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度解析B端产品 | 教你如何从0到1设计B端产品的通用方法(上篇)

9 评论 24000 浏览 187 收藏 45 分钟

编辑导读:随着C端市场逐渐饱和,许多企业将目光转向了B端产品,B端市场逐渐升温。想要做B端产品,得先了解其底层设计逻辑和相关方法。本文作者依据自身设计经验,从用户、需求、业务、运营、产品、设计、思维和数据八大维度对B端和C端产品的差异展开了分析对比,与大家分享。

前言

本文主要围绕B端产品,通过梳理并对比分析国内外B端产品发展现状及国内外To B 和To C企业的规模,洞察互联网B端产品发展趋势与面向B端业务的企业增长机会点。

同时,结合本人在B端和C端产品领域里的设计经验,从八大维度聚焦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全面系统地帮助B端产品设计师,深刻理解和认识B端产品全貌,并掌握一套可习得可复用的B端产品从0到1的通用设计方法。

从事B端产品设计的设计师,通常有哪些问题呢?笔者分别选择全球和国内使用率最高的搜索引擎Google和百度,输入相同的关键词“B端产品”,分别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检索结果。

设计师关注什么?(数据来源:Google和百度)

从两大搜索引擎的检索结果中,提炼出核心关键词,发现B端产品的设计师关注的高频问题主要集中在:B端与C端差异、B端产品如何调研、B端产品设计思维、方法、什么是B端、业务流程、业务。

由此可见,对于B端产品的设计师而言,核心诉求主要是关于B端产品what和how的问题,即希望对B端和C端产品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与理解,以及如何设计B端新产品。

由于内容较多,本文将拆分为上下两个篇幅讲述。上篇主要讲述B端产品的what问题,全面系统地认知B端产品。下篇主要讲述B端产品的how问题,结合个人的实战案例,重点详细讲解B端产品的通用设计方法。

一、解构B端产品,洞察机会点

1.1 国内外B端产品发展现状与前景洞察

下图是笔者梳理的国内外B端产品发展趋势图。蓝色代表欧美国家B端产品的发展概况,红色代表中国。

国内外B端产品发展趋势(数据来源网络)

首先,在web1.0信息时代,1996-2003年,是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的传统IT产业高速发展时期,而中国面向企业服务的互联网软件行业,则发展相对滞后,不成熟。

因为,这个时期的美国企业,商业周期长,市场红利枯竭,企业很快遇到发展瓶颈,命悬一线。正因如此,残酷的市场大环境逼迫美国企业,不得不控制企业的经营成本,全面提高企业内部经营效率和创新服务。

得益于彼得·德鲁克开创的第二次生产力革命——管理,美国企业进入了管理红利时期。由于美国企业非常重视自身的经营成本和管理效率,希望通过企业内部实现降本增效,以解决企业经营发展的困境,所以美国涌现出了大量面向企业提供商业化软件服务的高科技企业,例如Salesforce等。

然而,此时国内的网络和电脑还没有大范围普及,用户流量少,互联网行业也才刚刚起步,正处于门户网时代。而且,当时中国的传统行业还处于市场红利和人口红利时期,尤其是以房地产为首的传统行业,依靠市场红利驱动发展非常顺利,没有遇到关键性的企业经营困境,对系统的诉求和接受意愿都特别低,所以这个时期,国内很少有发展To B业务的企业。

2004年,互联网进入web2.0 时代。网络和电脑开始普及,大量商业化软件开始爆发式发展。

2008年,苹果公司iPhone智能手机问世,这一年被定为移动互联网的元年,由此进入web3.0移动互联网时代。这时期的国外高科技企业发展已十分成熟,同时也出现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而国内企业则处于发展的崛起状态。

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端的重要性逐渐超越了PC端,面向C端业务的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用户流量成为互联网公司商业价值最直接的体现。

