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以“慢”打快

克劳锐
0 评论 1464 浏览 3 收藏 11 分钟
🔗 B端产品经理要负责对竞品进行分析和评估,了解竞品的走向、功能、卖点、优劣势等,制定产品的策略和方向

小红书在快节奏的互联网中另辟蹊径,以“慢”内容吸引用户。其“慢”策略体现在推送模式、直播带货和活动举办上,如董洁、张瑶的慢直播带货,以及“慢人节”等活动,旨在契合年轻人对慢生活的向往。这种策略满足了用户对深度体验和情感共鸣的需求,成为新的增长密码。

短视频要3秒抓人,直播带货要营造“3、2、1上链接”的快节奏,阅读越来越碎片化……

在互联网世界,“快”曾经是唯一的生存法则。可有趣的是,就在所有平台都加速狂奔时,小红书却走出了一条“慢”的蹊径。

从董洁、张瑶直播间里不紧不慢的服装讲解,到#citywalk、#公园20分钟效应 的热门话题,再到举办“慢人节”等活动——这些看似“反互联网规律”的内容,却一次次破圈刷屏。

以“慢”打快为何能频出圈?快节奏的时代,年轻人为什么愿意为“慢内容”买单?跟随「克劳锐」的视角,一起来看看吧!

01 以“慢”打快,慢内容频为何频出圈?

可以发现,小红书的基因里就刻着“慢”的密码。

在推送模式上,它把图文推荐作为核心,把选择权尽可能的更多交还给用户,这种浏览方式,一定程度上让用户的节奏减慢,也意外地成为了它的护城河。

在内容上,近几年小红书上也出现了不少的“慢内容”。

以董洁、张瑶等慢节奏带货为例,她们不喊麦、不倒数,就安静地讲解一件针织衫的工艺和品牌故事,或是一套养生工具的设计理念。

她们这种不疾不徐的直播节奏,更像是透过镜头与大家闲聊、分享,就像网友分享中所说:“在董洁直播间有种花钱得到尊重的感觉”,慢直播提供了与用户建立更深联结的另一种方式,在慢和静中让大家的信任度与回头率更高。

图片源自小红书

进入直播间的观众没有再不买要亏了的紧迫感,看似“低效”的直播,反而在慢却深的交流中抓住了有价值的用户。

同样出圈的慢节奏带货还有李诞的直播间,躺在床上聊天、讲投稿故事的他,在为观众提供松弛、解压的情绪价值的同时,还增加观众停留在直播间的时长,提高观众的互动率,也促成了观众的下单。

图片源自小红书

此外,细数近年来许多年轻人慢生活的内容趋势、热门词条,比如#citywalk 、#公园20分钟效应 等等,孕育它们爆火的温床都是小红书。

前段时间,小红书举办的慢人节中,慢慢小剧场、慢人不赶集、慢人心灵工坊等多个主题点位的设置,则进一步捕捉到了快节奏生活下的用户趋势,实现以慢打快,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慢内容”正在成为新的增长密码。

02 全平台“降速”,慢内容成新战场?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慢动作”的内容趋势并不局限于小红书。

克劳锐《2025五大平台KOL粉丝分析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各平台KOL的创作趋势都在逐渐向生活化、高质量、具有独特性演化。

图片源自克劳锐《2025五大平台KOL粉丝分析研究报告》

除了部分B站UP主通过记录日常生活的长Vlog,收获众多粉丝,抖音精选对中长视频以及高质的 “慢内容” 的支持,也表明平台意识到了慢生活内容的潜力。

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尝试制作沉浸式、慢节奏的视频,比如@李子柒 等非遗创作者记录手工制作过程、@米三汉 花450分钟深度解析《红楼梦》等等。

据「克劳锐」观察,用户对点赞互动的要求在逐渐拉高,贴合用户关注趋势的高质量内容才能吸引用户的互动,虽然这些视频时长较长,却因为内容优质、富有深度,反而更能获得用户的肯定和支持。

此外,#公园20分钟效应、#citywalk、#年轻人的广场舞 等追求生活化、慢节奏的话题,也成为2024年五大平台典型话题,引发大量讨论。

图片源自克劳锐《2025五大平台KOL粉丝分析研究报告》

当年轻人倡导暂时放下手机,通过公园20分钟效应,回归生活与自然、感受自己;当“躺平式度假”替代“特种兵旅游”成为年轻人放慢脚步,享受悠闲的方式。这些话题的火爆,正是年轻人对慢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交新方式的探索。

这种全民对慢生活内容的喜爱,或许预示着“慢生活、击中年轻人生活情绪”的内容,正成为创作者和平台的新选择。

03 谁在为“慢”买单?

