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迷茫时,老产品人的职业发展之悟

7 评论 8250 浏览 30 收藏 25 分钟

职场生涯中,我们总会面对很多工作选择,能够理性明确看待问题并给出答案的人很少,多数人仍是心生迷茫,不知道往何处走、往何处去。而同样经历过迷茫、困惑的笔者在本文中梳理了自己一路上的思考,与大家分享此间感悟与心得。

对于职业的发展和工作的选择,似乎总会在不同阶段出现不同的问题。不论是我临近毕业即将踏入社会,还是选择第一份工作、第一次跳槽,即便现在当认真想想未来5-10年的职业生涯时,也不免生起一丝迷茫。

所以趁着这次疫情的时间,给自己按下了暂停键,好好思考了下这个问题。这篇文章不会太长,也不知道这些问题是不是普适的,权当对这段时间思考的一个总结吧。

01 你我都可能是奥德修斯

奥德修斯是荷马所作史诗《奥德赛》中的主人公,他在大海中漂流探险了十年,历经种种困难险阻,最终确认了自己的国,回到故乡伊萨卡。之后大家将这样一段离开学校、家庭,在社会上不断漂泊,最终认清自己的命运,确认人生目标的时期称为“奥德赛时期”。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多少都会有这样一段奥德赛时期:

结束求学生涯,踏入社会,从一种稳定的状态中走出来,面对各种不确定,开始一段或许短暂,或许漫长的漂泊。

在这场漂泊中,我们会如奥德修斯一样,遭遇希望和失望,顺境和逆境,诱惑与迷茫。最终我们也会如奥德修斯一样,将一切看得通透,确认自己的国,不再漂泊,从此正式成年。之后你会坚定不移地守护自己的国,也许是一份事业,一个家庭,一件事,一个人。而在那之前,只要你依旧漂泊,依旧在寻觅,依旧无法确定自己的国自己的世界,无论是18岁、30岁,还是40岁,你都还处于奥德赛时期,不算成年。

这么看来,虽然我已成家立业,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可仍然还在海上漂泊,只是离上岸应该越来越近了。以前会认为自己是不安分、爱折腾,现在看不过是还没成年罢了。

所以,我一直很羡慕两种人:

  • 早早就找到了方向,确定了自己要做一辈子的事。他们可能在踏入职场不久,甚至学生时期就已经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所向。
  • 能真正干一行,爱一行的人。因为若真是这样,只要行业选择没有太大的问题,那理论上他们就只会干一行。

很可惜,我不属于任何一种。一方面当年没有那么通透的觉悟,一方面内心又有自己的小坚持,导致至今无法上岸。

但人不可能在海上漂泊一生,你我终究也要找到自己的国,确定职业生涯的目标。

02 老三环 vs 新三环

坦白来讲,我在刚开始工作时,除了明确想做一名互联网产品经理之外,几乎没有任何更多的规划,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开始了漫长的漂泊之旅。

之后逐渐形成了从个人兴趣、能力擅长、行业发展三方面对当下及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进行判断。

几年后,才发现这就是柯林斯提出的三环模型。又一次验证了工具的重要性,不管是对个人,还是企业都不应闭门造成,重复发明轮子。想想若是在上学时便接收到这样的知识,也不用自己慢慢在工作中悟出这样的道理了,或许离确定目标又能更早一步吧。

柯林斯三环模型

和柯林斯三环模型类似,在选择职业发展时,需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虑:

  • 个人兴趣:什么事情是自己的热情所在
  • 能力擅长:什么事情是自己擅长,相对能做的更好的
  • 行业发展:什么行业未来可能有更好的发展,能给个人带来理想的经济等方面的回报

对这三环,也有优先级的区分:
我通常认为个人兴趣的优先级是最高的,因为这是能持续给你带来动力的源泉。

其次是行业发展,因为相信大家都懂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的道理。

最后是能力擅长,因为这本就是个人应该也可以去努力弥补的一环。对于擅长,天赋自然也很重要,不过我们很多人错误的理解了天赋,而且说实话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还不到需要拼天赋的时候,原因如下。