例如,由于微软错失移动端市场,导致微软企业发展落后,市值严重缩水,企业增长遭遇瓶颈,停滞不前。由于及时抓住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云计算业务以及采用去中心化战略,去除微软化,使得微软企业市值大幅回升,重回世界领先地位。

比如:2014年,微软萨蒂姆·纳德拉接任CEO,将微软的Azure云计算定为战略核心,Office和云业务营业收入占据总营业收入的70%以上。

而此时的国内,京东自2007年开始自建物流,后又研究无人机物流配送,提供全球供应链基础服务,极大地降低了社会物流成本。

京东自建物流仓库和配送,如今成为了京东电商业务当中最重要的优势与核心竞争力。京东商城的愿景是“多·快·好·省”,目前最能体现京东电商优势的就是“快”,也正是由于京东具备强大的供应链物流体系,直接一举击退亚马逊,撤离中国市场。

因为亚马逊对中国市场的战略打法本来是希望依靠复制其Prime会员业务在美国的成功经验,拓展亚马逊中国电商市场,但是发现与京东物流强大的供应链相比,根本不具备物流“快”的优势,Prime会员的订阅付费量极低。相比之下,京东物流可以当天线上购买当天送达至消费者,而亚马逊的Prime会员则最快需要在发货后的两天内送达,所以说中国市场与美国市场是有差异的。

此外,具有B端业务基因的阿里巴巴,于2015年上线了阿里钉钉1.0版本。

到2015年底,阿里钉钉已有100万家企业客户。截至2019年4月,用户总数破亿,用户覆盖200个国家和地区,活跃用户数增幅400%,组织数增幅500%(数据来源:阿里研究院)。

2017年,人工智能系统Alpha Go战胜李世石,标志着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在万物互联人工智能时代,国外云计算服务的商业化发展越来越成熟。

例如,美国亚马逊公司的云计算服务产品AWS(Amazon Web Service),最早是是为了降低企业的基础设施费用,由于内部推行效果非常好,所以随后在推向市场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数据显示:2018年,亚马逊的AWS云计算业务创造了256.6亿美元的收入,占亚马逊全年应收的11%。

而国内的云计算服务平台如阿里云、京东智联云、华为云、腾讯云、百度智能云等云厂商,则学习的是美国的微软、亚马逊企业,发展云计算业务,目前还处于完善基础云服务阶段。其中,阿里云的云计算发展,起步最早,发展最成熟。

2020年初,国内发生了第一个黑天鹅事件——新冠病毒疫情。

新冠疫情之下,国内的线下教育、实体旅游业、电影院、实体餐饮、实体零售门店和企业线下办公等,均遭到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这间接加速了企业线上数字化产品的发展进程,并要求企业一切业务数字化,一切数据智能化,进而倒逼企业升级成为真正的数字化企业。

例如,企业线下办公、线下教育和零售行业被革新,企业办公和教育线上数字化,零售电商行业也掀起了全民直播带货的浪潮。阿里钉钉、Zoom、腾讯会议产品也是爆发式发展,培养了用户线上办公和学习的习惯。

据相关数据显示:Zoom的日活用户已过亿。2020年5月, 阿里钉钉平台上的企业组织数已超过1500万家,个人用户数突破3亿。

1.2 国内外To B和To C企业对比

再来看下面一张To B和To C业务的企业规模对比图:国外,以To B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有微软、IBM、ORACLE(甲骨文)、Salesforce、Workday等,企业数量高达2700万家以上,美国有一半的企业都是高科技企业。

而国内,则还没有一家单纯以To B为主营业务的大企业,基本都是以To C业务为主的企业,而具有To B基因的大企业有阿里巴巴、金蝶、用友及BATJ等云厂商。国内To B企业规模在2200万家以上。(注:阿里巴巴商业布局多,包含B端业务和C端业务,选择阿里巴巴是因为其企业愿景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核心是以面向商家提供服务为主。

比如,淘宝网虽然是面向C端消费者的产品,但是消费者可以免费使用产品,由于消费侧旺盛的购物需求,商家会花大价钱购买广告位、搜索关键词、竞争关键排名,还是从商家侧获取收入。)

