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设计给高层决策者的数据看板

4 评论 5073 浏览 29 收藏 27 分钟
找到工作只是第一步。我们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战训练,不仅让你成功入职,更能让你具备快速胜任工作的能力,在团队中站稳脚跟。

在商业智能和数据分析的世界里,为高层决策者设计的数据看板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这不仅仅是关于数据的展示,更是关于如何通过数据驱动决策和行动。

B端产品除了提供支持业务运转的功能外,往往还需要提供描述业务和系统价值的“数据功能”。

对于基础的一线使用者和一线管理者,往往只需要提供基础的数据表单、数据看板功能,以满足他们“汇总个人价值/业务价值/系统价值”的需求。

然而对于整个团队的高层决策者而言,他们并不需要详细描述业务情况的数据报表,他们需要在他们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掌握业务现状,然后得出结论并付诸行动。

这类数据报表往往又有一个称呼——数据大屏。数据大屏往往具有信息量大、多数据源整合、实时性、直观易懂等特点,以满足辅助“高层决策者快速感知、决策、行动”的需求。

最近刚好有一项业务需要设计面向高层决策者的看板,因此特地回溯下之前的一些经验和思考,总结一二。

一、前置调研:了解用户与业务

个人理解的数据大屏核心解决的是“信息传递”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把业务的情况传递给高层决策者,这里需要我们从繁琐的信息中拆解出“有用的信息”,然后选择合适的方式传递给高层决策者。

那怎么选择有用的信息呢?首先我们先了解用户与业务,从中提炼需要呈现的“信息”。

1. 了解你的用户

无论做什么需求,首先第一步需要了解你的用户。就算他是你的领导,在这个功能上也是你的用户。

B端的产品相比起C端产品来说,更容易接触到你的用户,因此可以直接与用户发起“一对一”的访谈交流,通过交流的过程中挖掘到用户的需求和使用习惯。

但是高层决策者往往是比我们高级的存在,甚至是我们的直系领导,一般情况下很难接触到,也不会配合我们。有的同学可能运气比较好,会遇到愿意交流和沟通的上级,但是并非所有人都有这种运气的,他们的管理位置决定了他们的待人态度是“高效”且“理性”的,也就是缺乏人性的。高层决策者往往不懂产品设计相关的内容,不太容易表述清楚他们的需求,有时候他们直接描述的需求,并不代表着他们的“真需求”。有些高层决策者会提出一些大而全的数据指标看板,但是实际做出来又会觉得信息太多了、信息不对,得不出有效的结论。而且,他们往往不愿意花太多时间交流,因为他们负责的业务非常多,时间有限。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去了解我们的用户,否则最终产品的效果不行,会被归咎于我们的能力问题。

所以,了解我们的高层决策者用户,是一件“难”但“不得不做”的事情。

那怎么做到了解高层决策者用户呢?小的能想到的主要有三个方向:

1)通过有限的接触中了解

虽然前面说了很多高层决策者不好接触的话,但是我们也还是能接触到他们的,只不过机会比较珍贵。比如需求对接时的接触、业务汇报时候的接触、例会时候的接触、群聊上的沟通等等。这是我们难得的直接对话的机会,所以要提前做好准备,把一系列想要探究的问题凝练成短短几个,以便找机会进行咨询。而且问题的设置不能太“弱智”,不能显得我们的专业性不够,所以通过这种途径进行用户了解,是一件有一定风险的事情。

2)通过侧面的观察与了解

我们能够从公开会议时他人的汇报情况、群聊上他人的交流情况、小道消息中观察与了解到相关的信息。这里非常考验我们的人脉关系网的建设能力,往往一些可靠性较高的小道消息,能成为救命的关键。比如,领导刚刚怼了隔壁部门的小A,小A的汇报由于呈现了XX数据被高层决策者否定了,领导并不认可XX数据这种方案。得知此消息的我们,可以比较在数据看板上呈现XX指标,以逃避血光之灾。

