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职业,如何做好?

10 评论 6072 浏览 8 收藏 24 分钟

编辑导语:每天睡到自然醒,不用坐班,自由职业一直是很多人的向往。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自由职业者往往由于太自由,难以自律,最终,导致生活节奏失控,工作生活一塌糊涂。那如何做好自由职业呢?一起来看看吧!

自由职业现实很骨感。

网络高速发达的今天,一个人一台电脑一个技能就是一家公司;不用早起不用打卡,甚至不必参加无聊的会议,这应该是多数职场人羡慕的“自由”。

近两年,自由职业一度中层和应届生追求,数据统计表示,截止2021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口高达2亿;某招聘网站显示,2021年大学生中,自由职业者占比升至15.8%。

几乎同比翻倍的数据,背后存在主观选择和客观影响两个方面因素;很多人印象中认为,自由职业看似可以睡到自然醒,甚至不用坐班,每月整合下来薪资也不低。

其实存在偏见,拿我来说:

开始时,很长一段时间做自媒体因为没有正反馈而变得焦虑,加上整个市场预算都在缩减的情况下,有时遇到难缠的甲方,深夜被拉起来对内容早已见怪不怪。

我身边的朋友还说,你也许想不到压倒自由职业者的一根稻草并不是“业务有多复杂,不可交付问题”,而是「太自由造成不自律」,最后无奈强行通过规划时间来逼自己回到正规。

作为天生自驱性,我并没有遇到该问题。

但一些琐碎小事情并不会很轻松,假设你未来有想创业的计划,我认为「自由职业」是必要迈出的台阶,因为它锻炼的东西不止于赚钱能力。

一、对自由职业的误解

提起它,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自由摄影师、撰稿人等身份,在英文语境下被称为freelancer,通常能够独立完成作业的个体经营者,亦或者兼职与临时合作的方式受雇不同的公司。

当试图定义「什么是自由职业」时,我观察到更多职业形态无法用freelancer概念来界定,比如与人合伙的抖音、淘宝店主、某设计原创品牌的主理人。

因此,自由职业本应该属于独立存在的个体,独立拥有某一份技能,可独立与其他任意大小公司合作。

主要以自我雇佣(self-employment)中不受雇于某一固定的雇主,可与多个公司进行U盘式合作的个人,如今,为何如此多的人希望成为自由职业者呢?

一方面,工作规则是企业制定,自己只能够去对规则做出相应妥协与退步;在日复一日的循环中,个人难免会感觉到枯燥与乏味。

《2020 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显示,约50%的人在工作中感受到“无意义”,60% 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在经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

人与人想法有很多不同,在对应相同事件处理方法上就会出现差异,当压力与呵斥接踵而至,便会不由自主地出现颓废之感。

这种状态带来的束缚加上个人收入并没有明显提升,那渴望自由的离职之心便应运而生。

另一方面,个人存在群体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前几年互联网的快速变革产生许多新型职业,这让部分人抓住红利快速积累了财富。

当他们将成功途径公之于众时,一些旁观者看到希望,不假思索投入其中。

其实每个人都会羡慕别人成功,却很少关注别人在收获前的“困窘处境”,自然对自由职业的困难没有直观印象,也就不会产生畏惧之情。

其次,黑天鹅事件及政策的调整造成众多行业增速变缓,企业为减轻发展压力不得不缩减人力成本。

面对被裁员后找工作比较困难,于是,一些人在闲暇时间愿意投入部分精力从“副业”入手,获取一份额外收入同时也能复盘自我工作。

还有些朋友工作多年,职业生涯发展达到瓶颈,手上有些小资,离职后不愿意躺平的状态,会愿意主动选择一些新生事物。

于此,做太大短期又“心力不足”加上缺少创业的经验,那自由职业便成为最佳切入口。

当然还有一些窄门理由,如:

本来也不缺钱从小到大父母教育要学会独立,我期待实现自我,想过可以掌控节奏的事情,这样会让效率变得更高,于是选择自由职业,简直众说纷纭。

但是,根据调研在想成为自由者的所有人中,只有不到1/4的人能够实现。

其他3/4的人通常认为资源不足、害怕收入不稳定、没有福利保障认为自己能力不够实现理想,是最主要的阻碍。

简直应了鲁迅在《幸福的家庭》中说的那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缺乏理想的现实主义毫无意义,可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又没有生命,我们始终在左右两边不断权衡。

因此某些程度上而言,我们对自由职业存在误解,总结下来大概有三个方面:

  1. 敢做自由职业的都是目标坚定的人
  2. 可以随时给自我放假
  3. 能够避免人情世故

自由职业,如何做好?