国内外企业规模(品牌logo图,来源网络)

反观国内外以To C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国外主要有Google、Facebook、亚马逊,国内有腾讯、淘宝、京东、百度、字节跳动、美团、拼多多、网易、新浪、滴滴、苏宁易购、蚂蚁金服等。相对而言,国内互联网To C产品发展比国外更加成熟。

小结

首先,通过以上数据和分析,我们洞察到国内互联网C端产品发展十分成熟,线上红利日趋耗尽,已进入一片红海,而国内面向To B业务的产业互联网,则成为新的蓝海。新冠疫情更是全面加速了企业数字化进程,全面迎来企业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要求企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业务创新,提升用户体验。

其次,在移动互联网云时代,云计算、物联网、SaaS/PaaS/IaaS、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以及数字化营销,成为了企业的业务增长新机会。当前,全球产业升级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国内各行各业的企业也纷纷上云,实现商业模式、技术模式和组织模式的互联网转型,提升传统企业和传统行业的效率,以实现创新和颠覆。

最后,从企业角度看,重视B端业务的发展,可以给企业带来新的业务增长,因此企业会增加更多B端岗位的招聘需求。对于设计师而言,由于有更多的B端岗位的招聘需求,也增加了B端产品经理和设计师的就业机会。

由此可见,互联网B端产品领域还是一片蓝海,数字化成为企业业务增长新的趋势与机会点。

1.3 什么是B端产品?

1.3.1 产品类型全貌

互联网产品具有多样性、复杂性、专业性。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市场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细分的产品类型。通常,根据产品服务的目标用户群体,广义上分为B(Business)端产品、G(Government)端产品和C(Customer)端产品。

其中,G端产品是面向政府组织的产品,一般为交付型产品。而在B端和C端产品这种广义划分中,根据产品提供的功能服务和重要程度,又可以提炼出三种特殊类型的产品,分别是数据与策略产品、商业变现产品和AI产品。由于这些产品可面向企业或个人提供服务,所以,可以认为是B端或C端产品,具体需看产品核心的使用对象,一般主要是面向企业服务的B端产品。

因此,行业内习惯性将产品分为B端产品、C端产品、数据与策略产品、商业变现产品和AI产品。如下图所示。

互联网产品类型

(1)B端产品

B端产品,也叫To Business产品,即产品使用对象是企业或组织。B端产品的目的是帮助企业或组织通过协同办公,解决某类经营管理问题和业务问题,为企业或组织提高收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和控制风险。

(2)C端产品

C端产品,也叫 To Customer产品,即产品使用对象是直接面向终端的消费者用户。C端产品解决的是用户需求的问题,往往关注用户流量的获取和转化。

比如,消费者用户在京东、天猫App上可以轻松购买到所需的商品,而这背后就需要复杂而强大的供应链、仓储配送体系、交易系统和客服系统等作为支撑。

(3)数据与策略产品

数据与策略产品,可以理解为对企业内部经营数据或对企业对外产品所有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利用的一类产品。通过数据分析的结果,对内可以帮助企业老板全面了解企业的业务经营情况,辅助老板作出战略决策或及时调整业务方向;对外则可以帮助企业监测产品的实际运营情况,可以从业务、产品和设计的角度分析,帮助提升业务目标和产品优化。

一般企业内部的数据产品,可能最终的使用者只有老板一个人或一群数据分析师在使用。

如果是用于企业内部经营,一些大企业会自主研发商务智能BI、数据仓库等产品,而中小公司如有企业经营诉求则会向B端业务的企业购买软件产品。如果需要监测企业对外产品,则常用百度指数、百度统计、神策数据、GrowingIO、Google analysts、京东商智、TalkingData、诸葛、友盟、易观、Tableau等数据产品来监测产品运营情况,这些数据产品也是我们做产品设计时,给产品页面做数据埋点和数据分析经常使用到的工具。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成为企业增长最重要的营销策略。