内容市场的风向转变从来都不是偶然,背后体现的是用户的需求变化。

有趣的是,慢内容的主力消费群体,往往却是那些在现实中最“快”的年轻人。“慢内容” 的持续出圈,实则是社会情绪的精准显影——那些被996裹挟的年轻人,正用自己的一次次停留,投票选出他们渴望的生活样本。

他们在追求慢内容的过程中,试图短暂逃离马不停蹄的现实生活,获得情绪的解压与治愈。而出圈的“慢内容”能打动这些年轻人的心,正是触发到了他们深层次的情感需求:

1.“替代性治愈”,缓解焦虑情绪

首先,“慢内容”可以充当一种“焦虑对冲工具”。近几年出圈的综艺节目《种地吧》,其成功密码正在于此。

节目刻意淡化了综艺常见的戏剧冲突,转而用纪录片、长镜头等方式,记录十位年轻人种地的真实过程。当被KPI追赶的职场人,在下班后看着他们因为成功与天抢时间、收获自己的成果而欢呼时,激活的不仅是观看快感,更是一种“替代性治愈”。

正如观众所说:“看着他们种地,有种莫名的解压和平静感”“羡慕这种生活”。这种奇妙的心理代偿,正是慢内容最核心的情绪价值。

2.提供深度体验,激发情感共鸣

其次,慢内容也更能激发情感共鸣。以近期抖音创作者@一口一个团 为例,他的沉浸式下班生活视频备受欢迎。

可以发现,@一口一个团 他的视频没有复杂的剧情和特效,也没有口播与快速的切换镜头,只是沉浸式地真实记录自己下班后与一只猫一只狗的生活日常,却仍然有许多网友愿意为其停留。

图片源自抖音

正是这种真实、平淡的生活,让无数在城市中奔波的年轻人找到了情感共鸣。每期视频都可以看到不少观众在评论区留言表示:“我梦寐以求的生活。”用户们在视频中看到了自己理想中的生活状态,内心的情感共鸣也不自觉的激发了出来。

3.创造慢生活场景,契合社交需求

最后,线下的慢内容,正成为都市人疗愈心灵、重建社交的“乌托邦”。

例如,小红书“慢人节”抓住了用户关于“疗愈”“自洽”“回归附近”的精神渴求,线下艺术展、美食品尝、音乐节等活动,构建了一系列慢生活体验,为年轻人的高压生活按下暂停键。

原本在快节奏生活里擦肩而过的人们,也因一场“慢活动”产生交集,一起做手工、听音乐、社交,甚至线下发展成朋友,既治愈了疲惫的身心,也重新搭建起人与人之间温暖而真实的连接。

04 写在最后

总的来说,所谓“慢”,本质上是对“真实”的回归。当互联网内容越来越像精神快餐,那些敢于慢下来的平台与创作者,反而用最原始的生活本真击中了用户。

小红书等这些成功“以慢打快”的成功案例,也告诉我们,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最珍贵的不是抢夺用户的时间,而是帮他们找回时间的质感。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克劳锐】,微信公众号:【TopKlout克劳锐】,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
专题
12464人已学习12篇文章
在商战中,运营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运营设计的那些思路和技巧。
专题
35834人已学习18篇文章
借用别人家的经典案例,来扒一扒社交电商。
专题
88113人已学习18篇文章
沉住气,学做事,更要学会做人。
专题
16994人已学习12篇文章
供应链管理系统是最早期面向企业的软件解决方案之一,供应商管理又是供应链链条中的上游部分。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供应商管理设计指南以及供应链的基础知识。
专题
16102人已学习12篇文章
用户增长是一个复杂体系,涉及产品、运营、市场、技术等多个环节的相互配合,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用户增长方法论。
专题
12815人已学习15篇文章
互联网医疗是医疗行业与互联网的综合应用,其以互联网及相关技术为载体和支撑,开展线下传统或线上衍生的医疗健康服务。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对互联网医疗的分析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