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生存法则:专注做事的人,结果永远不会骗人

张亮-leo
0 评论 1067 浏览 7 收藏 14 分钟
🔗 B端产品经理需要进行售前演示、方案定制、合同签订等,而C端产品经理需要进行活动策划、内容运营、用户激励等

在职场中,专注于做事的人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果。本文通过多个实际案例,探讨了职场生存的智慧,包括如何放下执念、把事情做成护城河,以及如何将职场中的复杂关系转化为成长的养料。

一位朋友问我:“亮哥对修行有没有什么了解?”我很诧异,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儿,他说没别的,想找点人生的新方向。

我知道他最近过得不太好,去了一家外人看起来很不错的国企,可惜是个新业务,人员要么从原企业抽调,要么从社会招聘,其间有各种各样的原先的利害关系,也有明里暗里的你争我夺。

作为一个不那么擅长搞人,只擅长做事儿的员工,这位朋友难受我其实很理解,也劝解过,不要把职场太当真,别人演你也演。

然而难就难在,知道这些道理没有难度,但下起手来难免笨手笨脚。于是,这位朋友就开始觉得,人生应该有更高阶的追求,这我当然同意,但是我也很反对,为了追求所谓的意义而去寻求不知所谓的意义。

01

放下执念,很多事儿当时就清晰了我听说过一个有些荒唐的故事。某互联网大厂流传着“禅修会议室”的传说:每当项目推进受阻,负责人就会带着团队打坐冥想。

你可能以为我说的“荒唐”是说这都2025年了,居然搞高科技的企业,还有这种封建迷信?!不是,我要说的是,根据数据统计,这个会议室的使用频率与OKR完成度成反比。

什么意思呢?我们总是容易把处理不好的人际关系美化成”需要提升境界”,把应对不来的办公室政治包装成“看破红尘”。

这种美化和包装其实毫无意义,有点像你对着模型脑袋涂1000次口红,你也没法知道哪个色号更衬自己的肤色,而你针对想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非常简单,随便挑一个色号,涂上唇,见闺蜜,闺蜜自然会告诉你这个色号到底是否适合你。

你会发现,当你放下了执念,很多事儿就是当时就清晰了。你只想好好做事儿,不想掺和办公室政治,那就好好做事儿,拿结果。

反正是金子到哪儿都发光,你拿了结果,简历好看到所有人都想招募你不就得了。你不想被上司拿捏,不想接受他的PUA,你的活儿我好好干,咱们彼此都职业一点。反正只要你愿意让出功劳,再无耻的同僚或上司也乐得把你当圣人,你收经验他授奖就是了。

02

搞不定“人”?那就把“事”做成护城河小李问我,在传统企业做数字化转型,总被老员工怼“互联网那套在我们这儿行不通”。

她愁得吃不下饭:“他们根本不听我说话,怎么办?”

很简单啊,你看谁叫得最欢,看他每天最花时间的案头工作是什么,用互联网工具帮他解决。销售叫得欢,你给他AI编个客户跟进小程序,让手动录入客户数据变成自动生成客户报表,让他用两周,他自然来求你给他弄个更好用的版本;

市场叫得欢,你也用AI编个舆情分析小工具,每天自动读取微博的留言和带有品牌关键词的内容,分析情绪正负向,也让他用两周,他自然来问你能不能顺带输出一下应对方案。职场的残酷真相是,你还没话语权的时候,任何解释都是废话。

所以,与其琢磨“怎么让别人喜欢我”,不如把自己变成“做事的锚点”。就像医院的护士长,不管医生怎么斗,只要护理流程井井有条,没人敢轻视她;就像公司的财务大姐,哪怕不擅长应酬,只要报销流程清晰快捷,大家自然愿意靠近她。

职场里的尊重,从来不是靠讨好得来的,而是靠你能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当你的工作成果能给他人带来确定性——比如节省时间、降低风险、提升效率,自然会形成磁场,让复杂关系向你的价值靠拢。

03

“宫斗剧本”里可能藏着“生存指南”

小王找我,说遇到部门内斗,两个同事互相拆台,他在中间左右为难。

我说为啥你为难?他说我觉得他俩做事儿都有点针对我,让我站队的意思?

我哈哈哈一笑,甩给他一张纸:“来,对折个田字再打开,左上写同事A针对你的行为,右上写他的KPI,左下写同事B针对你的行为,左下下他的KPI。别说话,写完再说。”

小王默默写,写完之后惊呼,“原来他们不是针对我,也不是让我站队,而是都在保护自己的利益,要达成自己的KPI!”是啊,你以为为什么职场里总有人拒绝你的跨部门合作?

是因为人家考核看部门成本,而不是你舔的姿势不对;你以为为什么总有傻子找你一遍一遍改需求?可能仅仅是因为人家要向自己的Leader证明自己创意无限,每天都有新想法。

那么,怎么办?