事实上,自我怀疑是自由从业者中最普遍的现象;就个人而言我从来都没有怀疑过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并且身边的朋友也足以证明。

可我也会遇到此类情况,比如朋友问我,如此优秀为什么找不到合适工作?自己出来做事也没见你赚多少钱?感觉与公司相比差远了。

我个人认为,从脱离公司到自己做事中间的过程犹如“平衡车”,我们要给自己找到“支撑点”和“对标点”。

优秀的人未必就想找合适机会,TA可能有更好的选择;不厉害的人也未必就缺少机会,所以两者不能媲美。

其次,人都有博弈的心理,刚出来做事的确存在「自我灵活收入」没有在公司高的状态。

这同等你要建设大楼必先打好地基,任何一件事情,刚开始都不可能出现“源源不断增长”。

当然离开公司后,自由职业不再有外部规定的时间作息表要遵守,也没有明确KPI,那就要做计划和目标,其实,给自己放假的状态是假的,更需要「自律和自我管理」是真。

虽然自由职业可以不用限制在固定人际关系中,但是“自由”本身意味着开放,因为要单枪匹马的拓展资源寻求合作,自然需要接触各种与业务相关的圈子。

避免与人打交道根本不可能,甚至还会更多。

尤其在面对利益时和各部门负责人沟通谈判,直接决定是否合作、可以说,自由职业也会面临采购、交付、宣传、渠道各环节,一样都不会差。

总之,自由本身是「自己雇佣自己」,虽然在没有老板的监督下日复一日的工作,可这并不意味着你不需要做事;那除上述外,背后有哪些特殊的挑战呢?

二、存在的特殊挑战

从我早期的经历而言,总结有五个方面:

  1. 收入与自我认识问题
  2. 社会价值感薄弱
  3. 像个孤独患者
  4. 身份认同
  5. 核心量产化问题

这应该是众所周知的事,收入背后意味着「核心竞争力」与能否有「洽谈、交付能力」的体现。

在迈出的第一步关键要素在想清楚“自我业务是什么”,要有一个足以让别人为你付费,且简单的介绍。

我见过很多人上来就介绍自己有多厉害、大厂背景亮眼,其实从合作层面只能带来背书,证明一个人有多厉害还是要在“作品和案例”上。

假设想要让别人为自己买单,「一句话介绍自己能干什么」最重要;切记,不要什么都要,容易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在开始做自媒体时前两个月根本没有收入,并且非常努力且用力地在做内容;后来发现似乎别人并不关心,原因是我没有找到关键为我付费的人。

经过多次复盘我深刻认知到「需求」二字的重要性;如何理解它?我在朋友圈写过一段话:

以前楼下几百平米拉面馆没有早餐,疫情让老板迫于压力急需增长,于是开设早餐外卖。

他说油条包子都是现学现卖,可前几天堂食开了后,早餐生意反而只增不减,你看,业务都是在需求中产生增长。

因此,有时喜好和付出的方向并不能决定“收益”。

反之找到自己做事情在某个行业中价值链上某一环,并思考我能解决该环节上哪部分,甚至与同行差异(不是优秀)在哪里,找到合作买单的人(部分)就能带来营收。

从广义上说,社会价值是个体或组织通过自我实践活动,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或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一个人长期不上班会有种脱离社会和公司的感觉,很容易陷入担心自我前景,怀疑没有价值的状态中,这被称为社会价值薄弱。

要知道,很大程度上我们的社会价值感来源于市场和产业链上下游给我们的反馈;自由职业者游离企业组织以外,尤其需要有意识地去收集这些反馈,否则可能会因价值感弱而陷入焦虑。

比如:

每天上午10点小区的年轻人都去公司工作,你出门发现外面除几名老人在晒太阳、运动、就很容易瞎想,觉得自我是否活的很局限?是否有被社会淘汰的状态等。

所以在日常,多关注所在行业的资讯以及相关动态是「必要条件」。

假设还存在不安心理,投投简历去面面试也是不错选择;并不要求你去工作,而是看看你能合作的公司在做什么?

自由职业,如何做好?

