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有一个创业想法:第一步,停止YY,马上验证

6 评论 3513 浏览 9 收藏 13 分钟

编辑导读:很多人脑子里都会一闪而过一些有趣的念头,觉得把它商业化出来应该能赚大钱。但是很多时候,这个想法就只是想法,不会实践,然而创业不仅是需要好想法,更是需要勇于实践。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17年坚果Pro发布会上,老罗说过一句话:总感觉这回要成了,但又一想,这种感觉已经是第四次了。

在创投行业,随便跟哪位创始人聊起来,他们都会说出自己曾经的创业想法和项目,当时总觉得都能成,被这个念头搞得辗转反侧、焦头烂额,最后大多潦草收场。

如今,这个念头也降临到我头上。

事情是这样的,去年夏天,在公司附近一个饭馆吃饭,因为天气炎热,5分钟的路程几乎晒出工伤。进店后,桌上扫码点餐,漫长的10分钟等待,让心里也极度烦躁。

我就想怎么能减少这种等待和焦躁,于是灵机一动,用手机拍下桌上的下单二维码,然后跟老板说:以后我出发之前先在手机上扫码点单,备注会说明5分钟到,这个订单做好后不要上桌,等我来了再端过来。

老板一口答应:这个有意思,还从没见过这么点单的。

之后的两个月,只要来这家餐馆,我都会提前在手机上点单,然后再出发,到店就吃,吃完就走,非常节省时间。

这其实就是工作流程中的要素组合排序,在日本的流程管理法中很常见。我把整个流程梳理出来,看怎么能优化效率,将出发的几分钟和制作的几分钟合并,就能减少这个单元组的整体时间。

这事之后,我又生出一个念头:创新的本质就是降本、增效,这个方法既然能提高效率,那么能否商业化?当成一个点餐平台,让更多人使用?

我随后梳理了这个想法成立的基础:

对用户来说:

  • 白领日常吃饭有固定餐馆偏好,就周围500米那几家,而且对应餐馆也有常点的选项,就吃那几个,有操作基础;
  • 白领有节省时间的需求,吃完饭想遛遛食、打打游戏、回公司休息,多出来的几分钟、十几分钟干什么都行;
  • 相比外卖,现做堂食口感更好,且更健康,如能节省时间,会有一部分外卖用户转堂食;
  • 未来还可以设计订桌功能,出发之前就能知道哪家人满了,到了要等位;哪家还空着,点完就过去。避免到店后没座位,还得换一家的麻烦。

对商家来说:

  • 中午顾客到店时间集中,一群人进,坐下等餐,此刻后厨制作压力大、出餐慢,而前厅很多客人空占餐桌,并没在吃。如果其他人进来,一看座位满了,转头就走,流失了一部分顾客;
  • 中午营业的关键指标是翻台率,一桌提高5~10分钟,整体经营额能有很大提升;
  • 提前点餐,能把制作时间提前,最大化后厨在中午时间段的效能,产出更多,自然能满足更多顾客。

能节省用户时间,能提升商家的效率和营业额,有需求场景,就有商业化基础。

那我就要考虑这个平台怎么盈利、持续运营下去:

  • 大众点评、美团有团购和附近美食推荐,但它其实还是信息平台,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问题,做信息流的,所以只能收商家的信息推广费,比如广告位、排名、上架费等;
  • 这个平台不仅是信息展示,用户还能直接在上边支付点餐,做交易流,那么我除了信息推广费外,还有交易费用,比如交易佣金等,那么业务的想象空间就更大;
  • 如果后期交易数据量足够大,我就能测算出区域的人口需求量(几点、多少人吃饭)、消费偏好(面食、米饭、炒菜等)、消费趋势(什么品类在增长)等,从而做出有消费数据的美食地图,那么无论做商家赋能,还是做上游供应链整合,市场空间都很大;
  • 而且,我还能做C端智能化的美食推荐,切美团的市场份额。

有需求、能盈利,那这件事就要思考该怎么干了。

问题就出在我的「幻想家」成分高于「实干家」,那之后的半年多时间,我都在快餐、正餐等各个餐厅反复思考这个想法是否可行。而且只有思考,甚至都没和店员或老板聊一聊。

然后通过自身体验,不断给自己心理暗示:这个想法OK,起码在自己吃过的很多餐馆里都有效。

再之后,我看到肯德基和瑞幸的到店取,其实是一个思路,线上小程序点单-到店直接带走或堂食。也是把到店时间和制作时间做了一个重合,提高了效率。

这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大餐饮品牌都这么搞,那么小餐饮品牌也能复制。而且,标准化快餐和非标的中餐(比如炒菜)都能这么做。目前,只有通过自家小程序点自己的,市面就缺一个整合平台。

这事儿成了!这个想法不断在脑海徘徊,时而在日常的繁复工作中淡化,时而又在午夜梦回时,想起它辗转难眠。

伴随着做这件事的落地规划,当然还有伴生的杂念:时候到了!要开干了!要走上人生巅峰了!要进入创业领域战斗一把了!