带着KPI去沟通。让针锋相对的关系,变成目标对齐的协作。请记住,职场中的多数矛盾,本质是“需求错位”。

你觉得同事在针对你,其实他只是在守护自己的利益边界;你觉得领导在刁难你,其实他需要更明确的安全保障。与其陷在”为什么针对我”的情绪里,不如做个冷静的观察者,把每个人的行为,翻译成背后的驱动力。

送你三个“翻译公式”:

  1. 同事的阴阳怪气 = 我的方案可能触达了他的利益(比如分走了他的资源)
  2. 领导的反复否定 = 他需要更具体的风险预案(比如数据支撑、备用方案)
  3. 跨部门的拖延 = 我的需求没装进他的KPI篮子(试试用“你能得到什么”重新包装)

当你能看懂这些”潜台词”,就像给职场装了个翻译器,那些让你内耗的“宫斗戏”,会变成可解读的”生存指南”。

04

高阶修行:把淤泥熬成成长的养料你如何看待这句话:“水至清则无鱼”?

是不是觉得这句话再说道德规范?有没有想过背后其实有科学道理?水至清,往往意味着其中的营养元素过少,而营养元素过少则会导致水中微生物过少从而导致水更加清澈。

而水中微生物、浮游生物(包括浮游生物和浮游植物)等是水体生态系统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尤其浮游植物是其中最重要的生产者之一,没有充足的浮游植物和其他生产者,没有充足的食物,就不会有后续的各级消费者,就没有小鱼小虾,也就不会有大鱼大虾了。

所以,“水至清则无鱼”的本意并不是说道德规范。再往细里想一层,职场里的很多现象之所以存在,是有它的原因的。

比如,为什么领导喜欢忠诚的下属?

因为这样的下属做事情也许不出色,但绝对不会给自己挖坑,更不敢欺瞒自己,所以,管理成本低。

再比如,为什么碰到问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不是我的问题,而不是想办法解决问题?

因为传统教育里,总是强调责任归属,而一谈到责任,就要考虑担责与后果,谁不想保住自己的饭碗呢?

所以,这只是人性趋利避害的条件反射。我们应该把职场里的各种看似污浊的见闻,变成观察人性的样本,并找到保护自己的方法。

比如,A同事甩锅时总拉垫背,那做任何事儿都提前邮件留痕;B领导喜欢模糊表达,那就要学会“需求确认三步法”——“您的意思是不是XX?

如果这样,风险点有XX,您看是否需要调整?”真正的职场修行,不是要我们变成八面玲珑的人精,而是在保持本心的同时,长出适应规则的铠甲。

你可以继续做那个“只擅长做事”的人,但要学会给做事加“保护层”:

  • 给成果加“防甩锅膜”:重要方案提前和关键人同步,用“草稿”换修改意见,减少正式汇报时的突袭
  • 给流程加“防火墙”:跨部门合作前先拉齐“成功标准”,用文档明确各环节责任,避免事后扯皮
  • 给情绪加“过滤器”:每天留10分钟写“情绪日记”,把不满全倒进去,写完就告诉自己“到此为止”

职场不是战场,不需要以弄死别人入场,抓住主要矛盾,一切迎刃而解。

05

别找意义,成为意义本身有人曾经问我,职业生涯里最骄傲的一件事儿是什么?我说,我在某公司只待了半年,但是我给他们做的user referral系统,在我离职后,没有任何迭代的跑了2年多,这是我最骄傲的事儿。

为啥,原因很简单,这种系统上线后没有迭代,持续稳定运行,说明我当年的规则设计足够合理,足够支撑业务的持续发展,这就足够证明我的能力了。

当你不再纠结“意义在哪里”,而是专注把眼前的事,做成“有意义的存在”,很多时候,自然就没有什么内耗了。就像很多读者和我说:“我是看你的书入行的。”虽然我嘴上说:“对不起,害你入坑了。”

但我心里总会默默回一句:“对你有帮助,就好。”最后,如果你依然在“不擅长的职场”里挣扎,可以试试看下面三个动作:

  1. 低头做事:把每天的任务,变成具体的“可交付物”,用做事的踏实感,对冲人际的虚无感
  2. 抬头看路:每周留半小时,跳出具体事务,观察部门的“生存法则”,找到自己的破局点
  3. 闭眼观心:睡前问自己一句:“今天有没有一件事,让我觉得自己在成长?”

最后的话

职场的修行,从来不在什么新的地方,而在你处理的每一封邮件里,在你开过的每一场会议里,在你面对质疑时选择的回应方式里。

当你不再把自己视为环境的受害者,而是当做成长的责任人,那些曾经让你内耗的人和事,终会变成你脚下的铺路石。

最后,送你一个我年轻时听过的段子:鲜花就得插在牛粪上,放在冰雕上是好看,但是花儿就死了。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张亮-leo】,微信公众号:【张记杂货铺】,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
专题
53739人已学习14篇文章
标题党,又爱又恨。但是如果你是运营,连标题都起不好,那就呵呵哒了。
专题
20213人已学习13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TO G产品的入门指南,包括什么是G端产品、产品的特点...
专题
15899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从0到1搭建结算平台
专题
15106人已学习13篇文章
用户画像,是根据用户的基本属性、用户偏好、生活习惯、用户行为等信息而抽象出来的标签化用户模型。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构建用户画像体系。
专题
37212人已学习17篇文章
如果你们有志于在运营路上深耕,并实现快速成长,你需要知道以下这些!
专题
16670人已学习13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基础功能的实现原理和设计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