当然自由职业一半孤独的是「社交」影响的,你期望自由那就需要合理安排时间,可能就不会有太多时间与朋友闲谈,甚至聚会都会变少。

于我而言,曾经有天晚上为甲方做营销内容创作,死活没有灵感;正好第二天下午还有其他方面备考,心态就发生变化。

没有人建议也无法分担痛苦,一瞬间觉得自己特别孤独;换句话说,它像硬币的正反面,需要不断平衡。

正面,你就是老板享受自我成就带来的自由;反面,前期没有同事业务得不到支持,一切都在养活自己和外部寻求帮助中进行,加上困难时刻又无人倾诉,孤独会让你有「雪上加霜」的状态。

这一切经过自我复盘,我认为大部分是「身份认同」的问题。

你很难跟身边的人解释你在做什么,即便解释清楚自我规划,别人也不一定觉得就是最佳,甚至认为你是在画饼;主要因素是“自由职业属于半上不下状态”。

向下兼并身边的朋友多半为“职场人”,他们思维是「稳定、找个班上」。

向上兼并遇到的人是「创业者」,他们有团队,每天都在积极探索更大市场,给你最多的劝阻,如果承受不了就回职场,要么习惯就好,所以,圈子的迭代就是这样生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自己还要思考“业务量产”的问题。

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有限,拿拍摄Vlog、内容创作来说,自己从选题到脚本到成型整个链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如果找不到创作规律,投入时间成本巨大。

你可能需要改变大脑思维方式,从“埋头苦干”转移成“SOP化”思维,即,所做每件事情以后尽可能规律可复制,这当中需要不断探索,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论。

一言撇之,一件事当自我没有亲身经历很容易得出“不值一提”的错觉,认为凭借自身能力可以轻松完成,自然就会低估别人成功的艰难和困苦。

三、成功的关键要素

对比看来,自由职业的门槛并不低,若想在某领域中巧用此身份取得一定成就,需要满足哪些基础条件呢?

首先是自我主导职业管理取向,心理学中称为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在上个世纪末由德西与同事、好友理查德·瑞安(Richard M. Ryan)共同提出,主要研究人类动机。

其认为人类的需求在“内在动机”和“外部动机”之间转换,然后进行决策。

这个理论天生具有成长和向好的倾向,不过该倾向能否实现取决一个人是否自治,动力是否来自内在。

换言之,一个自我主导职业管理倾向的人,会认为自己事业的成败主要责任是在“自身”,而非其他因素,因此,TA们更有动力去主动探索、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

在一项有关自由职业者对“职业态度”的研究中表明,那些自我主导职业管理取向的自由职业者,更愿意投入职业发展,也相较其他人更容易获得成就。

拿我来说:

以前从业市场、品牌营销、私域增长管理方面工作,现在创作内容基本依此为中心做延展。

即便有天“自由职业失败”,回到职场依然有会退路,甚至还会带来加分项,这是种稳中求胜的方法论。

自由职业,如何做好?

其次我认为需要具备以阵地为中心,拓展无边界的思维模式(boundaryless mindset)。

以前我采取传统思维,某件事做精的态度看待工作,发现“市场是变化的”;我会过度关注以往本职所承载的技能,业务就很局限。

当我建立阵地中心,无边界思维时精神层面显得更加灵活,一方面可以围绕基本功(基础能力、技能)与人合作,另一方面在此之上,又能跨组织合作。

也就是说,自我先有一件事做精的决心,TA是核心壁垒,然后以此为中心延伸拓展可行性。

研究也指出,当自由职业拓展无边界思维更能发展多元化技能,也能建立正向循环带来新成就,(Lo Presti et al., 2018),俗称:结硬寨,打呆仗。

另外,最重要的是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的态度和执行力,每天边看边记是标准且常态的学习动作,不论是文献还是自媒体科普文章,自认为唯有两者兼并才能提高认识。

福布斯专栏作者Adi Gaskell(2018)有多篇文献提到,自由职业需要不断学习才可以在各方面拓展自己,在职业生涯中处于领先地位。

如今学习资源丰富,很多机会就像多米诺骨牌,一个接一个,一个影响一个;当然,成功的基础要素还有更多面,不一而论。

做任何事情都是概率游戏,世上太多职业都可以用三年时间成为70分高手,很多人上来就想对标高手,设计的关卡难度很高,这是错误的表现;造成自我格外难受,想放弃都很正常。

四、成为自由职业者

说这么多,目前依然有很多人在“自由职业”与“上班”两边犹豫。

也许你没有明确计划,或者现实环境(正在辞职的路上)已经需要你提上日程,该怎么办呢?