3)通过其他系统操作行为观察

如果我们有其他被高层决策者使用的系统,我们可以通过系统上的埋点观察他们的使用习惯和偏好,看看他们平时更关注什么指标,看看他们是否只看大盘指标 还是 会下钻深挖,看看他们看系统的频次,看看他们看系统的时间点(定时数据任务的时间点最好避开用户高频操作的时间点)。

通过这些有限的机会,我们需要挖掘到以下内容:

1)用户画像

我们需要了解高层决策者是个怎么样的人?他平时做事的风格是怎么样的?是否只关注“好看的”数据,还是喜欢看到“真实的”问题。是否喜欢先钻到各种维度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还是只喜欢摆到脸上的直观数据。

这些特质决定了我们功能设置时候的方向,如果领导喜欢“好看的”数据,我们则要呈现正向指标,反之要多挖掘和涉及反向的指标。如果领导喜欢进行功能下钻分析,我们则要提供多维度的数据展示或者切换功能,以满足领导的需求。

2)对数据的需求

高层决策者往往也会提出一定的指标需求,指出他们想要观察到什么样的业务数据情况。这里的指标是我们设计功能时候的关键,意味着他们对某一模块的重点关注,这也往往代表着业务的重点。所以我们要围绕这些指标进行拓展,挖掘其中的关联指标、多维度拓展相关的看板,以更好满足高层决策者的需求。

3)使用习惯

使用习惯决定着用户会在什么场景下怎么样操作系统,这也一定程度影响了我们的功能设计倾向。比如系统是否需要提供足够多的下钻内容支持,以满足高层决策者的需求。比如他们的常用设备是怎么样的,这影响了我们的界面布局和前端兼容性能力支持,有的高层决策者会习惯使用手机看数据 或者 使用低分辨率的笔记本,这就意味着系统可视化的布局不能够太满,需要能够在他们的设备上较好地呈现数据指标。

这些挖掘到的内容对于我们设计数据看板往往是很关键的,这决定了我们的最终成品能否满足到用户需求。这非常考验我们的向上管理能力的过程,也比较吃我们在职场中人脉关系信息网络。

好笑的是,我原本以为互联网行业是一个能脱离人情世故的行业,大家都可以专注于业务之上。但是做中台产品越久,反而越觉得这是一件靠人情世故的工作内容。我们需要向上管理和同事人脉来了解用户、挖掘需求,做不好还会被质疑专业能力。

哈哈,难顶……

2. 了解你的业务

了解用户是完成高层决策者数据看板设计的第一步,下一步就是了解业务了。

了解用户往往只能知道“怎么样呈现数据信息”相关的信息,所以我们需要通过了解业务的过程,挖掘到我们要“呈现什么信息”。

很多情况下,高层决策者并不一定知道业务的具体细节的,他们往往只能给到一些他们对大方向 或者 战略层面的关注点,但是对于业务执行相关的一些细节和指标,他们是一概不知的。因此,我们需要从业务中挖掘到有价值的指标,并融入到我们的看板中,最后呈现给高层决策者。

这个过程其实等同于我们去进行业务汇报,因此对我们的业务了解有一定要求。

如何了解业务这个可以不多赘述。因为我们面对的是B端用户,可以直接开启“一对一”式访谈,可以进行业务调研,可以进行业务轮岗,可以通过业务数据观察。总之无所不用其极,我们需要通过这些方式挖掘到:

1)业务对于公司的定位与价值

这项业务在公司的核心业务流程中属于哪一模块,主要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是提供支撑性质的服务?还是提供盈利上的支持?

