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AI必看:NLP技术结合AI推动教育创新

1 评论 1070 浏览 16 收藏 42 分钟

上一篇文章, 我们介绍了NLP的定义和基础认知。这篇文章,作者介绍了NLP的核心技术,通过技术讲解和案例,帮助大家达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效果。

当在探索如何让计算机理解人类的语言意图的过程中,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非常重要,它是人和机器之间可以丝滑对话的“关键纽带”。

通过拆解和分析人类的文本和语音数据,NLP技术构建了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计算机不仅能够“听见”我们的声音,更能“理解”我们的意图和情感。

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的核心技术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分词技术】,它将连续的文本分解成有意义的单词或短语,为后续的处理打下基础。紧随其后的是【词性标注和句法分析】,通过识别每个词的词性和句子的结构,帮助机器理解语法规则和句子成分。

【语义分析】则进一步挖掘句子的含义,理解不同词汇和句子结构所表达的意图。【实体识别和关系抽取技术】可从文本中识别出具体的实体(如人名、地点、组织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情感分析技术】则能够评估语句中蕴含的情感倾向,是正面还是负面。最后,【核心ference(指代消解)技术】让机器能够理解诸如“他”、“她”、“这”等代词所指代的具体内容。

以情感分析为例,NLP技术通过评估文本中的词汇选择、语法结构和上下文信息来判断语句的情绪色彩。例如,当用户输入“我今天心情特别好”时,情感分析技术能够识别出这属于积极的情绪。

另一方面,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联合运作,能够让机器深入理解复杂的句子结构和隐含的语义信息,从而更准确地捕捉人类的语言意图。

不要小看NLP技术。它不仅仅是让计算机能够处理和分析文本和语音数据,更重要的是,它让机器能够“理解”和“感知”人类的语言意图和情绪。正是这种深层次的理解,开启了人机交互的新篇章,如果机器可以“懂人类”,那我们与机器之间的沟通会变得更加自然和流畅。

本篇就和大家拆解一下NLP中的那些核心技术,也会附上一个教育领域NLP+AI的智能作业批改案例,方便大家更好地理解NLP技术的价值和应用,读完之后对NLP技术更有真实感。

如果你还不了解什么是NLP,可以先看我上一篇写的AI小白也能读懂NLP是啥?(附AI使用示例)》,先建立对NLP的基础认知,再看这篇NLP的技术讲解和案例,将会更有助于你打下更扎实的理论基础,达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效果。

全文10000字左右,预计阅读时间20分钟,若是碎片时间不够,建议先收藏后看,便于找回。

照例,开篇提供本篇文章的目录大纲,方便大家在阅读前总揽全局,对内容框架有预先了解。

一、NLP的三大核心技术

我们顺着开篇提及的内容继续说下去,NLP的核心技术主要包含:分词技术,词性标注和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实体识别和关系抽取技术,情感分析技术,核心ference(指代消解)技术等,下面我将选取其中3个关键技术展开介绍。

1. NLP分词技术

分词是NLP领域既基础又关键的任务,通过该技术,机器能够理解和处理语言的第一步——将文本切分成可理解的单元。不同语言的分词技术有着不同的挑战和应用,但它们的共同目的是为更高级的NLP任务奠定基础,如语义理解和信息抽取。

以中文和英文分词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分词技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中文分词中,由于语言本身没有明显的单词边界,分词尤为关键。例如,句子“今天天气晴朗”中,正确的分词应该是“今天/天气/晴朗”,每个斜杠代表一个分词边界。中文分词的挑战在于识别词与词之间的边界。

对比之下,英文分词则相对直观,因为英文单词之间通常由空格分隔。然而,英文分词也需要处理诸如连字符词汇(如“well-being”)、专有名词(如“New York”)以及词性变化等复杂情况。例如,句子“New York’s best restaurants”中的分词应该是“New/York’s/best/restaurants”,其中“York’s”表示所有格形式。

分词技术的核心原理可归纳为两大类别:规则基础的分词和统计基础的分词。

1.1. 规则基础的分词

规则基础的分词方法依赖于预先设定的词典及语言学规则来界定词汇边界,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那些词汇构成较为规范和稳定的语言环境。

