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焦虑于AI的时候,回头看看中台

0 评论 931 浏览 2 收藏 11 分钟
对未来感到迷茫?起点课堂的导师将为你提供专业的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帮你明确方向、设定目标,让你在产品经理的道路上,每一步都走得清晰而坚定。

在 AI 热潮席卷而来的当下,许多企业和个人陷入了焦虑之中,生怕错过这一轮技术变革的浪潮。然而,作者通过回顾中台时代的发展历程,提醒我们:新技术的落地需要冷静思考和理性规划,而非盲目跟风。本文将从 AI 时代的焦虑现象出发,对比中台时代的兴衰,探讨如何在新技术浪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到真正适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从2023年开始关注大模型的发展,到去年开始高强度地与用户探讨AI在企业的应用,再到今年Deepseek爆火之后的AI热潮。我发现这一轮其实已经很明显地进入了一个“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错过)阶段。

如果站在培训和咨询的角度,这肯定是好事啊,毕竟培训的最大需求除了考试和考证,就是缓解用户的焦虑。但是最近发现很多老板和产品管理者也进入了这么一个状态——为了AI而AI,去做一些焦虑驱动的决策。这不太对劲儿了,大模型这件事“确实很急,但请你不要急。”这是我今日偶得的一个感悟。

一、AI新时代你在焦虑什么?

最近看到的客户和小伙伴大概有这么几种情况:

  1. 被老板催着焦虑:要求所有人都All in AI,但自己手头的工作没什么搞AI的想法,也没什么可以直接拿来用的方案,所以很焦虑。
  2. 被短视频和直播搞得很焦虑:“学了就工资翻倍,不学转头就失业”,类似这样的焦虑话题。
  3. 自我驱动的焦虑:天生的好学生,只要有新东西出来就必须学,其实也没真学,只要为了这个事儿花了学费或者说收藏到收藏夹里就算学会了。

这种焦虑有没有道理呢?其实还是有道理的,因为这几年基于大模型的AI发展速度确实非常快。从对话到生成图像、视频、智能体(agent),再到一系列的最佳实践,都在传递一个概念:AI时代不是即将到来,而是已经到来。于是老板们怕错过风口,打工人怕错过老板,错过自己的岗位…… 是不是就要all in AI?是不是真能够靠AI解决业务中真正的问题?我觉得大概率答案是否定的。

二、“老人”回顾中台时代

作为中台时代的“老人”,回想2015年,虽然感觉没多远,但实际上已经是10年前了。阿里巴巴最早提出“中台”,到了2018年突然火了,随后整个行业里出现了万物皆可中台的现象:从业务中台到数据中台,到供应链中台和技术中台,营销中台,增长中台,甚至有组织中台,完全与数字化无关的中台。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犹在眼前

虽然从技术创新性来说,中台远远比不上AI大模型,但从新技术的角度来看,它所呈现出来的现象还是有不少可以参考的地方。比如

  • 当年就有老板去外面听讲座或参访标杆企业,回来就要上中台,什么是中台,你们做了再说
  • 第三方公司也推出各种看起来很“中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管你适不适合,反正先把一个七位数、八位数的合同框架先签下来
  • 产品研发团队也打着中台的旗号,把各种自己想做但业务没资源的需求装到中台这个框里
  • 实在没什么好做的,改个名字也不是不可以,现在叫什么平台,我就直接改成什么中台。

结果可想而知,大量的中台要么是半途而废,要么磕磕绊绊推出来但是看不到价值。紧接着阿里传出消息,要“拆中台”了,一下子就把脆弱的生态戳破了不少。

有趣的是,在泡沫过后,最近两年我在企业里又看到了有人在做中台,和当年不同,现在做中台人不怎么焦虑,很踏实的想解决一些特定的问题,希望达成目标,然后才开始做。至于要不要叫中台,随意;要不要长得和标杆企业一样,都行。恰恰是这种状态做出来的中台,它的价值感和产出都会更好一些。

巴菲特说过:“只有当潮水退去时,你才知道谁在裸泳。”同样的,只有当潮水退去时,你才会发现有些人已经在水面下偷偷构建了丰厚的基础。用不了多久就能盖起高楼。现在的AI其实也让我有这样的感觉,涨潮的时候人人都在疯狂追赶,大批公司以及政府、学校、各类机构都会为AI整出一大笔预算,特别是这些预算也要在年内努力花掉。到底怎么花?到底出什么效果?和当年的中台一样,并没有经过充分的思考设计,大家都是一种“来都来了”的状态。

