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产品经验复盘总结-2.1业务规划中的业务分析
在产品经理的职业生涯中,业务规划不仅是战略起点,更是资源配置的风向标。本文基于作者8年的一线产品经验,深入剖析了业务分析在业务规划中的核心作用。
业务规划是产品经理的重中之重,产品经理的决策代表着背后研发资源的消耗方向。
业务信息有很多,产品经理最终应该把业务信息归结为两张图。
流程图和价值链
1. 流程图
下面是一张我在过去一份工作里梳理的流程图,大家可以看出来有什么问题吗?
在整理流程图信息的时候,保持主体的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
这张流程图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主体没有保持一致。上半部分是用户的操作,下半部分却变成了系统的动作。
这个问题,背后代表了产品经理的换位思考、角色代入做得是不足的。一旦梳理过程中的角色转变了,说明产品经理没有完全站在用户视角去体验使用流程,很大概率就无法体会到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如果把流程图视角转换一下,变成完全的用户视角,我们再来看看。
一旦进入用户视角,我们其实就能发现,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需要抉择的环节。
我们都知道,最好其实是替用户选择,如果需要用户选择,那么最起码,要让用户清楚地知道,不同选择背后所面对的成本和预期结果,管理好用户预期。
这样看,我们就能发现不少的问题,有用户预期管理,有决策选择问题,有未完整的逆向流程。
而这些问题,其实我们又可以分成两类:
- 环节问题(红色)。对应流程图就是,经过每个框的时候,用户是否清楚每个选择的预期。对应我们在做系统的时候就是,在每个页面,或者每个弹窗中,用户是否能从系统的界面、交互、提示文字中,得到足够多的信息去帮助他们判断。
- 流程问题(橙色)。对应在流程图就是,几个框组成的一部分流程,是否可以尽可能缩短。用户在经历完这些流程之后,是否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内容。如果没得到,系统是否都完整地提供了对应的解决方案或者补偿机制。
我们能坚持代入主体,把主体现状完整地梳理出来,其实问题就已经暴露得差不多了。
这些问题确实存在,我们总归要排个优先级确定解决顺序,怎么确定呢?接下来,我们就要用到价值链。
2. 价值链
举个简单的例子。淘宝用户在完成商品购买的流程里,用户会先进入页面,搜索商品,浏览商品,下单,支付,总共经历五个环节。而这五个环节,都会有一些转化(或者我们说用户流失)。
产品经理需要确认每个环节的业务数据。比如,1000个用户进入页面,500个进入浏览页面,100个下单,最终90个支付,每个环节都会有转化和损失。
基于转化数据,我们能大概从业务指标层面作出判断,哪些环节的转化率是有提升空间的,提升后对业务整体情况的影响大小,从而判断需求优先级。
比如在搜索环节,为什么用户搜索完之后,只有80%的人浏览了商品,剩下20%的人搜了不看,是搜索的匹配结果出了问题(不是用户想要的),还是输入交互不好导致用户搜错了内容,还是其他原因。
产品经理的数据思维
产品经理的数据思维体现到实处就是,能不能把链路的数据整理出来,根据过往的经验去判断,这些数据是否存在异常。
1. 产品经理好坏的区别:做的事情是否足够细
比如,用户打开淘宝之后,其实会有首页推荐、搜索、视频、购物车几个路径可以选择。
我们刚才分析的是搜索浏览,那其他几个板块的最终转化率是多少?按刚才的例子,搜索的最终转化率是50%\*80%\*25%\*90%=9%(这个转化其实相当高了)
推荐如果是10%,那页面就应该把推荐的展示优先级提高,把推荐商品的准确度提高。
如果搜索的转化率9%我们认为不够高,搜索里面有图片搜、文字搜、历史搜、语音搜,好几种搜索方式,对应的使用场景也不一样。具体又是哪种功能的转化率偏低了呢?
如果我们确定了,是文字搜的转化率偏低,那文字搜的界面UI中,具体又是文字、图片、颜色、大小这些的哪个交互因素对用户产生了误导or影响?
好的产品经理会把看到的数据和内容拆分细化,不断分析具体细节,找到最底层的原因
2. 产品经理高低级别的区别:思考的价值链维度的高低
比如,淘宝平台本质是连接商家和用户,并且重构这个连接方式。
用户原本只能到当地线下的便利店、商超百货购买,在议价和选择上话语权低。
淘宝通过提供一个连接平台,让用户在商品上有选择权,在价格上能货比三家有话语权,最终就是能够选择A店而不是B店。
对于商家来说,用户是资源。对于用户来说,商家商品就是资源。
高级别的产品经理,需要按照公司的经营情况,市场情况,把这个价值链重构,把资源按照对公司有利的方式进行调整。
本文由 @正经的产品经理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