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与总结:如何建立产品思维阶梯?

5 评论 11463 浏览 77 收藏 9 分钟

是否形成以产品的思维阶梯去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判断你是否成为一名产品经理的标准,那要如何建立产品思维阶梯?

思考力是延伸自身疆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是一种美好愿景,每一个用户都可以基于自身的使用体验和使用习惯提出产品意见。

然而,是否形成以产品的思维阶梯去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判断你是否成为一名产品经理的标准。形成产品的思维并运用它们交叉验证解决问题,我们产出产品方案的能力才会产生质的提升。

产品思维有几个基础也很重要的思维能力组成:

一、本质思维

深度思考,在面对问题时找到隐匿在冰川之下的真正关键,所有产品的本质都是在解决问题。

从解决大众物理层面的衣食住行的连接与效率,情绪与思维层面的空虚、焦虑、安全感,到解决企业服务的业务与管理,所有成功的产品都能够用精炼的一句话概括出,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

所有的产品设计,说穿了都是在构建一套体系,而产品设计者只有透彻掌握我的产品所解决的问题的核心本质是什么,才能够从所有通往最本质问题的解决方案路径中,完成最高效的逆向搭建。

举个例子:集成电路行业存在一个普遍认知的定律,叫做摩尔定律,同样揭示了本质思维的应用。摩尔定律的内容是:

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可以发现:只要拉长时间的跨度,面向解决同样本质功能的芯片,随着晶体管结构、各类型电路兼容工艺、更先进的封装等技术的演进,解决方案也不断被提升。

就像解决人类期望留下影像的需求从未改变,产品的载体与方案却也经历了数次革新一样,柯达被数码相机颠覆也不过是面向本质问题,革新技术,构建体系方案时的一个路径优化。

如果我们仔细复盘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人们执着于错误的做法或没有核心框架的产品的时候,往往是对于自己面对或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模糊且混沌,并依据着别人也都是这么做的或过去都是这么做的,给自己注射强心剂。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刻意强化自己的“面向本质”的产品思维能力,看到任何一个广泛被市场接受和验证的产品,都更多的去思考和挖掘:它解决的最核心的本质问题是什么?回归初始问题去推导,找到它解决问题的视角与路径。不断深入理解、复盘回顾、提炼总结这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实践经验,就是产品设计的基础。

产品设计者在工作中,在搜集用户反馈时,用户会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去发表意见和建议,而如何理解问题的本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这其中要特别注意“无法理解用户动机”的反馈,因为这往往藏着被我们忽略掉的某种使用场景。当然,用户的需求并不一定是都要被充分满足的,需求的取舍问题也是产品工作者重要的能力。

二、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与具体思维是相对而言、相互转换的。只有穿透到事物的背后,暂时撇开偶然的、具体的、繁杂的、零散的事物的表象,在感觉所看不到的地方去抽取事物的本质和共性,形成概念,才具备了进一步推理、判断的条件。

没有抽象思维,就难以形成穿透产品本质需求的能力。然而,抽象思维不能走向极端,而必须与具体思维相结合,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举个例子:面对一个复杂的线上线下闭环业务,产品设计者如果不运用抽象思维去思考,就容易陷入到繁琐且零散的业务和需求细节里面,而生产出一些消耗型功能。

而此时必须用抽象思维,梳理出业务的逻辑、流程与框架,帮助构建出业务功能模型,充分考虑业务框架的可拓展性,实现业务底层系统框架的合理搭建。

运用抽象思维,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我们会把性质相似的元素合并,随着观察视角的升高,产品的骨骼就会逐渐显现出来。可见,抽象的过程是一个先分类,再提升视角的过程。这也要求产品设计人员,既要具备从具体到抽象的能力,也要具备从抽象到具体的能力。

我们在设计互联网产品的时候,通常因为敏捷开发而为“新增功能”苦恼,因为有些功能塞进现有的架构中总像是一个多余且不协调的分支。

运用抽象思维的逆向思考方式来说,一个可行的建议就是:先拆解组成该产品的功能架构的元素,并充分考虑是否可以加入新的可行性元素,然后对所有的元素进行排列重组,最终在重组的元素组合里,找到一个更有价值/更好体验/更新玩法/的功能。

网易云音乐的评论,支付宝的新年集福,都是将抽象元素进行组合,从而形成有爆点的功能的典型例证。

三、系统思维

任何一个人,面对任何一个事物或场景,大多都会有自己的感受。但是如果没有经历过专业的训练或具备一定的天分,那么所有的感受是是主观杂糅的,是混沌的。

你的情绪,一定会被你所表达的群体特性范围内最直击你的那个点牵制住,所以在完整的系统里就会有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差。并且在你没有强烈感受的那些地方,还会有大面积的认知盲点和思维盲区。

产品思维则是要求不论你的第一直觉是如何,都需要基于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来看待任何一个事物的多面性或任何一个场景里因群体差异而产生的可能性。

以自己的经历来说,在汽车数据服务领域,我们以不同的产品形态服务于多个不同群体的用户,我们需要把这些多边群体联系起来看,在一个个的单边群体组成的市场的基础上,布道价值愿景。

它一定不是只基于某一个群体的一个视角的一个价值推论,而是我们把这个由不同的形态的产品组成的平台里面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用户,他在这个系统里的价值和诉求进行实现,并且互相之间形成利益关系和信息关系的动线,就构成了我们沉淀的能力和壁垒。

这就要求我们要用系统思维去思考并给出产品解决方案。

#专栏作家#

作者:吉倩倩,车300产品负责人,个人微信:751127334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希望与互联网从业者多多交流。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总结的非常棒,如果在每种思维下再加上具体的、容易理解的案例演示,就更好了

    回复
  2. 讲的有点偏理论,具体如何训练没有细讲。

    回复
  3. 写的很好,但是看懂很难啊

    来自湖北 回复
  4. 文章写得很棒,产品能力不是竞争点,思维系统才是壁垒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