简单来说,在处理一个语言的文本时,我们需要先确定每个词在句子中的起止位置,这个过程叫做分词。如果我们把语言想象成一串串的珠子,那么分词就是确定哪些珠子应该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意义的词。

规则基础的分词就像是用一本词典和一套拼珠子的规则。比如,如果我们在词典里查到“苹果公司”,就知道这几个字应该是连在一起的,形成一个词。这种方法很适合那些词汇结构比较固定不变的语言。

1.2.统计基础的分词

相反,统计基础的分词则通过分析大规模语料库中的统计模式来推断词汇边界,常采纳如隐马尔可夫模型(HMM)、条件随机场(CRF)等机器学习算法来实施文本的自动切分过程,从而适应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换句话说,统计基础的分词不依赖固定的规则,而是通过观察大量的文本,学习哪些字经常在一起出现。就好比通过观察很多人是怎么拼珠子的,然后模仿他们的方式去拼。也正因为它是根据实际使用中的统计数据来学习的,所以它能更好地适应语言的变化和多样性。

随着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发展,尤其是基于神经网络的模型如BiLSTM、Transformer等,NLP技术+算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分词,它们通过学习语料库中复杂的语言模式,能够更准确地识别词汇边界,尤其在处理歧义和语境变化时表现更佳。

要是打个比方来区分两者,规则基础的分词就像是一本老旧词典,根据词典规则干活,而统计基础的分词则是像个学习机器,不断从大量文本中学习,再输出结果。

1.3.小结

我们来复习一下。NLP分词技术分为规则基础的分词和统计基础的分词。无论是哪一类,都是为了识别和理解文本中的信息,将复杂的语言切分成可以处理的单元。

两者都有其优缺点,结合使用可以充分利用各自优势,为深入的语言理解和信息抽取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伴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运用AI神经网络模型,这些模型不仅能够捕捉到语言更深层次的规律,而且在处理复杂的语境和歧义问题时更为高效。

到最后,规则与统计相结合的NLP分词技术结合AI深度学习方法,可以实现更加准确、高效。甚至达到更贴近人类语言直觉的处理效果。

现今NLP分词技术的研发和优化仍然是NLP领域内活跃的研究方向,它们的进步将直接影响到语音识别、机器翻译、情感分析等多个NLP应用的性能和可靠性。还致力于在AI领域有所作为的朋友们,咱们未来可期。

2. NLP词性标注和句法分析

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中,词性标注赋予每个词以明确的语法功能,而句法分析则揭示词语间复杂的结构关系。从简单的文本处理到复杂的语言理解任务,这两项技术都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

词性标注与句法分析的原理本质上是利用机器学习模型来识别和理解文本。你看,和AI一结合,能力就发挥出来了。

2.1.词性标注

词性标注的目的是将词汇按其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分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这一过程通常依赖于统计方法或深度学习技术,如条件随机场(CRF)或循环神经网络(RNN)。

词性标注就像给单词穿衣服。我们假设每个单词都有不同的“职业”(即词性),比如“苹果”可以是名词,指的是我们吃的水果,而“跑”可能是动词,表示运动的动作。

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假设我们有一句话:“苹果落在地上。” 在这个句子中,每个词都有不同的词性:

  • “苹果” 是名词,因为它是一个物体。
  • “落” 是动词,因为它描述了一个动作或状态。
  • “在” 是介词,因为它表示位置。
  • “地上” 是名词短语,因为它表示一个地点。

在词性标注中,我们的目的就是要确定每个单词在句子中的“职业”或者说角色。现在的电脑很聪明,它们可以通过看很多很多句子,记住哪些单词通常是什么职业。当它再次看到这些单词时,就能猜出这个单词大概是什么职业了。

2.2.句法分析

而句法分析的目的在揭示句子的结构,包括词语如何组合成短语,短语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等。这一过程可以通过依存句法分析成分句法分析来实现,前者关注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后者则分析更高层次的短语结构。

我们用一句话来举例说明,“猫追捕小鸟并躲进了灌木丛。”

【依存句法分析】

在依存句法分析中,我们关注的是每个词(节点)如何直接依赖于另一个词(它的中心词或支配词),形成了一个词汇间的直接关系网络。例如:

  • —猫(主语)
  • —追捕(谓语,依赖于“猫”)
  • —小鸟(宾语,依赖于“追捕”)
  • —并(并列连词,连接两个谓语结构)
  • —躲进(第二个谓语,与“追捕”并列,依赖于隐含的“猫”)
  • —了(助动词,依赖于“躲进”,表示动作完成)
  • —灌木丛(宾语,依赖于“躲进”)

通过依存关系的构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猫”执行了两个动作“追捕”和“躲进”,以及这些动作各自的对象和伴随情况。

【成分句法分析】

成分句法分析,则侧重于识别并构建句子中的短语结构,如名词短语(NP)、动词短语(VP)等,并描绘这些短语之间的层次和从属关系。以同样的句子为例:

(S (NP 猫) (VP 追捕 (NP 小鸟)) (CC 并) (VP 躲进 (了) (NP 灌木丛))))

在此分析中:

  • —“猫”构成一个名词短语(NP)。
  • —“追捕小鸟”是一个动词短语(VP),其中“追捕”是核心动词,“小鸟”是其直接宾语,共同构成一个完整动作。
  • —“并”作为并列连词,连接两个并列的VP结构。
  • —“躲进了灌木丛”是第二个动词短语,同样包含了完成时态助动词“了”和宾语“灌木丛”。

通过成分句法树,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句子是如何由不同层次的短语构成,以及这些短语之间的嵌套和并列关系。

2.3.小结

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更是思想本身的一部分。通过词性标注,每个单词被赋予了明确的语法功能,而句法分析,可以揭示单词间的复杂结构关系。在自然语言处理的进步中,我们不断提高AI工具理解和生成语言的能力,同时也在不断提高我们自身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

3. NLP情感分析技术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从海量的文本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变得尤为重要。自然语言处理(NLP)中的情感分析技术,就是一种能够识别并提取文本数据中情感倾向的技术。

简而言之,情感分析技术能让机器理解文本中所表达的情感是积极的、消极的还是中性的,为理解人类的意图和情绪提供了一种智能方法。

它通过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算法,确定文本的情感极性(正向、负向或中性)、强度(强烈或弱)以及主题(关于什么)。这项技术在许多领域都有重大价值,如市场研究、公关管理、产品反馈等。

情感分析的核心在于理解和分析文本中的主观信息。在NLP技术中,主要涉及到对文本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和情感分类等步骤。

预处理包括去除停用词、标点符号和进行词形还原;特征提取则是从文本中提取出有助于情感分析的关键信息,如词频、词序和语义模式;情感分类最终将文本划分为积极、消极或中立等类别。

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基于规则的技术实现,也可以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两者在处理情感分析时的方法和效果存在着显著差异。

3.1.基于规则的技术实现

基于规则的技术通常依赖于一组预先定义的规则和情感指向的词典,如情感词典、否定词处理、强化词识别等。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其透明度高,易于理解和实现,但其缺点也同样明显,即不够灵活,难以适应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在处理讽刺、双关语或特定领域的文本时可能会出现误判。

这是为什么呢?带着问题我们接着往下看。

先直接说答案,基于规则的技术在处理情感分析时,需要依赖于精心设计的规则集。知道了答案后,我们再来揭秘为什么。

构建规则集是为了通过预定义的规则来识别和量化文本中的情感倾向,通常包括情感词典,其中有大量的正面或负面情感色彩的词汇,还有用于处理否定、程度副词等可能改变情感倾向的语言结构。

比如,“这部新上映的电影并不令人感到非常兴奋。”这句话,如果要基于规则来实现的话。

首先,情感词典中应该包含如下条目:

  • —正面情感词:“兴奋”
  • —负面情感词:无直接出现在此例句中,但“不令人感到”构造了一个隐含的负面评价。
  • —否定词:“不”
  • —程度副词:“非常”

然后,按步骤进行分析:

  • 【基本情感识别】:初步识别出“兴奋”是一个正面情感词。若无其他修饰,这句话可能会被判断为正面情感。
  • 【否定处理】:“不”字直接否定了紧跟其后的形容词“令人感到兴奋”的情感倾向,因此“兴奋”虽然本质上是正面情感,但在“不令人感到”结构下,整个评价转变为负面。
  • 【程度副词的影响】:“非常”在这里修饰“兴奋”,按常理它会增强“兴奋”这一情感的程度。然而,由于“不”字的否定作用,实际上“非常”增强了“不兴奋”这一负面情感的强度。换言之,“非常”在此情境下反转其常规的正面加强效果,转而强调了对正面情感的缺失。

