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到底是什么?又应该怎么运用到我们的实际问题中呢?

0 评论 755 浏览 2 收藏 6 分钟

相信大家经常做思维导图的吧?对于思维导图大家了解多少呢?又应该怎么结合生活来运用呢?可以看看下面这篇文章的笔者结合生活情况来讲述关于思维导图的相关内容。

最近在知乎做一些快问快答练习,积累了一些素材,决定开一个新系列“知乎问答”。顺便互相引流,欢迎大家关注同名知乎号‍‍‍‍‍‍。

一、设计思维到底是什么?

顾名思义是一种思维方式,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质是资源的高效匹配与合理调度。

二、应该怎么运用到我们的实际问题中呢?

经常有人拿一些小创业项目问我有没有时间参与。我都是回复时间总能挤出来,关键看值不值得投入。

判断是否值得投入有两个标准:

  • 是否做到资源匹配?
  • 有没有提升效率?

这个过程就运用到了设计思维。可能听起来有点抽象,我举几个例子。

有一天,我妈在群里分享了一张图,如下:

她可能单纯觉得搞笑,说这样的人做啥买卖都差不了。

我告诉她其实这就是设计,把西瓜从功能价值变成了情绪价值。我随手发了一张书店的图,两者背后的原理是相通的。

以前卖书强调功能,按学科用途分类,比如历史区、文学区、科学区。这样的设计目的性很强,需要人去找书。

现在强调情绪感受,是书去找人,寻找能引起共鸣的人。

我又甩了一张生鲜超市的图,说这个也一样。设计有时候就是在研究人,把人研究透了,做啥买卖都一样。

我妈若有所思,说设计大众化的东西就是得通俗易懂。

这句话既对也不对,关键看和什么人做买卖。和有文化的人就高雅,和没文化的就通俗。有的人还复杂,内外不一致,就得私人订制。比如范老师扮演的干部。

上面三个例子,路边摊卖西瓜、书咖和生鲜超市用到的用户语言就完全不同。因为他们面对的用户群体不同。

路边摊大车卖西瓜面对的是三四线城市和乡镇居民,服务颗粒度比较粗,就需要通俗的语言。

书咖面对的是文艺青年,需要艺术化的语言。

生鲜超市的海鲜区面对的是一二线城市打工人,打工人语录就是很好的切入点。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点明白设计思维为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资源的高效匹配与合理调度?

三、总结

设计思维不在于美丑,在于精准。所以设计师经常说的那句话“少即是多”其实是错误的,关键在于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用户群体。

如果西瓜出现在生鲜超市,而不是路边摊,那么用户语境同样会发生变化。

至于为什么设计思维是资源匹配,要从设计思维的起源说起。原始社会,人们都是自给自足。后来随着活动范围扩大,遇到了不同的族群,见到了不同的物产,开始出现物物交换。部落融合与征伐进一步扩大空间,为了方便交换,开始出现一般等价物,即货币。

后来人口迅速膨胀,形成城市,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同时意味着时间成为稀缺资源。有些事不能自己完成,就需要借助第三方帮助,服务由此产生。服务与设计始终密不可分,把合适的东西交到需要的人手里就成了永恒的研究课题。

本文由 @我很好奇WHY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