举一个数据与策略产品应用的例子:阿里提出了品牌数据银行Brand Databank,以Uni ID为基础,融合品牌在阿里生态内与消费者的每一次互动,其背后依托的就是强大的大数据技术。这个数据银行的目的,是将整个阿里生态圈里的所有公司的数据,全部打通。

比如优酷、微博等,将其做成更精准的用户画像,以便于阿里将品牌商/商家的广告或商品更精准推送到其受众消费者面前。所以,阿里巴巴在手机淘宝平台上曾经设计了一个叫做“一夜霸屏”的频道,可以精准投放广告至目标用户。用户画像越精准,阿里巴巴的数据就越值钱,就越能精准有效触达到消费者用户。

(4)商业变现产品

商业变现产品,是可以帮助互联网企业将用户流量转化为收入的一类产品。互联网商业变现产品有搜索引擎营销、广告投放平台和在线广告联盟。

搜索引擎营销:其英文全称是Search Engine Marketing(SEM),具体是说用户在使用搜索引擎时,企业在搜索结果页面植入营销信息,诱导目标用户点击,实现按点击付费的广告投放,简称CPC。例如,淘宝、天猫、京东App会在搜索栏和搜索结果页面,会向商家售卖搜索关键词和商品广告位。

手机淘宝和京东首页搜索栏关键词和搜索结果营销广告

广告投放平台:对于具有高流量的C端产品来说,广告收入是其重要的商业模式和收入来源之一,也最容易实现产品的商业化变现。简单来说,就是一些主要面向商家的营销工具,比如,腾讯广告、抖音官方的巨量引擎广告投放平台。

具体广告营销效果可看微信、抖音、快手和头条等App,会利用大数据技术根据用户的行为和兴趣偏好,实时精准向目标用户推送与产品内容形态相似的广告内容,这种做法已经相当普遍。如下图所示。

微信/抖音/快手/头条广告内容形态

在线广告联盟:广告主在平台上发布广告内容,由中小网站和App承接广告,将自身的流量变现。例如谷歌的Adsense、百度联盟、阿里妈妈等等。

(5)AI产品

AI产品,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和算法,与用户的应用场景相结合的一种产品。例如阿里巴巴研发的鹿班系统、京东研发的莎士比亚系统和玲珑系统。鹿斑系统利用AI技术,可以高质量地批量设计各类场景banner图,解放设计生产力,极大提高设计效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京东推出莎士比亚系统,利用AI技术一秒可生成上千条文案;京东玲珑智能设计平台,可帮助商家智能输出线上广告banner设计、海报设计、公众号配图设计、二维码名片设计、DM传单设计、物流面贴设计、易拉宝设计、张贴海报设计、短视频动图等。

以上简单介绍了B端产品、C端产品、数据与策略产品、商业变现产品和AI产品这五大产品类型的区别,下面我们重点讲解B端和C端产品。

1.3.2 B端产品详细分类

B端产品,根据企业服务对象和业务方向,分为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大类产品。企业内部产品可细分为业务支撑类产品和办公协作类产品。企业外部产品分为商家端产品和云产品,如SaaS、IaaS和PaaS。

(1)业务支撑类产品

产品服务对象是企业内部员工,内部产品主要用于支持企业经营管理或核心业务的开展,例如CRM系统、定价系统、供应商关系管理(SRM)系统、电子邮件营销EDM系统、仓配系统等。

(2)办公协作类产品

主要是一些传统的企业信息化产品,产品服务对象是企业或组织内部的员工。比如ERP系统、HRM系统、OA系统、DevOps、项目管理系统、企业内部门户平台等。

(3)商家端供给侧产品

即平台型企业给卖家提供的一套运营管理支持的系统,例如淘宝的卖家管理系统、美团的商家管理后台。商家端虽然属于给客户使用的对外系统,但这类客户一半都是中小或小微企业,少部分是个人店铺。

