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场景下的用户动机和需求

0 评论 178 浏览 1 收藏 10 分钟
🔗 产品经理的职业发展路径主要有四个方向:专业线、管理线、项目线和自主创业。专业线是指沿着技能线不断提升自己..

在用户体验设计中,理解用户动机是核心基础,它直接影响产品功能的开发和优化。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识别场景下的用户动机,从动机的概念和价值出发,介绍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展示如何通过动机分析指导产品规划。

动机的概念和价值

动机Motivation,是指驱使人们行动的内在因素或动力。动机可以是内在的,比如腹实衾暖、家睦人和、社交认可、自我实现等;也可以是外在的,比如诱惑、奖励、惩罚、竞争压力等。当人感受到这些动机时,他们会寻找途径来满足之,这就导致了需求的产生。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功能就是要满足基于动机的用户需求。

从心理学角度看,动机具有以下特点:

  • 动机是隐性变量,需要通过观察显性行为来推导
  • 动机可分为有意识与无意识两种——用户有时并不能明确表达自己的真实动机
  • 动机能够牵引出目标导向的行为,最终在个体的具体行动中体现

场景中的动机研究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避免需求理解的偏差和遗漏。以户外跑场景为例,如果没有洞察到部分用户有”沉浸心流”的动机(追求跑步时忘我投入的状态),就可能遗漏用户对于”跑中避免干扰”这一重要需求。

其次,帮助需求优先级排序。通过调研得到的用户需求往往数量庞大,但产品资源有限,不可能全面覆盖。通过提炼动机并与需求对应,可以筛选出需要优先关注的核心需求。例如,户外跑用户对”联结分享”功能反映了10+条需求,对”避免损伤”反映了5条左右需求。但动机权重调研发现,”避免损伤”是既普遍又受重视的动机,而”联结分享”则相反,因此应优先优化前者。

第三,构建全场景体验度量框架。动机可以作为贯穿体验评估的主线,从”动机响应程度”自检到”动机满足度”验证,形成闭环的度量体系。

动机的定性研究方法

方法原理与执行

定性研究是挖掘用户动机的基础方法,主要通过1v1半结构化深度访谈进行。这种方法既保证了问题架构的统一性,又能深入探究个体用户的独特情况。

研究者需要从用户侧获取三类关键信息:

– 原因:参与场景的原因、使用产品功能的原因、感到体验好/差的原因等

– 使用行为:在场景不同阶段的具体行为模式(使用哪些功能、达成什么目的)

– 主观痛点需求:使用产品时的困扰和未满足的需求

对于群组使用场景(如办公设备、智慧家庭设备),可酌情采用1v多的访谈形式,但需注意群体动态对个体回答的影响。

动机归纳与提炼

从定性数据到动机提炼需要经过系统分析:

– 从用户原话(尤其是原因陈述、行为描述和痛点表达)中总结出具体需求

– 分析这些需求背后的目标

– 对照动机库找到对应的动机词

– 根据动机的普遍程度和重要程度筛选核心动机

其中:

– 普遍程度可通过动机出现频率、在受访用户中的占比等判断

– 重要程度可依据动机关联的需求被满足与否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大小

实例说明:户外跑场景

通过1v1深访,从用户原话中逆推出户外跑场景的核心动机:

用户A表示:”我坚持跑步是因为想保持健康,避免像父亲那样中年就患上慢性病” → 动机:保持健康

用户B说:”跑步时我喜欢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和节奏,这种感觉很享受” → 动机:沉浸心流

还有用户提到:”我会用运动APP记录数据并分享到朋友圈,获得点赞让我更有动力” → 动机:社交认可

动机的定量研究方法

场景动机问卷设计

当需要快速、低成本获取某场景的用户动机数据时,可采用场景动机问卷这一定量工具。该问卷基于8个元动机、32个子动机构建,采用七点里克特量表形式。

问卷示例”我日常参与【户外跑】以及使用相关功能通常是因为”(以”爱与归属”和”权力”动机为例):

– “为了和家人一起做一件事,享受彼此的陪伴”(爱与亲密)

– “希望对他人和周围事物有更多控制权”(指挥操控)

评分从1(完全不重要)到7(非常重要)

使用建议与限制

当前场景动机问卷存在两个主要限制:

– 缺乏大规模实证验证

– 题项描述可能需要根据具体场景调整

针对这些限制,建议:

– 将现有问卷视为参考模板,根据场景特性调整题项描述(如加入具体示例)

– 在每个新场景应用时,至少选择200+样本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CFA)和信度检验

定性定量方法的结合应用

方法比较

结合策略

两种方法可以灵活搭配使用,顺序取决于研究目标:

定性→定量路径:

先通过深度访谈开放性地探索用户动机,建立深入理解;再用大样本问卷验证这些动机的普遍性和权重。

定量→定性路径:

先用问卷快速识别高频、高共性的动机;再通过访谈深度挖掘这些动机在场景中的具体表现(如关联的功能需求、使用情境等)。

在实际操作中,资源限制(时间、人力、预算)常决定方法选择。原则上建议:即使先用问卷收集数据,后续也应通过定性研究进一步细化和理解动机。

动机分析的应用:四象限法

根据动机普遍性和重视程度两个维度,可以将场景下的动机划分为四个象限,用于指导产品规划:

第一象限:高普遍性+高重视度(如户外跑的”保持健康”)

– 产品开发最高优先级

第二象限:低普遍性+高重视度(如”爱与亲密”)

– 考虑为细分用户群提供解决方案

第三象限:低普遍性+低重视度(如”联结分享”)

– 可暂缓或低优先级

第四象限:高普遍性+低重视度(如”沉浸心流”)

– 需要平衡投入产出比

以户外跑为例的优先级排序:

保持健康(象限1)> 沉浸心流(象限4)> 爱与亲密(象限2)> 联结分享(象限3)

最后

用户动机研究是体验设计的核心基础。有效的方法组合应当:

  • 先定性后定量:通过深度访谈建立对动机的质性理解,再用问卷验证量化特征
  • 保持方法灵活性:根据场景特性和资源条件调整工具组合
  • 注重动机与需求的映射:建立从动机到具体功能需求的清晰链路
  • 定期验证和更新:随着用户和环境变化,动机也会演变,需要持续跟踪

最终,动机研究的价值在于将有限的资源聚焦于真正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避免产品开发陷入”有功能无价值”的陷阱。

图文编辑:伊飒尔界面设计公司用研团队倩华、筱沄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用户体验大学堂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
专题
15048人已学习13篇文章
价格是竞争的重要手段,所以对于一个产品来说,产品定价是非常重要的。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给产品定价和产品定价的策略。
专题
16984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支付体系的设计指南。
专题
38181人已学习20篇文章
“搜索功能”拆解:小功能,大细节。
专题
13891人已学习13篇文章
增长模型是产品增长的通用思维框架。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构建增长模型。
专题
12959人已学习12篇文章
运营分很多类,流量运营、用户运营、内容运营…每一个环节都有特别关注的数据和指标。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互联网运营,应该分析哪些数据和指标。
专题
61095人已学习20篇文章
想转行做产品经理,这个专题值得一看,看看前人是怎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