天赋和努力的关系

通常高天赋者和普通人是在付出足够努力后才会慢慢拉开差距,而不是天然就具备比普通人更高的水平。

因此,三个圆之间的交集部分是最理想的工作。其次,可选择兴趣与行业交集部分的工作,并尽快提升该工作所需的能力。

在该三环的指导下,我调整过所从事的领域,也换过工作,也慢慢意识到传统三环模型可能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虽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还没有完整地理解该模型。至此,我将该三环模型称为老三环。

在老三环中,我踩中的第一个陷阱就是个人兴趣。虽然都是兴趣,但务必要区分爱好(hobby)激情(passion)梦想(dream)理想(ideal)。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我们往往忽略了自己是不是合适的学生。

你可知道,爱因斯坦最大的兴趣不是数学也不是物理,而是小提琴。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曾经说过,如果自己没有成为一名科学家,他肯定会做一位音乐家。他对音乐的热爱程度,也远超我们常人所谓的兴趣爱好,甚至不仅仅是副业这么简单。

事实上,爱因斯坦拉了一辈子小提琴,然而他的演奏水平却让人不敢恭维。关于爱因斯坦和他的小提琴的段子网上也可以找到很多。如果爱因斯坦坚持了自己的兴趣和童年时的梦想,那么世界上只会多了一位平庸的音乐家,却少了一位杰出的科学巨人。要是爱因斯坦也用老三环去判断自己的职业道路,或许真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对于我个人,职业生涯中犯的第二个错误,就是过于追求兴趣。

出于对游戏的热爱,在没有进行足够考虑的情况下,便接受了腾讯的offer,去腾讯互娱从事了游戏相关的工作。

若是用三环模型判断,似乎这怎么都会是很好的选择吧。问题是,三环模型成功指导了我们的职业选择,但却无法指导我们的工作方式。甚至由于我把兴趣放在了首位,对于工作显得过于理想化了,进而也影响了自己的工作态度和方式方法。

回头来看,个人对于游戏,更多的是兴趣爱好,而不是职业上的热情;是一个心底的梦想,而不是职业上的理想。另一方面,在腾讯从事的是偏平台方对项目组的支持工作,也并非实际融入到游戏制作中。正是因为完全的兴趣导向,才导致自己无法调整这种偏差,直接的反映就是在工作中的产出和个人的感受上。从那时起,开始频繁的整晚失眠,焦虑和压抑。但这和岗位没有关系,和工作内容也没有关系,和平台更没有关系。根本原因,是无法与自己和解。

而上一个追逐梦想的罗老师,已经不得不通过直播带货还债了。残酷的是,这并不是一个笑话。

不论是爱因斯坦的故事,还是我个人的亲身经历,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不加限制的兴趣不一定可靠。

在认识到老三环的局限性后,我逐步形成了也许更实际的判断标准:从岗位、平台、时机三方面进行权衡,且称为我的新三环吧。

新三环模型

通过新三环模型,我会从下面三个方面重新审视对职业的选择和对工作的态度。

1. 岗位

工作岗位及工作内容。岗位是高度职业化的、角色化的,是相对稳定的因素,有更具体的范围,也比较好确定下来。

虽然身边也有职业发生变化的例子,比如有研发转为产品经理的,也有项目经理转为研发的。但通常并不是在同层级上的,而是有层级的提升,并且可以看出两个岗位间的延续性。随着年限、经验和能力的提升,岗位(主要是背后的工作内容)应该越来越固化。

2. 平台

和老三环中的行业发展一样,我们依旧要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只不过平台要比行业更具体。

在一二三流的公司都有经历过之后,我愈发感觉到个人的渺小——

在任何中大型的公司中,最优秀的员工也可能只是大船里最棒的水手,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航行的速度和方向,但仍很难在关键时刻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何况我们更多人只是普通的大多数,千万不要过分信任自己的能力,以及可以在团队中发挥的价值。

虽然优秀的人才在任何团队都存在,但从统计学上来讲,一流公司人员的平均素质肯定是更高的。公司分成一二三流,和大学分为一二三本,或许是一个道理。至于究竟是一二三流的人造就了一二三流的机构,还是一二三流的机构培养了一二三流的人,我可能想不通,也不纠结。我只知道,努力加入一流团队,和一流的人共事,才是更正确的选择。