我始终认为每个年龄都应该有需要承载的使命,迎难而上即可,这里有四个亲自体验过的锦囊:

  1. 梳理想做和需要做的事
  2. 以兼职尝试
  3. 试着自我管理
  4. 找好节奏感

想做不一定就可以保证带来确定性的收益,比如“写作”,很多人的确很喜欢“写”,但输出的东西并非是为你买单的人所需要的;那你不得不跳出舒适区,寻找甲方需求。

从心理学而言个人兴趣的意义是推动我们“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和态度”。

在生涯语境下,兴趣能带来稳定而持久的倾向,TA能让你先注意到某种职业并长期朝着这个领域发展。

在需要做的事情面前,很多人吃亏在「不会商业化」,这如同身边做运营、活动策划、私域增长的朋友的确很厉害,有成型方法论。

但是综合且杂糅意味着“交付链条”比较长,那就需要把每个模块明确拆分出来。

其次“自我传播”也重要。

你怎么让人知道“你运营厉害”?若写作能力不强,可以尝试从短视频、直播输出角度出发,先把自己的自媒体做起来,思考下,如果做自己都糊弄别人还怎么愿意为你买单。

然后确定想要做的方向和事情后,可以边“尝试行动”边“保持思考和方向的调整”的步伐,特别是你让仍在公司上班,希望是想成为自由职业者的人。

此阶段也许会带来各种疑惑,如我做营销的怎么给别人服务?做技术的怎么弄?

可以试着尽可能做单方面,找到朋友公司或需要这方面的人的公司,然后以售卖人力成本进行,即“付每个月服务多少天、小时费用”。

然后,在服务过程中慢慢找到业务能一对多的方式。

这样下来,尝试阶段依然可以依靠全职工作维持原本收入保障,另一方面,兼职不顺也能避免失业的风险。

但尽可能保证自己能够沉淀「无形资产」,早期也许比较困难。

自由职业,如何做好?

在自我管理上,外在层社保、应急储蓄都需要考虑;内在层面“自律”和“良好心态”是基础要素;假设你天生不是很自律的人,那就要重新审视这件事了。

如果你实在状态不佳,不妨试着“找个比你厉害的人聊聊”亦或“换个角度试试看”,毕竟还有许多和你一样,甚至不如你的人也在负重前行。

除此外,做事节奏感“强弱”都不是最佳。

弹钢琴,跟80节拍的歌曲完全没问题,假设跟100、120拍的歌曲,虽然心力跟的上但手明显不行;控制节奏唯一的方式是「能做的事,好好做,慢慢做」。

总结一下:

自由职业并非是996的避难所,996也并非是终极宿命。

之所以说自由职业是创业的前置条件,是因为整个过程下来你需要:

寻找需求打磨产品形成标准化商务洽谈签约合作最终交付后期传播,不能搞反,这是完成的PDCA循环,每个环节都不能差。

真正的自我成就不比恋爱容易,过程中我经常劝说自己,即使失败无非从零开始。

只要方向大致正确,不要着急,用心迭代产品和服务,希望你能找到自我在企业和社会中的价值。

#专栏作家#

王智远,公众号:王智远,畅销书《复利思维》作者,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互联网学者,左手科技互联网,右手个体认知成长。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最可怕的是遇到难搞的事情,没人可以商量

    来自广东 回复
  2. 自由职业也不是谁都能做的,像我这种不能自律的人,做了就是完蛋

    来自云南 回复
  3. 自由职业者好也不好,本身很自律,做自由职业是很爽

    回复
  4. 自由职业很孤独,遇到什么事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

    回复
  5. 其实自由职业很考验个人能力,因为什么事都得自己一个人处理,有时候真的挺难应付过来的

    回复
  6. 我觉得首先得有自律,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自由职业不等于散漫职业

    回复
  7. 自由职业并不轻松,对自己如果没有详细的规划,每天很难熬的

    回复
  8. 自由职业,首先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能承担着失败的后果

    来自福建 回复
  9. 在我看来,没有足够经济基础的前提下,绝对不能裸辞去做所谓的自由职业

    来自广东 回复
  10. 不上不下的自由职业并非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由”,也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来自上海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