很难在段时间内做出购课的决策。

因此该APP在没有取得用户信任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免费的公开课和视频课,先获取用户的信任,然后进行转化。因此,竞品的产品设计不一定适合。

所以,有时候我们并不是在使用策略性的手段来达到产品的目的,而是单纯模仿其他人的茶品来达到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目的。

那么这样具体的识别判断,包括但不完全包括(欢迎交流补充):

1. 识别产品所处的阶段

之前看到过一个教育类产品,在发布的第一版本上,就主打通过做题,看视频等一系列行为获得现金奖励。

我们知道做产品通常分为五个阶段 :移情,粘性,病毒性,营收,规模化。

尤其是在做新产品的时候,也就是在移情阶段,首先要确认你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打造一组核心功能,以保证用户的频繁使用和功能的成功应用。然后观察人们是否如你所料的使用产品,人们是否从你的产品中得到了价值。得到了有效验证后,我们再谈粘性,即通过体系化的方式让用户养成行为习惯。

显然上面这个产品,当时正处于第一个阶段。对于自己的产品是否能满足目标群体的需求都还未知,就主打通过鼓励用户累计用户行为去获取现金奖励的模式。很容易吸引一批羊毛党,他不关心你的产品,只关心从你这里得到的收益。

对真正的目标用户来说,若你的产品没有价值,他也不会为了一些小收益去浪费时间,更何况这种鼓励用户的现金奖励不会一直存在,当现金奖励取消,很可能你的产品就会被抛弃。

对于产品来说,每个阶段对应的目标是不一样的,那么产品方案就不一样。

因此,在模仿之前,先思考下当下你的产品处于哪个阶段。

2. 识别受众群体

我们产品线有一款针对大学生考四级的产品,会线上销售四级课程。

有一次大佬说要同时上架考研课程,我问为什么?他说考研的对象大部分也是大学生,用户群是重叠的。市场上其他同类型产品也在做考研课程。

乍一看,这个需求挺合理,考研和考四级的对象是大学生。但是细分大学生这个用户群体的话,会发现,考四级的用户70%来源于大一,大二的学生。考研的用户大部分是大三和大四的学生。而且我们产品上的资源都是针对英语四级设置的。如果用户购买了考研课程,但是APP并没有配套的资源,比如词库,题库,资讯之类的。

然后我去看了大佬说的同类型产品,发现对方的定位是大学生一站式考试,不仅包括四六级、考研,还有考教师、考公务员。且平台不提供资源,仅仅是以授课为主要内容。

但是大佬有他的想法,我们还是上架了考研课程。果不其然,考研课程最终以销售惨收尾。

因此,在复用策略和功能的时候,识别受众群体也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很多人的做法是懒得思考,照抄照搬。有时候听领导的指令行事,没有自己的看法。

找借口说:领导的决定,不好反驳。虽然领导可能还会坚持自己的想法,但这并不妨碍你表达意见,如果你有个正常的领导,他也希望你能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3. 识别用户生命周期

用户生命周期就是用户从开始接触产品到离开产品的整个过程。一般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休眠期、流失期。

目前我们看到很多产品都开始做积分体系,等级体系,勋章体系等,这些用户体系设计大多都是为了引导用户进入成长期和成熟期所做的产品设计,但是是不是适合你的APP,或者说在适配你所做的APP的时候,你需要考虑的一点就是用户生命周期。

一般来说,社交类和游戏类的产品在做用户体系设计方面比较成熟,因为他们的用户生命周期大多数比较长。而工具类的产品很少采用用户体系设计,因为工具类的产品是帮助用户解决某个问题,用户用完即走,即时你设计了各种花里胡哨的用户体系,对于用户来说,他还是只在需要的时候才会想到打开。

另一方面是周期适配的问题,比如积分体系,目前比较流行的方式就是累计积分兑换奖励。那么采用这种方式的时候,你需要考虑到你所做的兑换周期,不要超过你的用户生命周期,假如你的用户在你的APP上生命周期在三个月,那么你设置的兑换周期不要超过三个月,不然就失去了对用户的吸引力,达不到你想要的效果。

4. 识别目标

我们做一个产品或功能或者运营活动,都会有各种不同目的。

之前我们运营的小伙伴看到微信圈里有个很火热的宫格漫画被传播开来了,也想用此形式去做一个活动。

我就问他,你们的目的是什么,他说想要增加转化,提高业绩。

那我就去试了试这个活动,发现这个活动的路径是传播-关注公众号-传播。也就是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公众号的关注量。

人家的商业模式可能就是靠积累粉丝然后承接广告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但是我们运营小伙伴是想通过这个活动,来提高销售额,那么我们就不能盲目的照抄别人的活动形式和活动路径,我们就要想办法把获取到的目标用户进行圈存,然后再转化,所以目的不同,活动的路径也是不一样的。

二、减少对寡头/竞争产品的盲目信任

身边很多产品朋友在做产品的时候,会去看看优秀的竞品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或者是互联网大厂的产品做了什么、怎么做的。之后就开始分析并试着模仿。

有时候模仿的理由很简单,别人都那么做了,不会错的,别人已经验证了,不会错的。

越是盲目信任,越容易让人懒得思考,我们更加要警惕这种情况的发生。模仿是一种逆向工程,你需要对目标产品进行分析研究,保持清醒的判断,并且一个互联产品的可见部分是有

自己去弥补这云端的拼图。

结语

现在有无数个产品充斥着在我们周围,对于产品人来说,不会再像以前一样有着显然不会错的选择,为了更加具备判断力,在大家都在盲目模仿的时候,你就需要:

1. 识别产品或功能成立的前提假设

  • 识别产品所处的阶段
  • 识别受众群体
  • 识别用户生命周期
  • 识别产品或功能的目标

2. 减少对竞品和寡头的盲目信任

希望你有所收获

 

本文由 @三川梦境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识别产品或功能成立的前提假设
    识别产品所处的阶段
    识别受众群体
    识别用户生命周期
    识别产品或功能的目标

    来自福建 回复
    1. 😳 欢迎交流

      来自湖北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