所以,选择平台也应遵循杠铃法则——

  • 要么加入一流的公司,在更大更优秀的平台上发挥自己的价值;
  • 要么慎重选择自己创业或加入初创团队,博取高回报。
  • 而选择一家中不溜的企业,除了也许可获得一份较高的薪水,在我看来没有任何意义。但必须认识到,一时的薪酬提升,带给你的满足感是短暂的。而职业生涯是场马拉松,当你把这份薪水放到更大更长远的时空中去评价,就会发现它的微不足道。

3. 时机

成功进入一流的平台,代表你获得了一个高起点,这是你的基线。而加入的时机,很可能决定你上升的速度和天花板,这是你的极限

毕竟,我相信看这篇文章的大部分人和我一样,并不只是图一份稳定的工作。否则在大公司内,谋份安稳的铁饭碗,便可安心养老了(虽然现在铁饭碗越来越少了)。

假设你进入了一流的公司,但在一个已经处于稳态的团队,那意味着你的上升通道很可能已经被关闭了。没有新的契机,团队不会有扩张,大家彼此共同维系着稳定的结构,做着高确定性的事。你进来在哪儿,基本也就在哪儿了。即便出现新机会,虽然一流的公司会综合考虑个人能力和成就贡献的因素,但大概率仍存在一定的论资排辈。还是那句话,你我都是普通人,凭什么成为例外呢?

先明确一点,我们不以公司规模判断一二三流。因此,若能加入一个处于上升期的靠谱公司,或者是内部的一个新项目,都有可能加速个人的上升,这种上升既包括内在的能力,也有外在的回报。所以我一直比喻这是拿公司的钱,创自己的业。

当然,时机的把握相较于选择个人职业和公司平台要困难很多。没有任何团队可以100%确定自己的项目就能做成,腾讯也会放弃微博,阿里也会做砸来往。但我仍建议年轻人这样选择,多去尝试,即便项目最终不成功,个人在这种从0到1的经历中,收获的成长也是无价的。

新三环模型,是更加实际的判断标准,那兴趣是否就被抛弃了呢?

坦白讲,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的。但其实,个人兴趣在一开始就被融入到了自己的职业中了,你选择的岗位和岗位负责的工作内容,一定是自己所热爱的。

我曾经的梦想,它很美好,很纯洁,不掺杂任何杂质,也因此才很幼稚。也许在许多年后,当有条件,也可以单纯地去追寻梦想时,我会再去圆这个梦。但当下,我们需要的可能是找到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

发生这种观念的转变,我想,这可能就是生活吧,也可能是成为了一个成熟的职场人的标志。

03 给你,也是给自己的忠告

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但只有真正经历过,才会有感性的认知。正如梁宁老师所说,身体最敏感的器官是伤口,只有痛过,才会铭记。所以最后,就再写上几条,也许是忠告的话吧。里面有反思,有觉悟,也有教训。

1. 避免情绪化的决定

无论何时,不要让情绪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影响。这里的情绪,可能源自在工作中遇到的人或事,也有可能是在工作之外的反馈。但都不该带到工作中来,尤其是不要对自己的职业决策造成影响。

坏的情绪对工作的影响,大家多少能意识到。需要警惕的是,好的情绪同样存在负面影响的可能。在愉悦的状态下(升职加薪、家庭和睦、爱情美满……),可能做出过于乐观且草率的决定。

前面提到过我在职业生涯中犯的第二个错误,这里说的便是第一个了。在非常长时间的一段愉悦的状态下,我被情绪主导,做出的一次跳槽的决定,事后被证明是错误的,甚至到现在都还在为当时的决定还债。

所以在职场中和考虑职业发展问题时,永远不要让自己变成一个情绪人,永远保持理智和冷静,多做慢思考,避免情绪化的决策。在你我还没有那么牛逼之前,记得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一台没有感情的工作机器。

2. 做事情不要设限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己已经做的足够好了,但很可能只是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做的足够好。而企业是团队合作下的产物,特别是在大公司内,跨部门跨事业群的协同都很正常。如果每个人都只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项目最终难有大成。所以,不如我们站出来,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整盘棋。做棋手,而不要做棋子,即便是某一颗很关键的棋子。

在过去某个项目中,我自认为已经做到了足够好——搭建了逻辑严密的架构,设计了体验良好的产品,规划了科学合适的roadmap,也带领产品和研发团队高效率高强度完成了任务。甚至最后的数据表现,也非常具有说服力。可最终整个项目还是没有得到公司重视,最后不了了之。

