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知识问答的产品格局-知乎的困境

3 评论 18165 浏览 40 收藏 11 分钟

前言:前段时间我们团队发布一款微知识管理APP,在博客上记录了从产品设计到开发的整个过程,并邀请一些好友体验、评价了这个应用。他们给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其中最核心的一点是产品的定位(卖点)不够清晰,容易沦为和微博等产品同质化的东西。没有突出知识与微博的区别,前者是点心(值得回味),后者是快餐(看了就算了)。

回到最初的起点,让我重新思考微知识管理APP这个产品的定位问题。从先分析产品市场开始,按照我们对微知识管理的定义,其可能的竞品主要有社区化问答系统(知乎、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米饭等)、社区或IM系统(微博、QQ、微信、来往、易信等)、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等)。我们将从用户体验的五层要素(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来分析这三类系统,重新定义我们的产品。

在梳理的过程中,总结了社交知识问答的产品格局,先分享之。

=============华丽丽的分割线===========

网络服务的趋势是走向社会化和垂直化,IM是如此,知识问答也是如此。

知乎,是一个知识问答类社交平台。它的初衷是“帮助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将持续产生高质量、可沉淀的信息,并让有价值的信息和人都关联起来。” (知乎CEO周源)。它愿景是“组织各个领域的知识,把人们大脑里的知识、经验、见解搬上互联网”。显然,它是借鉴的Quora的模式,Quora打的卖点是“Quora is your best source for knowledge”。在国内,其同类竞品有微问、百度知道、米饭问答等等。

 

1、用户需求分析

作为知识问答类社交网站,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主要满足用户三个方面的需求:

①  快速提问和找到满意的答案,这是问答系统的本质需求。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能够解决问题的答案或者内容无疑都是“高质量”的。

②  社交的需求。一般来说Web2.0的社区或IM系统主要满足用户抒发情感、好友互动、对外拓展三方面的需求,而对于问答来说,若能实现知识交流和碰撞无疑又进了一步。

③  自我实现的需求。各行业的精英就是典型的属于知识盈余类型的,他们乐于在问答社区交流实现自我价值;还有一部分人希望能证明自己在这个领域的权威,等着猎头来挖,就如早期的Linkedin。

 

2、竞品分析

知乎与它的竞品由于产品目标和定位不同,可以说各有千秋:

知乎(2011年推出)强调的是高品质的问答,邀请和吸引领域专家、问答当事人、欲证明领域权威的人加入社区,根据用户的职业图谱与兴趣图谱构建一个以问答为交流方式的SNS平台。在移动APP将卖点总结为五个词语:“观而思”、“思而动”(赞同、反对、感谢)、“动而思”、“问而答”、“答而得”。

微问(2013年推出),基于新浪微博的社交网络和用户群,拥有最了解人和最了解问题的强大智能语义分析引擎,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回答者并传递问题,并在5分钟内将答案推送给提问者。

百度知道(2005年推出),是一个基于搜索引擎的互动式问答分享平台,凭借问答知识内容的积累占据问答的大片天,有一套完善的积分制度来衡量用户价值。

米饭问答,更像Formspring.me和Questions,借鉴了后者在社交问答方式上的创新——帮朋友解答疑惑的问题。米饭的机制更像微博等社交网站,有很强的时间属性,但不同的是微博是单向关系,单向传递,米饭是单向关系,双向互动。推出没多久已经没落了。

表1从产品定位、基因、优势资源、内容特点、内容形式、便捷性等角度对比知乎、微问、百度知道和米饭问答四个系统。

表1 社交知识问答系统竞品分析

知乎 微问 百度知道 米饭问答
定位 真实的高质量的网络问答社区 基于智能语义分析引擎的社交知识问答社区 基于搜索引擎的互动式问答分享平台 轻松舒适休闲的熟人问答社区
基因 社交网络 搜索引擎
优势资源 高质量的信息、各个领域的专家 新浪微博的开放式社交网络、大V用户 内容的质量和数量、百度搜索引擎、完善的积分机制
内容特点 专业性强,以长为荣 大杂烩 通用性 生活化,以短为趣
内容形式 文字+(图片、视频) 轻型文字+(图) 文字+(图、地点) 轻型文字
便捷性 3步,搜索+提问+选择话题 1步,提问 1步,提问 1步,提问
属性优先级 问题>话题、人 话题、人>问题 问题>话题>人 人>话题>问题

3、知乎的困境

知乎的差异化竞争策略是做高质量的知识问答社区。随之规模的扩大,陷入了高端用户的补充跟不上流失速度的困境。以下是一些问题或是质疑:

①     用户阶级分明,逼走用户?

在知乎,是一个有点阶级分明的地方,划分标准是用户的权威和所贡献的知识,给用户一种冰冷的社交感觉。相比豆瓣来说,每个用户都可以根据兴趣,通过关注和加组,从而划分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但这个矛盾又是定位天然导致的,这正是知乎高质量回答的来源。知乎的高质量来源:第一是每个领域上的专家级人物,这类专家级人物大多都是社区、移动互联网领域的CEO或创始人;第二,邀请问答当事人来回答问题,获得真实、高质量的答案;第三类是知乎的“中产阶级”,想通过回答问题证明自己在某个领域的权威。

②     问题答案长不一定好,短不一定差?

我们的设计都讲究UCD(Uer-centered Desin),也即“用户满意”。而能够解决问题的答案或者内容无疑都是“用户满意”的,或者称“高质量”的。在知乎存在一个弊病就是大家都约定成章地“以长为荣”。米饭的推出就特别强调“以短为趣”的生活化体验。

③     没有一套完善的积分制度保证公平性?

公平性直接影响用户对产品的认可程度。知乎与百度知道最大的差别就在于百度知道通过完善的积分制度来衡量价值,不管是提问者问题的价值,还是回答者答案的价值。在投入和回报可以量化之后,公平性是显而易见。在这里,积分制度起到了维护整个问答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

④     混合知识网络,新问题不能快速得到解决?

知乎是一个混合型的网络,由个人节点(社交网络)和知识节点(知识网络)组成,用户既可以follow“人”,也可以follow“问题”和“话题”。而且与百度知道等产品的不同的是,知乎中结点之间的信息交换是双向和持续的。

这点听起来相当的好,但在这样的混合网络里,如前所述“问题”大于“话题”和“人”,也就是说“人”和“话题”是次级结点,但它们恰恰是整个系统的两大动力引擎,这就会直接导致新提出的问题不能快速地得到解答。

⑤     用户体验有待改进?

知乎学习Quora,并试着引导用户提出好的问题、高质量地回答问题,营造高质量的生态系统。这点做得很好。如“搜索+提问+选择话题”的三步提问模式,虽然看起来三步走,但恰恰是提高用户体验,因为它可以为用户找到高质量的答案。

在内容的组织与过滤上,知乎做的还不够好。比如当进入到网站首页的时候会看到大量出自不同用户、各种不同领域的话题,话题混乱,缺少逻辑,这种混乱势必会“让用户觉得心烦”。

本文由江丁丁投稿,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带本文链接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hi .想要转载这篇至微信公众号,应该如何联系您呢?

    来自北京 回复
  2. “前段时间我们团队发布一款微知识管理APP,在博客上记录了从产品设计到开发的整个过程,”能公布一下博客地址吗?想学习一下嘿嘿

    来自河北 回复
  3. 分析的挺详细 赞

    来自河北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