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漏斗、产品创新与开发流程

0 评论 1617 浏览 5 收藏 5 分钟
🔗 产品经理在不同的职业阶段,需要侧重不同的方面,从基础技能、业务深度、专业领域到战略规划和管理能力。

在运营上,有各种转化漏斗、销售漏斗等。产品流程中,也有同样的创新漏斗。这种漏斗怎么用的?优缺点有哪些呢?我们来看看文章分析一下。

从创意到产品的过程,形状有点像漏斗,业界通常把它称之为:创新漏斗(The Innovation Funnel)。

简单的描述一下这个过程:

首先,产品团队根据识别出来的市场机会,进行需求调研,收集并筛选出有价值的用户需求;

然后,产品团队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创意构思。通常,团队会提供多个创意方案,并对这些方案进行测试、验证和评审;

最后,评审团队从这多个创意方案中,筛选出最优方案,进入正式的立项和开发。

01 创新漏斗,有利有弊

创新漏斗的这种筛选和评审机制,有利有弊。

  • 当评审团队足够成熟和专业时,确实能够将最好的、或者最合适的创意方案筛选出来。
  • 当评审团队不成熟、不专业时,就会倾向于挑选那些最安全、看起来风险最低的创意方案。
  • 当评审团队偏保守时,就可能将一个原本很好的创意方案,经过修改、裁剪,最后变得很安全、但是已经面目全非、甚至已经同质化了。

显然,当评审团队存在欠缺时,创新漏斗不仅没有促进创新,反而可能扼杀创新!

02 新产品开发流程,就是一个创新漏斗

现代的硬件产品开发流程,都沿用了门径管理流程的“阶段划分”和“关口评审”思想。

整个硬件产品开发流程,就是一个创新漏斗。

通过“阶段评审”机制,不断地对市场机会和解决方案进行筛选和过滤,最终开发出客户满意的产品。

  • 每个阶段,都定义了明确的开发活动、交付成果和责任部门。
  • 在阶段与阶段之间,是项目的评审点和决策点,也称关口。    
  • 每个关口,都定义了明确的评价标准和决策标准。
  • 产品在进入下一阶段前,必须通过关口评审,决定是通过、返工,还是停止,或者终止。

03 新产品开发流程,容易滋生官僚主义

硬件产品存在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三大难点,对错误和失败的容忍度非常低!

门径管理思想的阶段划分和评审机制,非常适合硬件产品开发一步步降低项目风险。

但是,这种严格的评审机制,同样有利有弊:一方面,可以有效的降低和控制项目风险;另一方面,非常容易产生官僚主义,扼杀高创新与高风险并存的解决方案,留下低风险且低创新的解决方案。

尤其是,当评审团队不够专业时,不仅无法识别和发现潜藏的重大风险,而且会在一些不重要、不关键的问题上抛出问题、制造麻烦。

这样,就失去了阶段评审的作用和意义,产品开发失败,将是个大概率事件。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产品人生】,微信公众号:【产品人生】,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
专题
14860人已学习14篇文章
BI的核心价值在于满足企业不同人群对数据查询、分析和探索的需求,从而帮助企业更好的管理与决策。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BI系统概述。
专题
85889人已学习22篇文章
不能用C端产品思维套在B端产品上哦。
专题
15158人已学习13篇文章
本文作者总结了那些踩过的坑,为大家详细的罗列出了规范的产品管理流程及规范。
专题
16203人已学习12篇文章
CDP,即客户数据平台,是企业用来集中管理和整合客户数据的工具。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什么是CDP和如何搭建CDP平台。
专题
15303人已学习12篇文章
用户故事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被作为描述需求的一种表达形式,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讲好用户故事。
专题
12815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所谓SOP,即标准作业程序,指将某一事件的标准操作步骤和要求以统一的格式描述出来,用于指导和规范日常的工作。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SOP创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