(4)云产品

云计算掀起了“第四次计算革命”。数字化的到来,要求企业一切业务数字化,使企业升级成为真正的数字化企业。云计算服务模式又可细分三类产品,分别是SaaS、PaaS、IaaS。

SaaS是Software as a Service的简称,意思是软件即服务,又称为云应用程序服务。可以帮助客户更好地管理他们的项目、文件、监控应用质量性能等。一般通过浏览器访问运行,无需在客户端进行任何下载或安装,例如业界知名产品Dropbox、Salesforce,各大云厂商控制台里的云监控、日志服务、代码托管、流水线、Devops等,还有设计团队常用的石墨文档、蓝湖。

PaaS是Platform as a Service的缩写,意思是平台即服务。PaaS提供了一个软件创建平台,允许企业使用特殊的软件组件设计和自定义创建内置于PaaS中的应用程序,无需维护软件,使应用程序的开发和部署变得简单高效。此外,还提供各种服务以协助开发,测试和部署应用程序,可以大大降低成本。例如AWS Elastic Beanstalk、Windows Azure、微信公众平台小程序开发等;

IaaS是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的简称,即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由高度可扩展和自动化的计算资源组成。 IaaS是完全自助服务,用于访问、监控计算、网络,存储和其他服务等内容,它允许企业按需购买资源,无需购买全部硬件。例如各大云厂商控制台里的云主机、存储、消息队列等。此外,IaaS云产品一般分为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三种部署方式。

1.3.3 C端产品详细分类

C端产品按功能划分,可分为工具类、内容类、社交类、平台类和垂直类产品。工具类型产品,比如支付宝、百度地图、小米运动、美颜相机、VUE、剪映等;内容类产品,比如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网易新闻、腾讯视频、爱奇艺、微信读书等长内容和短内容产品;社交类产品,比如熟人社交微信、陌生人社交陌陌、职场社交脉脉等;平台类产品,比如手机淘宝;垂直类产品,比如京东(自营)、京东金融、同花顺、财富涨乐通(证券类)等。

C端产品按运行的终端可分为PC端、移动端、其他设备。PC端又分网页版(如京东商城、天猫商城、QQ邮箱、网易邮箱等需要通过浏览器访问的站点)、桌面端(指的是需要安装包的软件);移动端又细分为Native App(原生应用)、Hybrid App(内嵌H5页面的混合应用)、H5应用、wap应用(指的是手机端的web,通过手机端浏览器访问)、小程序;其他设备,包括智能硬件穿戴设备watch、智能家具、车载系统等;

1.3.4 小结

互联网产品类型主要包括B端产品、C端产品、数据与策略产品、商业变现产品和AI产品。其中,B端产品根据服务对象,可以将B端产品细分为四个方向,基本覆盖了企业对内和对外所有的经营活动与业务运营工作,具体如下。

  • 支持业务团队的业务平台方向
  • 支持员工内部协同办公方向
  • 平台业务模式中供给侧商家管理方向
  • 云服务方向

二、八大维度全面解析B端和C端产品的差异

从第一部分的分析中,我们知道B端和C端产品的发展程度是不同的。此外,笔者从八大维度通过对比分析,具体揭示这两者之间的差异点,帮助大家进一步深刻理解B端产品。

2.1 用户

B端产品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面向企业提供产品服务,产品的用户一般涉及多个角色,不同的角色,产品的用户权限也不同。而且,B端产品的用户量相对C端比较少,且通常以专业型用户为主,具有一定的职业属性,例如运营、财务、HR、数据分析师等。

B端产品有客户和用户之分,客户一般比较固定。具体而言,如果是对外提供企业服务的商业化产品,则企业是产品的客户,客户是产品实际的付费者,客户购买产品后,企业员工才是产品的实际使用者。而具有购买产品决策权的却通常又集中在企业老板或CTO(首席技术官)的手里。

例如,云服务产品,由于企业使用成本较高,需要付费后才能使用,一般由企业的CTO决定是否购买。还有的企业本身的决策流程比较复杂,产品的使用成本又非常高,就会增加B端产品销售的难度,例如ERP系统等。