我们需要了解到业务团队如何与公司进行价值交换?也就是他们凭什么让老板给他们发工资。这也是高层决策者往往最关注的内容。

就比如就好像客服业务的定位是“用户服务部门”、“不赚钱的成本部门”,对公司来说,他们的价值是“在一定人力的前提下,保证能消化掉客诉量,且用户满意度在一定水平”。简而言之,核心价值是“低成本”和“不出事”。

2)业务当前的阶段和发展

不同阶段的业务往往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这会影响我们的指标的设计。

一般MVP阶段(用最小代价能把核心问题闭环跑通)、PMF阶段(验证具有商业价值&合理的收入模型)的业务,业务更想从指标中验证“可行性”,探索“未来是否有可能对公司有效”。

而到了GTM阶段(追求规模化&边际成本递减),往往更关注实际产出的价值与贡献。不能在这个阶段产生价值的业务,有可能面临“降本增效”的命运。

3)业务关注的核心指标

了解业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重点了解业务关注的核心指标,这很大程度影响了我们的看板设计。业务关注的核心指标代表着业务当前关注的重点方向,代表着他们为了达到目标的策略与方案。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这些指标的下钻维度,比如业务重点关心营收,但是营收是会有涨跌的,如果发现涨了或者跌了的时候,业务是按什么去下钻分析的,比如按渠道分析、按销售分析、按地区分析,这代表着这项业务需要什么样的维度进行辅助说明。

4)业务的汇报情况

业务成员一定是会定期进行向上的业务汇报的,这个过程就是业务梳理出的“核心指标”与高层决策者交互的过程。如果我们有机会,一定要参与其中。

我们从中能够观察到:高层决策者对业务这边呈报的指标是否满意?高层决策者是否对当前业务满意?高层决策者还关注什么?……

这些信息能够辅助我们更正确地设计看板的指标,而不是一昧地听信任何一方直接提出的需求,往往在实际的对接过程中,我们才能关注到“他们自己也没意识到的真需求”。

如果我们没有资格参与,则要通过向业务方询问相关的汇报情况。不过这非常考验我们和业务的关系了,因为有些汇报结果不体面,他们是不愿意透露细节的。

二、指标提炼:拆解看板内容

基于前面对于用户和业务的调研,我们就可以开始设计我们数据看板的指标了。

但是我们不能完全相信某一方的片面之词。他们所描述的指标,不一定是用户(高层决策者)真实需要的指标。

仅从业务中调研,业务可能出于“自保”,只给一些好看但无用的指标。

仅从用户(高层决策者)中调研,用户可能由于负责的事情比较多,不一定对业务很了解,给不到能够基于业务的指标需求,只会给到基于公司收益的指标需求。比如有些处于MVP验证阶段的业务,高层不清楚其现状,要求业务给到公司提供收益。那么如果我们直接呈报相关数据,高层一看收益为“0”,业务可能就会被当场砍掉了。

我们需要基于对用户需求的了解和业务的了解,挖掘出真实有效的指标体系,从而拆解出我们看板的内容。

主要步骤分为:

1. 当前阶段的北极星指标确立

所谓北极星指标,也就是为业务指明方向的指标,是当前阶段战略层的指标,这个指标有且只有一个。我们要基于对业务和用户的调研和了解,从中提炼出能代表着业务当前目标和价值的“北极星指标”。

比如客服团队的核心指标就可以设置为“服务质量”,可以是一个由客服平均评分、评价率、投诉案例数、投诉损失综合计算而得的分值。

2. 北极星辅助指标确立

北极星指标有且只有一个,但是北极星辅助指标可以有多个。为此,我们需要基于业务的北极星指标,拆解出北极星辅助指标,方便对业务进行补充描述,或者是描述业务的衍生目标。

比如销售团队的北极星指标是“销售收入”,但是也需要考虑对用户的服务质量,因为其北极星衍生指标可以包含“服务质量”。

3. 指标拆解

数据看板除了呈现“数值”外,还要辅助决策者进行“感知、决策、行动”。因此需要对指标进行“对比、“下钻维度”的拆解。

1)对比

指标的是需要通过对比才能感知好坏的,比如我告诉你本月收入是1000w时,你能知道团队做得好还是不好吗?有的人会说1000w那么多,肯定很好呀。这是因为你下意识和自己拥有的财物进行了对比,而对高层决策者来说,需要使用这个1000w与团队历史、团队目标、竞争团队、行业标杆对比,这时候才能知道数据的好坏,基于数据的好坏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原因分析”和“应对策略构思”。