这种想法折磨了自己很久,无数次把自己带入云端,享受到更高层的虚幻风景,而后面对现实的面目,却难以接受从0开始。

事情总归要往前迈一步。上周某日早上,当我再次被这个想法折腾得头脑发热、肾上腺素飙升时,联系了之前的创投公司老板,也是创业领域知名导师,想问问他的建议。

沟通过程也非常急切,想要获得他的肯定。当老师问完几个问题后,头脑平静了下来。

诚然,这件事只是觉得能做,具体怎么做根本没搞清楚。而且,我自己是有些顾虑的,比如我无法回答自己提出的两个问题:

  1. 怎么切入、怎么布局、怎么推进?我没经验,不知道;
  2. 如果这件事跑通,美团半路截胡,我怎么办?根本无力招架。

我无法回答自己,真正面临实操时,还是得从实际出发。餐饮很复杂、细碎,不妨问下餐饮从业者的思路。

随后,我联系了在餐饮领域有创业经验,现在美团工作的师兄。谁知打通电话一分钟,讲明白项目后,师兄径直回过来一句话:这件事不work。

沟通过程略,简单说下不成立的原因:

用户端:

  • 相比外卖,用户可能更想吃堂食,但周边堂食选择度不如外卖;
  • 用户工作餐有节省时间需求,但也有社交需求,几个人吃饭等位期间可以聊聊天、打把农药,不是单纯填饱肚子;
  • 到店时间无法精确,来晚两三分钟,饭菜凉了,体验会很差,远不及服务员把刚出锅的菜品端到面前;
  • 而且这个需求不是刚性的,你注重效率可能会这么做,但大部分用户是不在意到店等待的那几分钟的,很可能没多少人用。

更大的障碍,其实在商家端:

  • 商家当然想提高翻台率和营业额,但中午时间段商圈和社区的餐馆其实是饱和的,提前点餐其实也就只能出那么多餐,产能也就服务那么些顾客;
  • 如果提前点餐,做好了就必须端到桌上,因为后厨没位置。你想象一个场景,店里没人,每个桌上都有饭菜,这场面是不是很奇怪?
  • 端到桌上,会有其他问题,比如掉进虫子、凉了等很多不可控因素,顾客来了就会退单,光是这个问题,很多门店就会嫌麻烦不愿上平台。

他还告诉我,此前某大厂做过类似的项目,甚至精确到5分钟为单位的时间段,做了大量补贴和地推,最后反响一般,内部砍掉了。

此刻,尘埃落定,短短一小时,和两个人交谈,就打消了半年多的念头。基于这个念头的所有想法也都落空,如阳光下的泡沫,一戳就破,崩开的肥皂液连带五彩斑斓的幻影,一并蒸发。此刻我只觉得烈日灼心、阳光刺眼。

故事告一段落,我也不会在这件事上继续琢磨太多。如果要从中总结一些启发,我有这几点感受:

1)凭什么是你?

我们不是世间最聪明的人,你想到的事,一定有人也想过、做过,他为什么没做成,这个事情值得研究。你有什么独特技能或资源能覆盖前者?如果没有,大概率会重蹈覆辙——你并不特殊。

2)做事讲章法

有一个想法,第一步先验证,确立可行性后再考虑之后的扩展。事儿要一步一步做,布局统筹也基于落地的一环接一环。

3)从实际出发,少做白日梦

行动健体,意淫伤身。

此前接触一些创业者和创业项目,看到这明明就是一个伪需求,为什么创始人能如此狂热,试图让所有人相信他?经过这件事,自己也有些许体会。

欲望和妄念填满胸口的时候,脑子里就再听不进一句不同意见的话。精神全靠着这点痴心支撑,外界越反对,则越激进找支撑点,好让自己的海市蜃楼稳固些。从电视剧上看,这类人结局分两种,不是大彻大悟,就是走火入魔。

最后,落空并非一件坏事,起码我不会再被这个想法困扰,终于能睡个好觉了。

睡醒后继续探索,毕竟春天将近,风景正好,正是上路的好时节。

#专栏作家#

苏佬师,微信公众号:苏佬师,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专注广告营销领域,有趣有料,深受读者喜欢,行业文章被全网几十万人阅读。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那么在有了一个想法后,是要先找到行业内的大佬询问,找到弊端或者问题,还是应该不顾反对先去做出东西来进行验证呢?
    有时候自己看好的东西别人不看好,但也不能证明自己就是错的

    来自北京 回复
  2. 这就是所谓的行胜于言吗?只不过我后面慢慢感觉,要行动但是早期的选择也要做好,很多时候选择胜过努力

    来自云南 回复
  3. 自古创业都是十创九死,还有一个没死透。所以,创业前一定要考虑好,一旦确定了,就要脚踏实地的干。

    来自四川 回复
  4. 创业之前还是要好好考虑清楚呀,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有一定的风险,不要盲目自信,还是要好好分析一下利弊,从实际出发,不要盲目自信

    来自河南 回复
  5. 创业这个项目启动前,一定要深思熟虑,各方面条件是否具备完善,否则长久不了就垮了

    来自江苏 回复
  6. 现在正在经历类似的过程,不过也出现过好几次自己把自己pass的情况

    来自山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