如果一款B端产品,企业使用产品的成本很低,相对来说,客户付费决策更容易一些。比如像Teambiton等协作类产品,前期基本是依靠品牌口碑驱动用户使用,注重用户体验,等用户养成使用习惯后,则考虑商业化变现,提供付费功能服务,例如项目成员10人以内免费,10人以上收费。

而C端产品服务对象,是直接面向终端的消费者用户。产品用户是个体,用户是产品实际的使用者,产品用户可以转化为付费用户。C端产品的付费用户一定是产品的用户,而B端产品付费的人不一定是产品的用户,可能不用产品。

2.2 需求

B端产品的客户需求目的相对明确,客户的需求本质在于企业管理、效能提升。而C端产品的用户需求需要被挖掘,大多数情况下,用户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非常适合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模型来研究和洞察C端产品的用户需求。

但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模型却不适合用于洞察B端产品用户的需求,因为B端产品服务对象是企业,不是个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模型聚焦的是个体的人性心理,所以无法将C端产品用户需求洞察的理论照搬应用到B端产品。

2.3 业务

B端产品业务目的明确,业务逻辑和场景相对比较复杂,更强调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更关注业务模型、角色关系和权限等问题。而业务模型对B端和C端产品同等重要,因为一个清晰的可持续增长的业务模型,可以延长产品和企业的生命周期,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增长。业务模型的背后,本质上是我们必须要围绕服务对象的用户属性和产品属性,理解并找到一个或一类业务中存在的某些基本规律。

对于B端产品而言,业务模型描述的是企业或组织内部各系统、各部门或各种多重角色关系之间如何协作,为企业或组织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从企业内部看,B端产品的业务目的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从企业外部看,则主要是提高产品的收益。

反观C端产品,其业务逻辑和场景相对简单,收益更容易被量化,无需关注复杂的角色关系、权限管理等问题。

无论是B端还是C端产品,“业务”本身是属于商业层面的思考,业务的价值在于提升企业可持续增长。

2.4 运营

长期以来,很少听说B端产品运营,大家常关注的和接触到的基本都是C端产品运营。究竟B端产品需要运营吗?B端和C端产品运营又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B端企业服务类产品是否需要运营,取决于产品的服务对象和产品类型。

如果是服务于企业内部员工,包括支持业务团队的业务平台方向和员工内部协同办公方向的产品,基本上是不需要运营的。有的大公司会自主研发企业门户网、物流系统、数据平台、定价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等产品,也有的公司会在内部设置运营管理部门,但是这个运营部门不是负责产品运营,而是负责支持企业内部业务的产品研发。

同样是服务内部员工,对于功能型产品可以不做运营,但是内容型产品,还是需要做内容运营的,比如企业内部门户网,一般需要HRBP团队负责日常内容运营。此外,还有一些面向商家提供服务的电商工具系统和定制化产品是不需要运营的。

如果是对外部企业提供产品服务,则属于商业化的产品,商业化的产品需要产品运营,如Teambiton等产品。因为运营要解决的是增长问题,不是成本和效率的问题,所以,一切与商业化有关的产品是需要运营的。

B端产品和C端产品的运营是不同的。B端商业化产品运营更侧重于品牌运营、线下活动运营、客户运营,而C端产品由于竞争压力大,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都离不开产品运营,包括用户运营、活动运营、内容运营,品牌运营以及各种营销事件H5等。产品需要精细化运营,获取更多用户,占领用户更多时间,在产品进入成长期阶段后,常用AARRR海盗模型开始精细化运营等。

B端产品运营更侧重品牌运营、线下活动运营和客户运营,主要跟企业客户购买B端产品的决策有关系。

从购买动机来看,影响企业购买B端产品的内在因素是产品能帮助企业提升业务效率、解决企业的成本问题,外在因素则是会考虑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行业口碑,客户不会只因为产品的使用体验好而立即购买,更看重产品给客户带来的价值。

