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调研必读:如何避免踩坑并高效推进项目?
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需求调研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然而,面对变化多端的需求方,产品经理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需求不清晰、业务背景不明确、数据统计不准确等。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分享如何通过科学的调研维度、合理的需求分类、精准的业务水平评估以及有效的沟通策略,避免需求调研中的常见坑点,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刚上线的这个功能,能不能在这里再加个xxx”
“这个需求不是这样的呀,是xxx那样的”
“你就按照我说的这里加个xx按键”
“……”
作为一名6年的产品小趴菜,想给大家分享一下我面对变化多端的需求方,一般都是怎么应对的?
调研维度
业务背景/场景 要解决的问题️
相关人员
需求影响范围(业务主体、时间等)
现有业务流程
相关业务逻辑
历史逻辑如何兼容
数据验证逻辑
需求分类
一个需求过来,我首先会快速分辨一下这个需求的类型。比如属于全新业务需求、已有业务拓展需求,还是已有功能优化需求等等?
分辨后调研的思路会有点差异:拿以上三类举例来说
1.全新业务需求:
调研时,会首先了解这个业务整个的核心流程、主要场景、相关角色,明确清楚这个业务是为了给谁解决什么场景下的什么问题。小Tips,建议不要仅了解需求涉及到的全流程中的一小部分环节,这样很可能导致最后做出来的需求不是业务方想要的,或者影响到了其他上下游业务;
这一步理清楚后,再去了解本次需求是什么,开始到详细需求的调研阶段;
2.已有业务拓展需求:
往往这类需求在我日常工作中比较居多。调研时,因为已知业务的全流程,需要有针对性的了解目前业务遇到了什么问题,为了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考虑本次需求是否会影响整体流程,是否整体流程需要改造等等。
3.已有功能优化需求:
业务迭代一段时间后,总会出现各种各样无论政策原因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业务变更,有变更就会有新需求出现,需要将现有功能持续迭代,轻者正常叠加功能、重者也可能存在重构整个功能(这个也比较考验产品同学在一开始对所在行业的认知,会影响对产品的整体规划;不过也会存在因为客观原因确确实实需要重构的情况)。调研时,我常常会提醒自己本次迭代后与原来相比,优势是什么、有什么明显的价值提升,有了明确的对比,在项目整体推进的过程中也更有说服力。
业务水平
除了对需求的分类分析外,也比较考验提出需求的同学业务水平与产品同学的业务水平。
调研前,我一般会先去了解下,业务方部门的人员结构,每个人都是负责什么的,负责了多久,之前的业务效果怎么样,再结合之前合作过的经验综合评估下,本次需求调研除了提需求的同学,是否有必要再叫上其他相关联/对相关业务了解更深入的同学,这样多方协作,会尽量多的避免一些因业务侧重点不同导致的考虑不全,或影响其他支线业务的情况。
当然了,如果本次需求有涉及到其他业务的产品功能,也是需要将负责另外一个业务的产品同学叫上,大家一同沟通,可以尽量避免因不了解其他业务的逻辑,去猜测一个逻辑往下推演新需求的方案,最后导致白沟通一场。
踩过的坑
拿数据相关需求举例来说,以下是做广告投放相关业务时所遇情况:
1.运营数据统计:
需要统计运营的一些社交媒体效果数据,如统计社交媒体多个账号带来的转化效果。
业务方会常用一些专有名词(假设还没有普遍到人人都知道的程度),比如社媒频道,说实话,一开始我是真的不知道是个什么东西,就自以为的带入了一个实物去对接,并没梳理清楚主体,就去问需要从哪个维度监控数据等等,导致需求出了2次都不对
原因也很明显,对业务方描述的主体名词不懂,没有及时询问,导致最终设计的也是大相径庭。
社媒频道:在广告投放业务中运营同学是指媒体上的推广账号(如:博主的抖音账号)
2.新老逻辑交叉时间点前后的数据统计:
统计投放相关的数据时,业务方3月10日前使用A逻辑进行数据统计,3月10日后期望改成B逻辑统计,新老逻辑都要保留,并且是按照3月10日这个卡点(原因也是业务上的一些客观变动导致),因为过于信任下游同学,上线后出现了隐藏bug,导致反复修正2、3次,3天左右才全部正确。时间节点没有严格记录并同步给业务方,导致结算时出现数据偏差,这种问题需前期及时同步到位,业务方处理时也心里有数。
处理方案:单独做了清单表,记录每次影响数据的修改时间点及每次修改后的新逻辑。
3.历史数据:
除了需求的新逻辑外,一定记得和业务方沟通好历史数据如何处理、如何兼容、是否需要按照新逻辑补充历史时间的数据等等。
这里注意下:若需补充历史数据,从什么时间开始补、能补充到的是否为当时时间的准确数据、若不准确,拿从什么时间开始是准确数据。
注意事项
1.调研需求时:一个不小心就先入为主了
比如:广告投放业务中,每个广告都有推广文案,已有功能支持查看每条广告的数据,没有把广告里的文案拿出来展示,业务方提出需求,要把文案显示出来,看广告文案的效果
我自以为原有的广告数据就代表了文案数据,也就没有多问,直接把文案展示出来了而已,但文案数据和已有的广告数据是两回事,也就是说这个需求我其实没有做完。
思考后,无论是一句话还是以为知道了的需求,我后面都会尽量把该问的都问一遍,防止出现需求理解层面,存在有出入的情况,也避免了返工情况的出现。
2.新业务范围:只做了1/2的需求
刚做广告投放业务时,公司本业务其实有A、B两个主体在运营,侧重于推广A主体,我在一次需求中,遗漏了业务中B的部分,因为日常总说A业务,会不小心遗忘掉B,在后续每次调研时,我都提醒自己,业务的范围先确认好,再去进行后续的交流;也需要注意下A、B业务的逻辑是否不同、是否要每个单独处理。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了,欢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本文由 @不知名产品露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