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需求分析,这些方法论一定要知道

0 评论 686 浏览 5 收藏 15 分钟

有没有什么常用的需求分析方法论,可以被应用于产品经理的工作中?这篇文章里,作者做了盘点和介绍,一起来看。

前文我们已经对需求分析进行了简单的描述,了解了什么是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原则、需求分析的内容以及需求分析的技巧。

需求分析可以简单理解为判断一个需求为什么做,要解决什么问题,值不值得做,要做成什么样子,要怎么来做才能实现产品目标以及价值最大化。

在做需求分析时,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用户的真实目的,提出产品的解决方案。

需求分析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收集需求
  2. 需求整理
  3. 分析需求
  4. 输出分析结果

下面,我将对需求分析过程中常用的方法进行介绍。

一、5w2h分析法

需求分析中的5W2H分析法是一种实用的思考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全面、系统地理解和分析问题。这种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七个方面:

What——是什么: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实现的目标是什么。这涉及到对问题的定义和范围的界定,是需求分析的起点。

Why——为什么:探究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通过深入了解问题的根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需求,提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Who——是谁:确定问题的涉及者是谁,包括受影响的群体、利益相关者等。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制定出更符合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

When——什么时候:分析问题发生的时间节点和时序关系。这有助于我们把握问题的紧迫性,合理安排解决方案的实施时间。

Where——在哪里:确定问题发生的地点或范围。了解问题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提出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How——怎么做:思考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途径。这包括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采取适当的措施等,以确保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How much——多少:评估解决问题的成本、效益和资源需求。这有助于我们在制定解决方案时充分考虑经济性和可持续性,确保投入与产出的平衡。

二、HWM分析法

HMW,全称“How Might We”,即“我们可以怎样”,其中:

  • How:表示我们假设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只是我们尚不知道如何解决。
  • Might:暗示现在讨论的想法不用太完美,支出大概有哪些方向即可,问题有无数的解法,我们可以有很宽广的创造空间。
  • We:强调团队的重要性,不是单一成员的努力就可以解决问题,是需要整个团队的力量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How Might We(简称HWM)分析法是一种创新思维工具,通常用于设计思维或用户研究中,帮助团队从用户的角度出发,重新定义问题并探索可能的解决方案。这种方法鼓励团队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期望。

可以改变我们固有的思维逻辑方式,防止自己圈定在一个圈层或者方向中,开拓自己的思维层面,不受单种方式的拘束,使得我们在同个问题上可以发散性地对多个方向进行剖析,确保创新者正在使用最佳的措辞提出正确的问题。

HWM分析法的核心步骤包括:

深入了解用户:通过用户访谈、观察、问卷等方式,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痛点和期望。

定义问题:根据收集到的用户信息,将问题或挑战转化为更具体和用户导向的表述。拆解问题的方向:

否定(逆向思维):如何想办法让用户放弃这个想法。

积极(发挥积极影响):如何让用户提升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转移(移除消极影响/换其他方案):如何让其他人解决问题,继而解决这个用户的问题。

脑洞大开:发散思维,从需求或环境中创造类似的体验,或改变现状……

分解:将大问题拆分成很多小问题。

生成HWM问题:基于定义的问题,创建一系列以“How Might We”开头的开放性问题。这些问题旨在激发团队的创新思维,探索可能的解决方案。

讨论与头脑风暴:团队成员针对这些HWM问题进行讨论和头脑风暴,产生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或想法。

筛选与优化:评估并筛选出最具潜力和可行性的想法,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这些解决方案。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关于需求结构的理论,包括人类需求的五级模型,通常被描绘成金字塔内的等级,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五个层次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逐级上升,但这种顺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同时,不同个体的需求层次也会有所差异,同一时期内可能存在多种层次的需求。

生理需求:这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包括食物、水、空气、睡眠等。这些需求是满足人体基本生理机能所必需的,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安全需求:当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追求安全感,以保障生命、财产和健康的安全。这种需求表现为对稳定、秩序和免除恐惧、威胁与痛苦的需求。

社交需求:当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开始追求社交归属感,希望与他人建立关系,如亲情、友情和爱情等。如果社交需求得不到满足,人们可能会感到孤独和失落。

尊重需求:人们都希望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这种需求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两部分,内部尊重是指个人希望自己在各种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外部尊重是指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他人的尊重和高度评价。

自我实现需求:这是最高层次的需求,人们希望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追求个人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果这一层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人们可能会感到空虚和失落。

四、KANO模型

KANO模型是一个用于分析用户需求的工具,由日本学者狩野纪昭(Noriaki Kano)在1984年提出。该模型旨在将用户需求进行分类和优先排序,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高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

基本(必备)型需求:顾客对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因素的基本要求。当需求没有实现时,客户很不满意;当需求实现时,客户会觉得理应如此。

期望(意愿)型需求:顾客的满意状况与需求的满足程度成比例关系的需求。当需求没有实现时,客户很不满意;当需求实现时,客户满意。

魅力因素:用户意想不到的,如果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不会降低,但当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会有很大提升。

无差异因素:无论提供或不提供此需求,用户满意度都不会有改变,用户根本不在意。

反向因素:用户根本都没有此需求,提供后用户满意度反而会下降。

五、Y模型

Y模型是一种需求分析方法,主要用于将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功能,并深入挖掘需求的本质。

用户需求:在具体业务场景下用户提出的需求,这是用户给出的解决方案。但要注意,这还只是表象,需要进一步挖掘背后的目标和动机。

产品需求:在用户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问“为什么”,挖掘出用户的产品需求。这一步需要结合场景思考用户需求,带入用户的角色,同时要考虑用户目标和产品目标,确定合理的解决方案。

马斯洛需求:在产品需求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需求的第三种深度,即马斯洛需求,或称为需求的本质。这是从人性角度出发的需求分析。

产品功能:根据用户需求深度剖析得出的解决方案,是实施人员能看懂的描述。

六、用户故事地图

用户故事地图是一个视觉化的工具,它帮助团队更好地理解用户的需求和期望。

这个地图是围绕用户的活动、任务和故事构建的,为团队提供了一个清晰、有组织的视图,以确保产品能够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

第一步,进行产品定义。我们要确定我们的用户是谁?解决什么问题?用户目标是什么?产品目标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基本框定整体的范围。

第二步,梳理骨干故事。梳理故事要确定好一级故事、二级故事,保证故事的完整性,同时要广度优先,而非深度。最后的效果就是看到故事群。

第三步,拆分故事。在刚刚梳理的每一个二级故事下面做停留,去拆分二级故事获取更多细节内容。围绕这个故事写更多细节。

第四步,沟通确认。这一步是将前面丰满而又臃肿的故事,通过对标标题、充分讨论,把公认的留下来,无用的剔除掉,同时区分要做的故事细节的优先级。

在实际应用中,用户故事地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帮助组织确定最佳实践:通过用户故事地图,团队可以清楚地看到用户的实际使用场景和需求,从而决定如何最好地满足这些需求,实现产品的最佳实践。

用故事绘制关键要素:用户故事地图通过描绘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和任务,帮助团队识别并理解产品的关键要素,包括功能、性能、交互等。

创建用户路径跟踪器:用户故事地图也是一种用户路径跟踪器,它展示了用户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的整个流程,从而帮助团队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点。

用户故事地图通常包括角色、活动、任务和故事等元素。每个角色都有一系列相关的活动,每个活动又包含多个任务,而每个任务背后都有一个或多个用户故事。

这些故事描绘了用户想要实现的目标以及他们为何需要实现这些目标。

作者:诺儿笔记本,公众号:诺儿笔记本

本文由 @诺儿笔记本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