三、可以快一点,不用那么急

我们在经过这段时间的交流和思考后发现,站在新技术落地的视角上看,中台和数字化、智能化之间其实有一些相似的地方。特别是在数字化中台的出现,就是从领域型的数字化系统向跨领域的集成系统发展的过程,代表大型企业需要发展力的集成和跨领域的系统。做智能化也是类似的,背后的逻辑是从你“有数据”,数据在领域中“被智能化”使用,然后不同领域之间的智能又被跨领域“协同和集成”。

回到当下,正在焦虑的伙伴们,我建议

  • 清晰理解业务挑战:站在业务视角上,清晰理解业务当前遇到的挑战和问题,定位其中智能化、数字化可以带来怎样的支撑,提供什么样的价值。
  • 融合数字化工具和AI能力:思考如何通过数字化工具和AI的能力给出更好的解决方案,不是为了AI而AI,而是为了解决特定问题或者更好地优化系统,融合AI能力。
  • 全局视角定义架构:站在全局视角上,定义最理想的架构是什么样的,架构落地的过程是什么样的,以及落地之后如何运营、迭代,实现整体价值的最大化。

最重要的是避免单向接收外面纷繁的信息,而是

回到企业现状:了解企业当前的状态,有没有智能化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有没有智能化的能力。自己处于哪个阶段——是前期的数据准备阶段,还是在领域内应用的阶段,还是需要多领域、跨领域进行协同的阶段,甚至是什么都没有,只是引入第三方工具的阶段。

避免盲目跟风:不要因为你焦虑就尝试什么都做。如果离开了业务上的问题,就会像当年的各类中台一样,大概率没什么结果,不仅浪费了资源和精力,还错过了很多可以学到更多和成长的机会。

一旦熬过了这个阶段,掌握了业务视角、架构能力和融合AI的产品设计能力,你会发现,自己不再是一个单纯接需求的人,不管是业务方的还是老板提出来的无理要求,自己从单纯的接需求变成了一个具备全局架构思维、复杂产品和方案设计能力的产品经理。从而实现能力的进阶。到了那个阶段你看任何一个新的概念出来都不会再那么焦虑,因为你知道所有的技术都是你的实现工具而已,是你基于对业务和产品的理解来使用它,而不是让它改变你。

于是,要零帧起手开始推荐这本完稿于AI大模型时代之前的《数字化中台产品设计指南》,零chatGPT 零Deepseek,零Kimi/Qwen …… 纯手工打造的数字化产品经理进阶指南,以数字化中台为主线,用一系列故事和案例帮助大家构建数字化中台产品的业务视角、全局视角、架构视角以及设计、迭代、运营能力,读一遍解决中台产品设计的困惑,读两遍缓解AI时代的焦虑,读三遍……“我佩服你”

即便现在没有建中台的需求,没有AI的焦虑,也可以暂时放在购物车中,以免哪天老板出去参访游学回来就又“学到了”什么……

机械工业出版社京东自营店链接 >>>https://item.jd.com/15072898.html

作者:张师傅-中年架构师 公众号:张师傅-中年架构师

本文由 @张师傅-中年架构师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
专题
13258人已学习14篇文章
对电商行业的从业者们而言,GMV这个概念估计都不陌生,不少人也开始拿GMV作为评判各家电商平台市占率的指标之一。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GMV破亿的经验总结。
专题
147353人已学习32篇文章
做一个好运营,技术和意识都得过硬。
专题
34698人已学习17篇文章
让我们来扒一扒跨境电商的风险和机遇|从业者必看
专题
15822人已学习12篇文章
虽然大厂们纷纷奔赴Web3.0,但是不少人还是对这个概念及相应生态一知半解。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对于web3的看法。
专题
12856人已学习15篇文章
互联网医疗是医疗行业与互联网的综合应用,其以互联网及相关技术为载体和支撑,开展线下传统或线上衍生的医疗健康服务。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对互联网医疗的分析和见解。
专题
36292人已学习18篇文章
好的数据分析可以使我们的产品不断优化,而做好数据分析的第一步就是做好数据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