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学AI的坑都在这里了

0 评论 1823 浏览 7 收藏 9 分钟

在AI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涌入AI学习的浪潮。然而,热潮之下也隐藏着诸多陷阱。本文深入剖析了普通人学习AI时常见的五大误区,包括盲目追求前沿技术、将AI视为替代工具、迷信模型能力、追求速成技巧以及将大模型输出视为知识权威等,供大家参考。

你刷过多少篇《AI取代人类》的爆款文章?囤过多少“三天精通大模型”的网课?在朋友圈晒过多少次和ChatGPT、DeepSeek的对话截图?

但现实是:90%的人学AI半年后,只会用ChatGPT写情书,用Stable Diffusion画低质插画,甚至现在还不知道DeepSeek和Manus有什么区别,一味的奔着热点走。

更残酷的是,当别人用AI降本增效时,你却还在为“为什么生成的代码跑不通”“为什么AI分析的财报全是废话”等等情况而抓狂。这不是因为你不够努力,而是从一开始,你就被技术狂欢、资本误导、黑心课程带偏了方向。别着急,我将一一为您避坑。

误区一:盲目追求“最前沿”,却忽视实际场景的适配性

这种最常见于技术极客。在Manus在2025年3月横空出世时,社交媒体瞬间沸腾,很多技术极客都在一个劲儿的鼓吹,有甚者为了赚钱,倒卖邀请码。

它被夸张描述为“新一代的通用AGI”,能独立完成PPT制作、视频剪辑甚至代码开发,仿佛一个全能的“数字员工”。然而,这种狂热背后隐藏着巨大的认知偏差。

许多用户将Manus视为“万能钥匙”,却忽略了其实际落地的限制。例如,Manus的演示案例多基于海外开放生态(如亚马逊API),而在国内“小院高墙”的互联网环境中,许多功能因缺乏API支持或数据壁垒而难以实现。

更有开发者指出,Manus本质上是一个“工程化产品”,其技术内核并不具备革命性突破,核心优势在于整合现有工具的能力(比如写邮件调用邮件API,写表格,调用表格API等)。

这意味着,若用户盲目追随“前沿技术”,却未考虑本地化适配,最终可能陷入“技术神话破灭”的窘境。

误区二:将AI视为“替代工具”,而非“协作伙伴”

许多人学习AI的目标是“让人工智能替自己工作”,这种心态在DeepSeek的普及中尤为明显。例如,家长用DeepSeek辅导作业,企业用其生成报告,甚至有人试图用AI完全替代体态调整专家。

然而,现实却频频打脸:

  • AI的“幻觉”与“偏科”:DeepSeek在处理Excel函数时曾因语法盲区给出错误公式,需人工反复纠偏;
  • – 人机协作的不可替代性:Manus虽能自动生成游戏代码,却在下载素材时因网盘限制“卡壳”,最终依赖人工调整;

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真相:AI的强项是执行标准化任务与提供参考答案,而非独立决策。

真正的效率革命来自“人机协同”——人类负责定义问题、校验结果,决策下一步的方向,AI负责规模化执行,提出建议和思路。

误区三:迷信“模型能力”,却忽视底层逻辑与数据质量

在技术社群中,关于DeepSeek与OpenAI的争论常聚焦于“模型性能”:谁的推理能力更强?谁的成本更低?然而,这种比较往往流于表面。

以DeepSeek为例,其成功不仅因模型架构先进,更得益于开源策略与数据生态。企业通过注入垂直领域数据(如教育题库、电商用户行为)进一步优化模型表现。

反观部分狂欢者,将大模型视为“神一样的能力”,只考虑用,用,用,我一定要抓住热点等等,而不理解地层和训练逻辑,也不关注数据质量,最终导致输出结果偏离实际需求。

更典型的案例是AI答疑笔“有道SpaceOne”。它之所以能超越通用模型,核心在于接入了教育场景的专属数据(如新课标题库、学生错题集),并结合硬件形态实现“学习专用模式”。

若脱离场景化数据的支撑,再强大的模型也仅是“空中楼阁”。

误区四:追求“速成技巧”,忽略思维模式的升级

社交媒体上充斥着“3天精通DeepSeek”“Manus十大神技”的教程,仿佛AI学习是一场“快餐式消费”。

然而,这种功利心态恰恰背离了AI的本质。以DeepSeek的“深度思考(R1)模式”为例,许多用户抱怨其响应速度慢,转而使用默认的V3基础模型,结果得到肤浅答案。

殊不知,R1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展示思维链——通过拆解问题、多路径推理,帮助用户理解复杂逻辑的构建过程。若仅追求“快速答案”,无异于买椟还珠。

真正的AI学习应聚焦于思维模式的迁移。例如,Manus的“任务回放”功能可暴露AI的决策过程,用户通过观察其如何拆解问题、调用工具,能反向提升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

这种“从结果到过程”的视角转变,才是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误区五:将大模型输出视为“知识权威”,缺乏交叉验证意识

在教育领域,许多学生将DeepSeek等模型的输出视为绝对真理,直接复制其生成的论文框架或解题步骤,却忽视了一个关键事实:大模型的回答本质上是概率预测,而非严谨的逻辑推导。

例如,某高校学生使用大模型撰写物理学论文时,模型竟虚构了不存在的实验数据和参考文献,导致论文被判定学术不端。更隐蔽的风险在于认知驯化——当用户长期依赖AI提供“标准答案”,其批判性思维和独立验证能力会逐渐退化。

正如望远镜扩展了人类的视野却替代不了双眼,大模型应是辅助工具而非认知主宰。

最后的话

技术的光环容易让人迷失,但真正的进步永远来自清醒的认知。

当99%的人仍在为“用AI生成PPT”而欢呼时,剩下的1%已开始追问:如何让AI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用技术重构行业逻辑?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正是这种“问题意识”,将决定谁能在AI浪潮中成为真正的“冲浪者”,而非“溺水者”。

希望带给你一些启发,加油!

作者:柳星聊产品,公众号:柳星聊产品

本文由 @柳星聊产品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