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产品/运营:关于跳槽/转岗的那些事儿(补充篇)

3 评论 13361 浏览 79 收藏 12 分钟

如果你正准备跳槽/转岗,这篇恰好适合你来阅读。当然,没有此想法的童鞋亦可读读,总有一天你会用得上的。enjoy~

最近挺多内部和外部的童鞋来找我聊有关于转岗/跳槽的事儿的,当然,找我聊的原因,大多也是看了我之前写的两篇文章,看完之后觉得所言甚是吧?哈哈哈哈,不要脸。先简单回顾下之前的两篇呗,如果觉得有用,可以顺带一起看了。

一篇是去年5月写的:《跳槽之前,冷一冷、静一静、想一想…》,主要结合自己的实践,写了一些跳槽/转岗之前需要想清楚的几个重点:

  • 明确自己对工作的看法
  • 找到跳槽/转岗的核心原因
  • 走一步看几步?两步起看!
  • 明确做选择的核心考量因子
  • 大公司和小公司怎么选?
  • 岗位分类其实是个大坑

另一篇是今年1月写的:《从小公司跳槽到大公司后,一定要调整的三个心态》,主要写了跳到大厂之后所要适应的几个重点:

  • 大厂不等于学校,需调整预期;
  • 要命的“我很忙综合症”;
  • 束手束脚,不如放飞自我;

然后,打算结合最近遇到过的案例们,再对以上两篇做个观点补充吧,乃们到时候可以三篇一起补充着看。(觉得话多的,直接跳粗体字看就行)

一、你永远收集不到你根本想不到的信息

这里,我们就不说对行业、公司/事业群、业务方向的信息收集了,这个应该是最基本的。我们主要来讲讲业务部门和岗位这两方面中可能被大家所忽视的一些认知。

先说第一点,对业务部门的认知

一般小公司,公司业务部门划分其实相对简单很多,要么以产品线、要么以职能差别、要么以项目组。总体来说,相互之间的工作内容的界定应该是非常清楚的,工作内容的重复度应该还是非常低,甚至没有的,基本上还是阔以按照流程标准好好配合的。

这一点,我觉得对于要跳去大公司或者从大公司内部转岗的小伙伴来说,可能就难判断一些。

各种细分部门们相互之间本身就有一些工作内容界定模糊、工作内容重复的情况,再加上大公司不缺人,这种情况就加剧了。

例如:平台型的运营/产品/技术/算法/…和具体垂直业务的运营/产品/技术/算法…虽然各有各做,各有偏重,但其实在实际工作中,还挺容易撞车,最后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两方很有可能在做同样的事情,谁先谁后做、谁做的快等情况带来的利益/KPI/配合尴尬等问题,不用我多说吧。

所以,在对业务部门的信息收集上,最好搞清楚一下自己要去的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以及业务重复度,再来判断更适合自己哪儿。

再说第二点,对岗位的认知

转岗的同学请注意了。一般遇到的比较多的是两种:

  1. 协作上下游互转,如技术/产品/运营/交互等这些人互转;
  2. 同一大角色下的侧重点互转,如前端pm转后端pm、社群/活动/产品运营互转等;

不管哪一种,经常等转过来的时候,发现,哎咦妈呀,和自己最开始想象的完全不同!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方面是对自己了解不够,另一方面是对岗位了解不够。了解自己,这个先自行解决了,我们先来解决下如何无风险的加深对其他有兴趣岗位的了解。

我建议转岗的小伙伴们在转之前,先在原岗位悄咪咪四有脑子的观摩分析、演练一段时间,作为信息收集。

观摩分析:看看别人平常都在干嘛?和你的侧重点差异在哪儿?需要的能力是什么?你是否有兴趣?

演练:尝试去做那个岗位的方案、和别人的方案对比好坏差异、和别人多沟通沟通取取经、多复盘别人做的东西等;

这么循环个一段时间,基本上,你对某个岗位应该是会有个比较明确的认知了。

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再来想下一个问题:然后呢?

