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提问的方式:寻找属于你的产品思维模式(下)

8 评论 6297 浏览 24 收藏 14 分钟

思考就是实现自我成长的最直接过程。

距离上次分享共享单车的生死事件已有1年多时间啦!上一次我主要讲述我对共享单车领域的见解和未来展望。其中提出“四个做好,四个不要”来帮助共享单车的运营者从自身思考,再从用户角度出发,组建起适合社会大环境的租赁圈子。

或许我只是站在产业的旁观者角度来看问题,还不足引起产业当局者的思考。而思考是寻找产品思维的最佳办法,也是实现自我成长的最有效办法。(原文链接:共享的开始,单车的宿命

其实今天,我对共享单车的思考是这样进行的,希望我的指引帮助你丰富自己的思考范围。

当下故事的发展是这样进行的

就如小米总裁雷军说过:只要站在风口上,猪也能起飞。

2017是一个特殊的年度,它成功将“共享”推上创新的风口浪尖上,即应了雷总说的风口;同年,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汽车、共享书店、共享健身仓&共享购物车等猪却朝着风口发起了冲锋,随后共享单车成功夺得头猪的身份,与此同时也就夺得了资本方的深深喜爱。

或许因资本方的过度宠爱(即猪饲料),飞行中的猪也渐渐迷失了自己,它也渐渐地暴露出猪与身俱来的“贪与懒”本性。

2017年创新+

其实我在想,它是不是忘记了自己为何而飞?它也忘记了自己为何而被爱?它也忘记了自己的本性?

时至今日,我想他应该忘记了,忘记了他们是一个team(共有以上八个单车商家为主)如图,而每个运营商也都选择了自己当下的宿命(继续扩张or被收购or淘汰)。

其实,在我看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地问自己两个问题:

  1. 为什么哈罗单车&青桔单车正在疯狂争夺地盘?
  2. 昔日的两大霸主OFO单车&摩拜单车为何被迫收购或陨落了呢?

解答疑问1:

我主要从“供需关系”的角度分析,用户群体的体量基数主要从原有的用户群和新场景的拓扑中获取;而共享单车领域中很多厂家因未妥善处理用户关系造成社会舆论被迫退出的现象,使得供给方的市场逐渐变蓝。故此出现了哈罗单车&青桔单车疯狂抢夺市场的现象,我想背后应该有重要的战略规划支持的,不然谁敢继续往死水了钻呢?

彩蛋:青桔单车的运营方为滴滴公司,而该公司目前已经拥有打车市场,现在又进一步踏入共享单车的市场。打开你的脑洞,想想滴滴这么做的真正意图会是什么?)

解答疑问2:

此时摩拜被美团收购,而OFO却含泪陨落。这两家的收购或者陨落不是偶然的发生,而是必然的。首先带着大家看看我在今年2月份统计有关覆盖率+日订单数,市场覆盖状况以及融资历程的数据情况。

覆盖率+日订单数

市场覆盖状况

资源入驻情况

在数据整理过程中,我意外发现共享单车前期的融资指标竟然在日订单数上。

而怎样才能获取到亮眼的日订单数呢?

就是采取“广撒网,多敛鱼”策略,通过燃烧资本去制作大量的单车,再去投放到目标的城市的目标地点,钓用户产生服务消费的过程。或许运营方只想多做点投资方想要的数值,才走上了费神费力的烧钱之路。

还有就是:商业模式过于简单,便于Copy,造成了一度强蛋糕的现象,也就加速了资本方的资源损耗。在多重的消耗的情况下,资源方选择及时止血后,却出现了运营方止血不及时而引发的押金挪用的问题。我们发现只要牵扯到押金挪用的运营方,他们的生命特性就选择了陨落的道路。

注:打着共享的旗号获取来的押金,还是不动为好。原因只有一个:它不知道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选择爆炸

而我对故事的愿景却是这样进行的

有个成语叫:追根溯源。释义:凡是研究事物必须探究其发生的根源。

昨日北大孕育出伟大的共享单车-OFO单车,今日我便动身去了长春最大的校区(吉林大学-前卫校区)。我也在想:我为什么要选择最大的校区去做探访呢?难道本校就没有吗?

其实是这样的,我首先探访我自己的本校发现自行车停放处至多3处,如若让我基于本校办一个共享单车的项目,我也找不到合适的场景来实施该想法啊!故此,我就想是不是校区足够大才能激发出这个念头呢?对这个项目充满实施的欲望呢?

不过首先申明我的预想是对的,我实地考察该校区之后发现了自行车确实拥有共享的必要,但是我需申明不是现在市场上大家理解的“共享”一词。

首先来看看面积较小的长春工业大学南湖校区,在该校园自行车有一次正规的自行车停放处(如图),其余两出为宿舍楼旁学生自行停放的两处(男生寝室楼下)。

接下来是看拥有长春最大校区的吉林大学(前卫校区),该学校内任何一处自行车停放数量是工大校区内车数的总和。自行车停放处分布为:教学楼(每个门口两处*开放的门数)、寝室楼(门口有四处*1个开放门口),图书馆(开放门口四处)、学校食堂门口(无具体的停放处,还是有自行车在此停留)。

下图是该校区某处自行车停放场景(如下图):

在实地探访以后,我便对该项目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

  1. 共享单车领域的场景应该是怎样的呢?
  2. 学校楼层单位之间的距离是否影响用户的需求?
  3. 在校生对于出行工具的抉择上,有什么样的优先级?