从客户角度看,企业购买产品的决策权掌握在老板等少数人手里,所以B端产品的客户运营,就是找到企业的目标客户,有针对性的进行销售。像国内云厂商提供的云服务产品,每家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基本都是相同的,客户选择购买产品基本是通过第三方测评结果,通过对比差异,作出最终的购买决策,而作出购买决策的一般是公司的CTO,所以销售人员就直接说服CTO购买就可以了。

B端产品运营依赖于市场部、销售部、客户成功部和产品研发的通力合作。市场部主要承担了品牌运营策划、线上和线下活动策划,主要的作用是发现销售线索,获取新客户、维护老客户,也会使用企业内部的邮件营销系统向客户推送促销信息;销售部则是根据市场部提供的销售线索,去联系客户说服客户购买产品,比如电话销售人员会给潜在的客户打电话;客户成功部,专门负责指导帮助企业用户学习如何使用产品,答疑解惑,维系客户。

2.5 产品

B端产品和C端产品在产品层面的差异很大,主要体现在产品定位、服务对象、产品周期、调研方法、竞品等方面。

B端产品在产品层面具有如下特点:

  • 产品定位主要帮助企业或组织通过协同办公,解决某类经营管理问题、业务问题和商业问题,帮助企业或组织提高收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和控制风险。核心在于解决业务问题。
  • 产品周期长,功能多而强大;
  • 对外是付费产品,更强调业务,关注商业价值、商业模式、商业化变现,;
  • 产品的理解成本和使用成本比较高;
  • 产品调研做的是业务调研,以定性为主,调研对象一般是企业老板或与客户接触最近的一线业务人员等;
  • 产品对技术的要求高;
  • 企业服务的产品,一般是将线下流程进行线上数字化;
  • 需要考虑软件架构设计、体系构建、搭建业务模型等问题;
  • 强调优先满足业务需求,用户体验次要;
  • 客户群体和业务范围明确,所以产品差异化非常明显;
  • 通常具有鲜明的行业属性;
  • B端产品分定制化产品和标准化产品;

C端产品特点:

  • 强调洞察人性、洞察用户需求,解决用户问题;
  • 更关注用户体验,因为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有任何不快都会造成口碑的下降和用户流失;
  • 产品周期短,功能少而简单;
  • 产品免费使用;
  • 产品简单易用,更容易理解;
  • 产品调研做的是用户调研,以定性和定量结合。调研对象一般是寻找产品的目标用户,走进用户,倾听用户真实的声音和反馈;
  • 产品容易同质化,竞争激烈。比如旅游产品类:携程旅游、同程旅游和途牛旅游App,单车出行类:摩拜和OfO;长视频类:腾讯视频、爱奇艺和优酷;
  • 用户更重要;
  • 需要依赖强大的B端业务系统做后盾;

2.6 设计

首先,B端产品是以业务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而C端产品则以用户为中心设计。其次,B端产品设计是以业务优先,兼顾用户体验,竞品很少,甚至会存在没有竞品的情况,设计缺少数据验证,界面视觉服务于功能,一般是老板和客户说了算。而C端产品设计则是用户体验至上,同类竞品多,容易找竞品。

2.7 思维

B端产品侧重于组件化思维、业务思维和商业思维,而C端产品则侧重于用户思维和商业思维。

组件化思维强调功能、产品架构、设计的可复用性,提高效率,减少研发成本。组件化思维在产品研发中应用已经十分成熟,例如行业内普遍使用的Ant design、Element组件,可以提高设计和研发的工作效率,进而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另外,2018年后,业界提出了“中台”概念,也是应用了组件化思维。

所谓“中台”,其实是为前台而生的平台,中台更多是因为公司业务在发展到某一阶段时,遇到瓶颈与障碍后,为解决效率和成本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许多业务需求或功能需求高度类似、通用程度很高,但是由于没有专门的团队负责规划和开发,大量的系统重复开发、重复建设,导致复用性低、研发效率低、产品研发资源浪费、用户体验不统一。