所以,我们需要了解“某个指标”是需要和什么进行对比以辨别好坏的。一般对比的对象可以是“历史数据”(例如环比/同比)、“目标”、“其他团队”、“行业数据”。

2)下钻维度

当我们感知到数据的变好或变坏时,就需要分析数据为何好,或为何坏。这时候需要我们拆解数据的“下钻维度”,从而下钻到颗粒度更细的维度进行分析,挖掘到数据波动的原因。

一般分析的维度是“指标的构成元素属性”。比如“收入”这个指标,其下钻维度可以是“付费渠道”、“付费用户性别”、“付费用户地区”,从而对收入进行补充说明。当“收入”上涨或者下降时,我们可以通过下钻维度进行了解,看看到底是哪个性别/地区/渠道的收入下降了,从而定位出问题的所在。

因此,我们要结合业务上的复盘经验,从“指标的构成元素属性”拆解出业务常用的下钻维度,以用于看板的设计,让用户更容易一下子发现业务的问题。

三、MVP验证:方案与用户的磨合

通过前面的“用户调研”和“业务调研”,我们能很快得出我们高层决策者数据看板的“核心指标”。但是这时我们可以先不急着进行后续步骤的推进,因为后续步骤中的原型设计、数据加工处理、UI设计、前端开发、QA测试等环节是一个周期很长、成本很大的过程。

对于这些高成本的内容,我们可以先进行MVP验证。所谓的MVP验证,其实就是我们可以尝试基于我们拆解出来的看板内容,填充进业务上的真实数据,并对高层决策者进行一次汇报。

因为我所理解的数据看板,本质上就是一个可交互的PPT。所以我们可以在PPT上基于已经拆解出来的“北极星指标”、“北极星辅助指标”,填充进真实的数据,并补充上“对比、“下钻维度”的数据。这时,这份PPT已经构成了数据看板的“最小可行性版本。只不过这个MVP版本的交互没那么好,用户看起来可能有点费劲。我们可以尝试以原型的形式进行数据呈现,更真实地模拟功能的上线状态。

在这个汇报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我们最终提炼的出来的“看板内容”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并且收集到用户的反馈和修改意见,从而辅助我们打磨我们的方案。

不过这个MVP验证方式存在弊端,因为高层管理者不好约,他们可能不会配合我们进行MVP验证,他们可能会说“先做出来看看啊~”。这时候我们也可以退而求其次,用以下方法:

1.让技术做一个简化版本的功能。不过这个方法可能会被怼,因为他们会以为这是成品,从而觉得我们能力不行。

2.改成模拟向业务一线管理者报告,从而让其尝试进行报告,然后收集汇报反馈。这个方案缺陷在于“信息经过了多层中间商”,可能存在信息失真的风险。

这些次要方案效果都不会很好,所以我们看板能否做得比较好,也有一部分运气的成分。

四、方案执行:把功能做出来

基于前面的步骤,我们就可以推动数据看板系统的建设了,这里步骤主要分为以下几步。

1. 原型方案设计

在指标提炼环节,基于梳理的“北极星指标”、“北极星辅助指标”、“对比、“下钻维度”,我们就能够在脑海中有一个大概的原型了。在通过了MVP验证之后,我们就可以出具具体的原型方案了。

原型方案的设计需要能满足辅助“高层决策者快速感知、决策、行动”的需求。所以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围绕炼指标设计原型:这一点不赘述,因为前面的流失中我们找到了能够辅助用户决策的关键指标。