解答问题1:

共享单车的场景应该分为两步走:

  • 第一步(蓝线):本初应该由需求场景的搭建者完成项目自证的关键一步,随后进入需求场景推动用户产生服务,再通过服务产出的数据服务平台路径的建设;
  • 第二步(红线):成熟后应该由泛需求场景辅助市场,再去服务用户,再通过服务产出的数据平台多样化体系的搭建。

在此期间,共享单车领域应该适当融资,寻找资源伙伴,扩建场景内的人才市场,再通过先进的技术优化服务,通过数据服务平台滋生出新的业务天地。

解答问题2

经过探访验证了,校园面积的大小会影响学生出行工具的选择。我针对学校场景内的需求路线进行一个相对完整的整理(如图),根据学校和学生的本质特性,我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梯(标准为:用户与二者之间产生的交互次数为主)

  • 第一阶梯(优先级:1):由寝室-教学楼-食堂-图书馆交叉为主;
  • 第二阶梯(优先级:2):由教学楼-食堂-图书馆交叉为主;
  • 第三阶梯(优先级:3):食堂-图书馆的交叉为主;
  • 第四阶梯(优先级:4):用户家-寝室-教学楼-食堂-图书馆的交叉为主。

而我通过上面的路径图发现,对于学生交通工具的选择是由楼层之间的距离所决定的。故此证明:占地面积越大的校园,也就拥有较大的出行距离(1-3公里),也就促使共享单车的想法产生;而占地面积越小的校园,最大直行距离(<=2公里),若该环境里存在单车玩家,我们应该为其定性-单车爱好者。随后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完成用户社交圈子组建。

解答问题3

其实距离只是买车的一个辅助因子。当下我们需要加入用户的经济因素,重新来考虑用户是否为自己添置一个便利的交通工具呢?我现在将距离和经济放置在一起做一个交叉验证。

  • 距离小*经济不足的情况,用户不会产生购买的欲望;
  • 距离小*经济充足的情况,极少数用户会购买高价值的单车;
  • 若距离大*经济不足的情况,用户会考虑购买单车;
  • 若距离大*经济充足的情况,用户会买单车。

我想共享单车的盈利点应该放在此处,通过深入挖掘得出满足大多数用户的愿意支付的价格。通过这样分析,共享单车的运营方不仅在营收点上取得了突破,还能在业务多元化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当下我只想告诉你,我是怎么执行的?

在研究该话题之前,我就按照以下三步去整理出我想要的原材料:

  • 第一步:使用Excel整理共享单车的标题新闻(时间-标题);
  • 第二步:选中自己所想要的数据,并通过已知网站进行查询;
  • 第三步:整理统计的数据,再通过PPT展示出来。

在撰写该话题之前,我是通过以下四步去确定我所要输出的内容:

  • 第一步:选择我要分析的目标-共享单车;
  • 第二步:我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做内容展示-QA模式;
  • 第三步:首次设定能看我文章的用户类型-产品职业;
  • 第四步:设计文本大纲,撰写核心内容。

总体来说,若我们能将思考与生活结合起来,我们就能在思考中找到乐趣,即思考的习惯培养。

不希望你Copy模式,也不希望什么也不做,只希望你按照自己的本心去思考身边的事物。

资料1:共享领域的相关的新闻标题统计

资料2:用提问的方式:寻找属于你的产品思维模式

 

作者:胡小黑,进军互联网行业的学生,兼腾讯课堂产品学院运营人。

本文由 @胡小黑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生活就是衣食住行,衣食铸就了淘宝,住暂定58,行:滴滴or美团,目前来看滴滴领先美团

    来自上海 回复
    1. 美团关闭了摩拜海外的运营,但是摩拜前期的数据比滴滴单车的要多。
      但从表面上看,滴滴超过了美团。
      我只能说:术业有专攻,只看谁的两⚪相交的比较多

      来自吉林 回复
  2. 滴滴收购摩拜的原因:1.部署整体的出行网络;2.合理调配单车和打车的费用,提高企业效益。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隐藏的意图吗? 大佬给解解惑吧

    来自北京 回复
    1. 滴滴本来就拥有了出行3-10公里的用户数据,若这次再加上1-3公里的用户数据,这样一算滴滴就能掌握用户日常出行数据。数据背后商业价值除了你所说的两点,我认为还有别的用意。
      若你能想到这两点,再结合一下实际就能猜想到滴滴的战略布局的用意

      来自吉林 回复
  3. 我本来没在意,可是浏览器推荐给我两篇作者不同,图片却一样的文章。就上网搜索了你的标题,不少人转载啊

    来自上海 回复
    1. 能被大家转发是好事,说明我写的还有点用。

      来自吉林 回复
  4. 优秀

    来自广东 回复
    1. thank,you

      来自吉林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