由于没有平台性质的规划,横向系统之间、上下游系统之间的交叉逻辑也非常多,这样导致在新业务、新市场的拓展过程中,系统没法直接复用,甚至没法快速迭代。针对以上问题,有些大公司将一些长期有价值的功能,单独提炼出来开发和优化,模块化,产品化,确保即使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大,也能够满足业务需求。

业务思维和用户思维。在做B端产品设计时,以业务为中心,业务思维优先。因为B端产品需优先满足业务需求,所以遇到问题时,优先站在业务角度进行思考。而做C端产品设计时,以用户为中心,用户思维优先。因为用户量是C端产品之间最重要的竞争,所以在设计C端产品时,更重视产品的用户体验。

此外,B端和C端产品设计都可应用MVP思维,但是两者有区别:B端产品周期长,逻辑复杂,流程多,所以B端的MVP不可能只是一个或几个功能点,需要至少能满足某一个核心的业务需求。而C端产品MVP思维更聚焦解决用户的核心痛点,可以只包含一两个功能点,产品周期短,可能是一周或半个月,更容易快速上线产品。

此外,对于C端产品来说,产品快速上线,可以快速验证产品方向是否正确,快速抢占市场。

2.8 数据

B端产品很少做数据埋点,只是一些比较重要的商业化产品才会做数据埋点。B端产品做数据埋点,主要目的是借助数据埋点,研究用户对各项产品功能的接受程度、使用情况,以及监测用户的操作习惯,通过数据驱动产品功能优化。

而C端产品一定会做数据埋点,并通过数据埋点持续优化产品设计,重视数据分析,关注转化率、留存率、跳出率、交易总额、订单数、客单价等业务数据,以及访问频率、间隔时长、停留时长、访问页面数、完成任务所用的时间和错误率等行为数据。

与C端不同,很多B端产品由于很少做数据埋点,所以设计师很难用数据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是否合理,更难以用数据衡量产品增长和量化设计价值,这也是一直困扰B端设计师的问题。

但是,B端产品的增长不一定非要是数据方面的增长,衡量B端设计师的价值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数据层面,也可以是解决业务问题用到的创新方法、满意度或者是正面的业务反馈等。

写在最后

本篇文章主要全面深度地解析了B端产品及其发展机会点,数字化是B端企业的业务增长机会,B端产品正处于蓝海。然后,分别从用户、需求、业务、运营、产品、设计、思维和数据八大维度,较为全面地解析了B端和C端产品的差异。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全面深度解析B端产品|教你如何从0到1设计B端产品的通用方法(下篇)》,将结合个人的实战案例,详细讲解B端产品的通用设计方法,敬请期待。

参考资料:

  1. 杨堃《 决胜B端——产品经理升级之路》
  2. 黄有璨 《运营之光:我的互联网运营方法论与自白 2.0》
  3. 钉钉助力中国企业提前3年进入数字化快车道|新服务观察 
  4. 王兴:为什么中国的To B企业都活得这么惨?
  5. 王兴:中国的To B企业的现状是什么样子的?
  6. 阿里品牌数据银行

 

本文由 @沉一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很赞~不过其实现在 B 端产品大部分都是云产品化了?比如 SAAS 和前面业务支撑类、办公协同类?这块 B 端的分类有些疑惑。C 端的那个也是。

    来自浙江 回复
  2. 这篇真的好干货,感谢大佬 一定要赞一下

    来自上海 回复
  3. 好文章啊,按层级关系把分类说清楚了,适合反复多读。

    回复
  4. 转载了,向大佬学习。

    来自中国 回复
    1. 谢谢你

      来自北京 回复
  5. 很全面 下篇什么时候出?

    来自北京 回复
    1. 谢谢哦,这两天就安排上

      来自北京 回复
  6. 大佬说的很透彻,资深玩家啊

    来自北京 回复
    1. 谢谢~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