2)先总体后细节:因为整体数据看板承载的数据量是非常大的,为了避免给用户过多无效信息,我们需要分清主次,优先展示重点指标,其次才是各指标的对比数据、维度数据,最后是数据的详细明细显示。优先展示整体数据,有助于帮助用户先了解事情的全貌,带着这个认知去看下钻的数据分析,这样他们才能从“一堆数据”中感知到有效信息,然后进行决策、行动。

3)数据需要能传达有效信息:如果用户无法从数据中获取到“有效信息”,那么看了数据看板等于没看。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对核心指标的“对比”或“下钻维度”中提炼出“当前业务的问题”。比如,我们可以给一些指标设置目标值,在业务不满足业务目标的时候,对用户标红警告出来。当用户看到这个警告的时候,就会得出“XXX做得不好”的决策,并推动“需要让业务整改”的行动。

2. 数据加工处理

这一步需要交由技术进行处理,产品需要提供每个指标和看板所引用数据的计算公式,并确认好数据源。如果数据来自于上游/下游系统,则需要提前与相关的部门进行沟通,提前规划好数据的获取形式,并安排相关的排期,以保证业务的顺利推进和上线。

3. UI与图表可视化设计

很大程度上,B端系统好看 等于 好用。因为好看的系统能遮盖一定的使用上的不良体验,而且能够更好地传达数据信息,辅助用户感知、决策、行动。

关于UI设计和图表可视化的原则,此处就不展开了。UI设计相关的要点有“布局分布”、“区域分配”、“用色技巧”、“图标应用”等。而图表的使用,则需要根据数据“对比、“下钻维度”的需要,采用以下的图表之一。

1)随时间变化的图形:折线图、柱状图、堆积柱状图、面积图、蜡烛图(K线图)、瀑布图;

2)类别对比图形:柱状图、分组柱状、气泡图、平行坐标图、多条折现图、子弹图;

3)排名图形:有序条形图、有序柱状图、平行坐标图;

4)占比图形:饼图、环形图、堆积面积图、矩形树图、旭日图、

5)关联图形:散点图、气泡图、柱状图+折线图、热力图;

6)分布图形:直方图(一般表示数据的频次和分布情况)、箱形图、小提琴图;

7)关系图形:桑基图、和弦图、韦恩图;

4. 开发验收上线

原型和UI确定后,就可以推动开发了。这个过程重要的是做好排期管理,因为我们的用户是能一定程度决定我们职场生死的高层。所以我们一方面我们要紧跟项目开发进度,另一方面要做好用户的预期管理,要周知好开发的周期和节点,酌情申请额外的开发资源。

当系统提测后,我们要和业务方一块进行数据准确性的验证,避免呈报错误的数据,否则,数据错误导致的决策错误时,我们可是会背P0级别的黑锅。小结

以上便是我最近关于高层决策者看板的一些思考与总结了,欢迎各位大佬指点~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柠檬饼干净又卫生】,微信公众号:【柠檬饼干净又卫生】,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这个「标题」基本上都是伪需求,高层的核心需求并不在这里。

    来自浙江 回复
  2. 牛比!!!关注了

    来自上海 回复
  3. 干货满满!

    来自浙江 回复
  4. 学习了 讲的非常的细 实际工作中确实如此 关注了

    来自四川 回复
专题
15639人已学习13篇文章
本文作者总结了那些踩过的坑,为大家详细的罗列出了规范的产品管理流程及规范。
专题
17291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每年一到年底,各家APP平台就会陆续推出年度报告。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年度报告的设计思路。
专题
13851人已学习11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以To G领域为例,从产品经理的角度,分享TO G产品设计指南。
专题
11670人已学习12篇文章
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过渡,其交互范式也会随之从2D GUI时代转换到3D UI时代。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XR空间交互指南。
专题
12006人已学习12篇文章
金融产品的流程与常见策略规则类型是从事相关行业人员需要了解的重要内容。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消费金融APP流程详解。
专题
63446人已学习14篇文章
你说你会写产品需求文档,我信!但是肯定写的不好,不服看看别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