现在回想,真的已经做到最好了吗?应该不是的。

整个项目过程中,我们都以为只要做出好产品,拿到好数据,就算是成功了。(也许这就是一个产品经理的思维局限吧)

于是我们忽略了与项目有密切联系的合作方,运营,市场等协同部门。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部门级重点项目,本质上仍是自下而上的,对部门再重要,在老板那里也是要先打个问号的。于是我们只是按部就班开沟通会,定合作方案,定期给老板汇报,以为一切都在掌握中。

可事实是要把事情做成,这样远远不够,合作部门是真实需求有没有挖掘,老板的真实想法有没有洞悉,关键资源是否都能争取到,等等问题,当时都没有被很好的回答。

严格来说,这些似乎都不是一个产品owner的工作,团队还有项目经理,有产品总监,他们会承担更多其他方面的职责。但做这些事情对项目成功是否有帮助?如果是有,不要多想,去做就是了。毕竟我们最终的目标是项目成功,没必要给自己设限只能做什么,也没必要过于循规蹈矩。所有有助于你成功的事,都值得去尝试;所有有助于你成功的人,都值得去接触。

3. 排除一切人的因素

这可能是年轻人最容易踩的坑之一。因为遇到让自己不顺心的人,而影响自己的工作,甚至因为不爽谁谁的原因辞职的也大有人在。

我们要理解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很正常。这个世界上也必然存在各式各样的人,也要接受他们会均匀分布在任何一家公司。因此你的团队内会有优秀的人,也会有平庸的人,会有你欣赏的人,也会有你厌恶的人。

会与我们产生矛盾的人,通常是在工作中有一定联系的人,可能是合作的伙伴,可能是领导,可能是下属。

在你不满某人时,无论你在什么位置上,请务必记住: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反省自身原因,永远是第一要务,再去确认是否是对方的问题。

其实人际的交往关系,如同爱情,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合不合适。任何人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集体,即便是差劲的人,也能找到一波乌合之众,同流合污。所以我们也不要奢望能和所有人搞好关系,而应该尽快找到自己的归属。

虽然人各不同,但以我个人的经验判断,一流公司内人员的整体素质还是会更高一些,再一次说明了平台的重要性。如果你因为人的原因工作得很不开心,或许可以看看自己的组织属于几流。

这些年来,我见的人越多,越是发现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要说没碰到让自己恶心的人是不可能的。

我以为成熟的另一个标准就是,接受一切不美好的人和事的存在。我接受他们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存在,我不会设想去和他们做朋友,也不会主动去和他们对抗,我会选择在内心忽略他们对我的影响。

就如《军事联盟》中司马懿所说:“臣一路行来,没有敌人,看见的只有朋友和师长。”并非敌人不存在,只是他忽略掉了,甚至将人与品剥离开来,能看到其身上值得学习和尊敬的点。

如果真碰上绕不过去的人,比如你的领导。请先确认是否只是你们不合,如果是,请先诸己,并不要设限地去想办法解决。因为这本质上不是人的问题,而是事的问题。

如果这是大家的普遍认知,相信我,他不会在这个位置上坐太久了。因为领导的使命之一就是要帮助下属成功,若下属对其有一致的反感,那多半是个不合格的领导,问题迟早会爆发。这是他的问题,而不是你的问题了。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

要知道职业生涯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赛跑,一时的输赢在更大的时空下看实则微不足道。比起赢在起跑线上的说法,我更信奉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后的厚积薄发。愿你我最终都能确认自己人生的目标,找到属于自己的国。

 

作者:Rowan;公众号:罗老师别这样

本文由 @Rowan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写的特别通透,厉害

    来自浙江 回复
  2. 文内提到的深有感触……我应该比作者大五个月(90.1)左右,但是29岁时,才有了一定的职业规划……这落后的一星半点,哈哈。但是经过最近一年半的努力,我真的体会到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长期关注,向优秀的人学习

    回复
    1. 不是一星半点

      回复
  3. 不管是不是炒饭,看到后还是有所感受

    回复
  4. 加油

    来自广东 回复
  5. 炒梁宁的剩饭

    回复
    1. 嗯,这碗只算加了调料,还有几碗正在炒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