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农业的平台怎么最后都成电商了,还有没有其他商业模式?

4 评论 3334 浏览 3 收藏 7 分钟

编辑导语:互联网发展至今,大家都在向元宇宙转型,许多平台型企业最后都变成了电商,就连口口声声说要赋能农业的平台,最后也变成了电商,开始收割用户,而不再精准服务用户。除了电商外,再也没有其他的商业模式了吗?

在互联网发展到现在不知道多少代,都要往元宇宙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各行各业不知道涌现出了多少平台型企业。

然后这些平台,最后都会变成电商,比如抖音、小红书、知乎等。

而我们农业里面由互联网带来的平台,也同样逃不脱电商的本质,至少卖个农资、卖个服务,如一亩田、我会种、大丰收。

为什么这么口口声声要赋能农业的平台型企业,最后都以电商开始收割用户,而不是精准化服务用户。

本文的目录是:

  1. 为什么都逃不过电商的商业归宿
  2. 中国农业不能再由所谓的平台吸血了
  3. 其他可操作的农业商业模式

以下是正文。

一、为什么都逃不过电商的商业归宿

在无数的平台型商业模式中,很多最后成了电商,一开始做服务,做着做着一不小心就变成电商了。

当然很多商业模式,都是两面的,包括我们自己。

在资本方需要快速变现(最好五年内变现),电商货源一大把,2C电商GMV最容易实现等大背景下,就很容易理解,很多平台为什么最后都会变成电商了。

换成我们每个人,可能九成的人都会选择这个路径。

平台型企业,做成电商,最基本的是三条路。一个是自己卖货,一个是让客户上来卖货给其他用户,还有一个是找合作伙伴来给自己的用户卖货(商品集采,自己拿提成或返现)。

农业里面的平台,对于第三种方案落实得更多些,毕竟农业里2B可以销售的就那么几种(农产品、农资、农机等),2C销售农产品又直接和生鲜电商重复。

此外做撮合,做农业相关集采的也有很多,如农资集采、农机集采、保险集采,最后看返点盈利。农产品撮合就更多了,但做撮合必须解决下一次还来找平台的商业模式设计。

二、中国农业不能再由所谓的平台吸血了

首先我不是说做平台的企业不好,农业平台至少能让大家接触到更多的内容。

但是很多平台都着急变现,尤其是互联网加持的平台,一般五年内必具备大变现能力(甚至更早),有些变现的商业模式第三年就得铺开。这个与农业的回报周期长、资产密集型行业有点背离。

所以平台一开始就会想到使用电商马上变现,贩卖农产品、农资中介、土地流转中介等都是常用手段。

提前变现,会导致用户流失,有些还是种子用户。也会导致业务重心从服务农业、服务农民变成了销量、点击量等KPI指标。

平台的目标变了!

而农业作为目前仅存的投资蓝海,尤其其产业链长、也太多,里面的业务价值点更多。任何一个或多个价值点可以带来一家互联网农业平台型企业。短时间段内获取用户,短时间段内提供服务,短时间段内用电商快速变现。

我不反对电商变现,但我强烈反对不计质量的电商销售,因为一旦给7亿农民(2亿左右实际从事农业)有一次伤害,他们下一次可能就不会相信互联网农业模式了。也请资本给农业互联网平台多点时间巩固其商业模式。

否则农业真不需要这些所谓的大平台来吸血(小平台可能做做区域还更好些)。农业会更加艰难!

三、其他可操作的农业商业模式

假如你不做农业互联网平台,你还可以尝试其他农业模式。比如之前提到的《16种农业模式:总有一个是你需要的》。

还有区域农业和数字农业!

中国农业太大太长,区域农业也有很多优势和成功案例,具体我们也有过分享。

数字农业(数智农业)则更是在国家数字经济、国企数字化转型表率、经济内循环、乡村振兴、数字乡村等背景下,的一次农业革命,毫不夸张,数字农业跟工业4.0、中国制造2050基本是一样的。但不能只做简单的信息化,要结合现代管理理念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强赋能农业产业融合(也可以叫农业的产业互联网)。

数字化时代,一个农企的数字化只是一个小点,力量不大,要很多农企数字化带来的农业数字化,才是农业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利于农业数字化(面)里的农企数字化(点)。

#专栏作家#

清河落河清,公众号:农业数字化,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一名熟悉农业的IT架构师,现从事企业架构工作,创建农业微信公众号、农业社群。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哈哈哈哈,肯定是平台做不下去吖,现在做一个平台确实很难。

    来自河南 回复
    1. 说的是早期的互联网平台哦

      来自重庆 回复
  2. 电商的商业归宿似乎确实是一条最终的指向路线,大部分人也都会选择走这条路。

    来自云南 回复
    1. 因为农产品要上行

      来自重庆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