最后,给出分析结果:

综合上述分析,该句子表达了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不仅因为“兴奋”这一正面情感被“不”字否定,还因为“非常”加剧了这种否定的情感色彩,使得整体评价比简单否定更加负面——即对电影的兴奋感受远低于期望,甚至可能是失望。

这样的分析过程是不是很有意思,看起来也很智能哈,大部分情况下能读懂人的情绪了。然而,当文本中出现比较微妙和复杂的语言现象时,如讽刺和双关,基于规则的方法就可能遇到难题。

文本中的讽刺可能通过表面上的积极词汇传达消极情感,双关语则可能含有多层次的意义。在特定领域中,专业术语可能与通常的语言使用模式不符,这些都是基于规则方法难以应对的。

为了更好地处理这些挑战,一种方法是不断扩充和优化规则库,使其能够覆盖更多的情况和语境,但这通常需要大量的人工劳动和专业知识。

另一种方法是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利用大数据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使系统能够学习和识别更加复杂的语言模式和情感表达,从而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适应性。

所以,我们再一起来看看机器学习算法是怎么玩的。

3.2.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实现

相比之下,基于机器学习的算法通过训练大量的标注数据来识别文本中的情感倾向。这种方法可以采用不同类型的机器学习模型,如决策树、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SVM)和最近颇受欢迎的深度学习模型等。

机器学习方法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能够从复杂的、高维的、非结构化的文本数据中学习到深层的语言特征和模式,因此在面对含义模糊和上下文依赖的文本时,往往能够展现出更高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也就是说,机器学习算法能够自动学习和适应人类语言的多变性和复杂性,甚至能够领悟人类表达中那些细微而隐晦的情感细节,是不是感觉可以把情绪价值拉满了?哈哈。

如果你想再深入了解AI算法的话,可以补充看《8000字详解“降维算法”,从理论实现到案例说明8000字详解“聚类算法”,从理论实现到案例说明这两篇文章,重点说了两大主流算法,从概念理论到实际案例,一次性给你说明白。

NLP基于机器学习的情感分析技术,核心在于使用大量的数据来训练模型。在训练过程中,算法会从标注数据中学习词汇、短语、甚至整个句子的情感色彩,以及它们在不同上下文中的变化。训练的同时,模型还需要根据标注数据调整参数,以最小化预测错误。

通过以上方式,模型不仅能够学习到单个词汇的情感倾向,还能够理解词组甚至整个句子的情感色彩。这样一来,即使面对新的、未在训练数据中出现过的文本,模型也能做出合理的情感预测。

单说理论也许太晦涩了,我们拿一个例子来辅助说明一下。假设我们要开发一个情感分析系统,专门针对电影评论的情感倾向进行预测。我们的目标是让模型能够区分用户评论是积极的、消极的还是中立的,尤其是在评论中存在比喻、讽刺等语言复杂性的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做呢?

第一步: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 【收集数据】:从电影评论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收集大量电影评论数据。确保数据覆盖广泛,包含各种情感倾向(积极、消极、中立),并特别注重收集含有比喻、讽刺等复杂语言结构的评论。
  • 【数据预处理】:清洗数据,包括去除无关符号、链接、数字等;进行分词;转换为统一大小写;去除停用词;可能的话,进行词干提取或词形还原,以减少词汇形态的变体。

第二步:特征工程

  • 【文本表示】:使用词袋模型(BoW)、TF-IDF或更先进的词嵌入技术(如Word2Vec, GloVe)将文本转换为数值向量。对于更复杂的上下文理解,可以考虑使用预训练的上下文敏感模型如BERT、RoBERTa等。
  • 【特征构造】:针对比喻和讽刺等复杂表达,可以设计特定的特征,比如基于词汇列表(如常见的比喻词汇库)、句法结构特征(如比较结构、否定句式)等。

第三步:选择模型

  • 【机器学习模型】:可以选择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梯度提升树(GBT)等经典模型。
  • 【深度学习模型】:鉴于深度学习在处理复杂语言结构方面的强大能力,可以考虑使用循环神经网络(RNN)、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门控循环单元(GRU)或Transformer架构的模型,如BERT及其变体进行微调。