二、要对“不舒适”有强敏感和清醒的判断

之前的两篇文章中已经写过了,不管是跳槽还是转岗,有两点是要清楚的:

  1. 一定要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走/转;
  2. 走/转到新的地方,一定要明确知道没有什么是100%完美。

假设你想明白了目的,也清楚没有100%完美的工作,成功的转岗/跳槽了。但是,嘿嘿嘿,人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生物,即便是来之前已经知道了可能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当你真实面对的时候,很多人往往就没有办法调整好心态了。

你们去看看一些求职软件的匿名区,就会发现好多,“来了新公司不到一周/月就想走”的说法,这真是比较刺激了,花了这么大的机会成本做改变,结果还没怎么开始就结束了?时间喂了狗既视感,当然也打了自己的脸。

一般情况下,人在自己能hold的住的人、事、物下是会比较舒服的,在自己hold不住一部分或者全部的时候,会觉得不适应、不舒服、沮丧、甚至厌恶。这些情绪,都是正常的,所以发现自己不舒服不是难事,但是如何去判断这不舒服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这个就很需要我们来仔细想想,什么叫有意义的可成长/控制感,什么叫无意义的自我消耗。

符合你的目的,符合你对自己的期望和设定的那种不舒服不适应,我们该去寻找适应的方法,调整自我,后面迎接你的更有可能是有意义的成长/控制感了。如果是完全相反的,那么基本可以认为是无意义的自我消耗了。

这里ps两个注意点吧:

  • 每个人对自己的期望、设定、对工作/岗位的目的不同,我觉得没有统一的标准化判定标准,按照自己来的就好,不需要去拿自己和所谓的鸡汤标准去做匹配,人生花样大不同;
  • 感知的过程中,可能会懵逼想不明白,即便是想明白,也可能会不断的反复。表着急,耐下心,慢慢来,反正着急也没用,哈哈哈哈。

三、转岗不是一颗万灵药,灵活性才是

实施转岗前,先考虑两个问题:

  1. 一定要转岗才能达到我的目的么?
  2. 转了岗就真的达到我的目的了么?

这两个问题很有意思,通过几个案例来展开一下吧:

案例1:童鞋A是一个前端工程师,很想做出一款牛逼的产品,所以,他说他想转产品经理;

首先:产品经理这个岗位的要求是更偏向做产品构思,但有能力做出好的构思本质是人,而不是这个岗位,即便去了产品岗,也不一定能做出牛逼的产品;

其次:做出一款牛逼的产品并不限定是由哪个角色主导,产品可以,技术也可以;

再其次:当一个技术有好的产品sense的时候,你觉得产品经理牛逼还是你牛逼呢?

结论:A童鞋完全可以在原来的岗位上继续深耕,同时,侧重锻炼产品sense;

案例2:童鞋B是一个产品经理,他觉得自己的文字功底了得,很适合做内容运营,所以,他说他想转运营;

首先:如果真的喜欢,需要一个岗位才能去发挥、去实践么?

其次:假使转成了内容运营,然后呢?下一步是什么?内容运营最牛逼的人?运营总监?产品总监?

再其次:文字功底了得和能不能做好内容运营,这是两件事;

结论:B童鞋完全可以在原来的岗位上去观察、去演练、去实践,然后再去探索是否要转岗;

案例3:童鞋C是一个活动运营,他觉得自己实在是太被动了,所以想转产品拥有比较强的决策权;

首先:产品除了做决策之外,也要做业务逻辑分析和规划、需求分析、竞品分析、原型图、交互等等,这些你准备好了么?

其次:被动的原因有很多:岗位性质、方案、性格、沟通方式等,排除到只剩岗位性质了么?

结论:先找到一些方式去改变自己在目前工作上的被动,然后再看想不想转产品;

还有很多类似这样的案例,就不更多的去列举了。

好啦,这是对这个话题的再补充,大家就凑活着看吧。

最后,三篇文章综合起来,工作这件事儿的一个主要思考顺序是:

  1. 学会迭代式的认清自己;
  2. 想清楚工作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到底为什么要工作?判断工作好坏的核心因子是什么?
  3. 根据对自我的期许设定+对工作的看法,选择合适的行业、公司、角色,并且赋予合适的条件期许;
  4. 工作过程中, 多注意别人在做什么,积累自己的无限可能;
  5. 工作过程中,对自己的“不舒适感”,要有强敏感和有清醒的判断,找到核心原因,分析去留;
  6. 改变,进入新一轮的迭代;

最后,祝大家2018年都能够在自己喜欢的气氛下工作啦~~~~

#专栏作家#

瑶子,微信公众号killifer,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原选股宝首席打杂PM汪,现某厂打杂运营喵。从0到1分别做过产品和运营,相信懂业务懂人性的商人才可能是个好产品运营。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想了解下,作者有多少时间工龄了,才有这种觉悟? 😳

    来自浙江 回复
    1. 楼主是个很棒的女性,15年毕业,在传统行业做了一年的产品经理,16年跳槽到互联网金融行业做了2年的产品经理,这2年个人实力突飞猛进,17年6月离开上海前往杭州,跳槽到阿里,暂时转型为产品运营,其实这次转型我个人感觉是为了提升自己产品商业嗅觉。

      来自北京 回复
    2. 一出校园就是产品经理啦?刚入行两个月的新人产品助理发出羡慕的提问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