第四步:训练与优化

  • 【模型训练】:使用标记好的数据集对选定的模型进行训练。确保数据集平衡,避免过拟合,可采用交叉验证来评估模型性能。
  • 【正则化与调优】:通过调整超参数(如学习率、隐藏层大小、dropout比率等)来优化模型性能。
  • 【处理复杂性】:对于比喻和讽刺,可以设计特定的训练策略,如引入更多此类样本,或利用额外的注释数据增强模型对这些语言现象的理解。

如果你对AI的模型训练部分不了解,可以先看一篇入门级文章,比如《(万字干货)如何训练优化“AI神经网络”模型?》,帮助你快速了解AI是如何通过一步步的训练,达到“聪明”的效果。

第五步:解释与后处理

  • 【模型解释性】:考虑到情感分析结果的可解释性需求,可以使用LIME、SHAP等工具来解释模型决策过程,帮助理解模型如何识别比喻和讽刺。
  • 【结果后处理】:对于模型预测结果,可以设置阈值来决定情感倾向,或使用多数投票策略整合多个模型的预测结果以提高准确性。

第六步:评估与迭代

  • 【性能评估】:使用准确率、召回率、F1分数以及混淆矩阵等指标评估模型在验证集和测试集上的表现。
  • 【持续迭代】:根据评估结果不断调整模型参数、特征选择或模型结构,直至达到满意的性能。

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关于AI性能的数据指标,比如准确率、召回率、F1分数的指标公式和评估办法是什么?可以补充阅读这篇产品经理的独门技能—AI监督学习(6000字干货),里面有更详细的解释。

通过以上六个步骤,我们可以构建一个能有效识别电影评论情感倾向,尤其擅长处理比喻、讽刺等复杂语言结构的情感分析系统。

然而,机器学习的方法也并非万能的。训练一个高效的模型需要大量的标注数据,而这些数据的获取和标注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工劳动。而且,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结果往往缺乏可解释性,像个黑盒,这在某些对准确性要求较高的场合(如法律、医疗等)可能成为一个问题。特别是在“无监督学习”部分,甚至于都无法找到非常合适的指标对AI进行评估和调整。

为什么在人工智能的技术实现领域,会有这种“黑盒”现象呢?如果你好奇这部分的内容,可以补充阅读现在入门“AI无监督学习”还来得及(9000字干货),会有更详细的介绍。

3.3.小结

凡事都可两面看,在NLP情感分析技术中,基于规则的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各有优缺点。基于规则的方法更适合规模较小、语料库明确的情感分析任务,而机器学习方法则更适用于需要处理复杂文本和大规模数据的情况。

NLP情感分析技术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语言的情感层面,更是一种洞察人类情绪、引导商业决策、维护社会安全的强大工具。

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在数字时代,情感分析技术就像是一面镜子,帮助我们审视和理解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世界。借助NLP技术,我们都可以构建一个“外脑智囊”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二、案例:NLP+AI实现智能作业批改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说过:“我们不能用创造问题时相同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我们在面对挑战时需要采取新的视角和创造性的方法。

在传统教育的模式中,作业批改一直是一个耗时且劳力密集的问题。而NLP技术的升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案:利用科技的力量,理解和处理语言,来有效提高作业批改的效率和质量。

北京有一家科技有限公司聚焦“作业”这一重要教学场景,实现了作业全流程的数字化智能化。“从前老师要判1小时的作业量,AI作业批改只需1分钟。”

1. 为什么NLP+AI可以实现智能作业批改?

NLP技术之所以能够助力AI实现作业批改,关键在于它如何理解和处理自然语言。

从上一段NLP的技术讲解中我们可知,NLP技术能够让计算机理解学生作业中的文字,不仅包括单词的字面意义,还包括语法结构、上下文含义等复杂的语言特征。

同时,通过深度学习等AI算法,NLP技术能够分析学生的回答是否准确、逻辑是否合理,甚至评估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表现。

因此,NLP技术结合AI应用,不仅可以提高作业批改的效率,还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给出个性化的反馈,从而更好地辅助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与学习。

提炼一下,NLP+AI实现智能作业批改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文本解析和内容理解:NLP技术能帮助AI完成对学生作业的文本解析,包括词汇解析、语法解析以及句子结构的解析等。通过对文本的解析和理解,AI能够判断作业内容的正确性以及语言的准确性。
  • 教学反馈和学生评估:AI通过NLP技术,可以分析学生的答案是否准确,逻辑是否清晰,是否符合题目要求,进而给出反馈。这些反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可以提供教师优化教学方案。
  • 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都不同。通过NLP技术,AI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作业表现,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 提高批改效率:使用AI进行作业批改,可以大大提高批改效率,降低教师的手动批改时间,把教师从繁重的批改压力中释放出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研究,也把更多关注放在对学生的指导上。

若想扬帆起航,需借风力,教育的革新亦需借助技术的力量。NLP技术在AI作业批改领域的应用,可以实现让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也能开启一条个性化教学从理想走进现实的路径。我们有理由相信,AI+教育,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学习和成长。

2. NLP+AI如何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

如何提高写作能力?这是老师、家长和学生都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如果NLP技术+AI无法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那产品本身的用户价值就立不住了。

NLP技术在提高学生作文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核心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智能反馈机制,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和纠正自己的写作问题;二是通过模仿和学习优质文本,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智能反馈机制

智能反馈机制使学生能够在提交作文后立即获得关于语法、拼写、句式结构等方面的具体建议,这种即时的反馈极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2)模仿和学习优质文本

而通过分析和学习大量优秀文本中的语言表达方式,NLP技术能够引导学生掌握更丰富多彩的表达技巧,从而提升其语言表达的能力。

【应用:自动写作评估】

在帮助学生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应用案例中,一种常见的应用是自动写作评估系统。这些系统利用NLP技术自动评估学生的写作,让学生能够在提交作文后立即获得关于语法、拼写、句式结构等方面的具体建议。

这种即时的反馈极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节省教师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提供即时、具体的反馈,让学生能够立即看到自己的错误,并对其进行改正,从而加深了他们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

不仅在学术方面,市场上也开始逐渐出现一些科技产品,真正落地实现AI作业批改这一场景的需求。

【应用:创新写作】

另一种应用中,NLP技术被用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写作能力。最新的NLP技术可以分析和学习大量优秀文本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更丰富多彩的表达技巧。

例如,有些NLP工具可以生成创新的写作提示,帮助学生开启写作思路;有些工具可以提供实时的写作建议,帮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优化语言表达;还有些工具可以模仿特定的写作风格,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不同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从NLP+AI的应用落地上看,NLP技术已经成为塑造未来作家和学者的教育工具,而不仅仅是编程语言和算法的集合。

正如爱迪生曾经说过的:“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努力。”同样,通过NLP技术的辅助和学生自身的努力,让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可以诞生出很多具有高超写作思想和水平的大作家,收获更多的诺贝尔奖项,点亮全世界的智慧之路。

三、总结回顾

如果你能看到这里,说明你是AI的真爱粉,先给你比个赞。然后,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篇主要说了什么。

本篇主要介绍了NLP的核心技术,其核心在于其对语言的深度解析能力,它通过分词、词性标注、句法分析、情感分析等技术手段,将人类语言转化为机器可理解的结构化数据,进而实现精准的语言理解和智能响应。

分词技术将连续的文本分解为独立的词汇单元,这是NLP的第一步。通过规则基础或统计基础的方法,机器能够识别词汇边界,理解语言的基本构成。

词性标注进一步为每个词汇赋予语法角色,如名词、动词等,这为理解句子结构提供了关键线索。

句法分析则深入揭示了词汇间的依存关系,构建起句子的逻辑框架。

最后说的情感分析技术通过分析文本中的词汇选择、语法结构和上下文信息,评估语句的情绪色彩,从而让机器能够识别出积极、消极或中性的情感倾向,甚至还能识别出讽刺或双关的语言。

结合教育领域,我们找到了一个作业批改的细分场景。NLP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AI+NLP打造的系统能够理解学生的作文内容,提供即时的反馈和个性化的建议,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至今为止,NLP技术在个性化服务、情感洞察、智能决策等方面已经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随着AI的不断进步,AI结合NLP技术后,将在更多领域展现更大价值。

作者:果酿,公众号:果酿产品说

本文由 @果酿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和教育的结合讲的比较少,对NLP的介绍更多

    来自亚太地区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