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量、扩面、减费:小微信贷破局点思考

1 评论 2810 浏览 4 收藏 18 分钟

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小微企业在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中占据很大位置,下面这篇文章是笔者整理分析关于小微信贷破局点思考的相关内容,大家一起接着往下看看吧!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在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中占据绝对数量优势。多年以来小微企业占各类市场主体的比例始终超九成2022年底已达97%。这其中,个体工商户贡献比例达七成。

由于小微企业高风险、硬信息缺乏等原因,小微企业贷的融资可得性相对较低。

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政策的高度支持与数智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小微信贷市场有了更多新的发展可能性。

一、小微企业客群画像

1. 小微企业存续期短,抗风险能力较弱

央行行长易纲2018年在陆家嘴论坛上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比较短。我国小微企业平均存续周期仅仅只有3年,而美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达到了8年,日本更是长达12年。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的小微企业存续期相对较短。

2. 小微企业信息不透明度高,融资可得性差且多为软信息

小微客户的信息不透明度比较高,可得性比较差。一般小微客户缺乏类似大型企业的财务报表等硬信息,而仅有诸如客户的人品、口碑、才干和习性等软信息。此类软信息只能通过人工获取,获取难度大、成本高且为非标准化信息,由此导致银行难以准确评估其信用风险,从而导致其融资难。信息的不透明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微企业主的信贷可得性。

3. 小微企业数字化程度低,数字化转型难度高

据《2022年中国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报告》中国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约为25%,远低于欧洲的46%和美国的54%。而中小微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困境则更加突出。

这些企业大多对数字化的了解程度较浅、网络设施配备少、应用基础薄弱,企业往往需要进行多轮调研评估才能确认自身需求与产品、技术的选择,但对于缺乏IT人力的中小微企业,从前期选型到接入业务全流程都存在较高的技术门槛,加之规模所限投入成本较少,无论是对产品的应用还是平台的搭建都较难上手,在产品与服务的选购中也难以抉择。

小微企业的数字化程度大多在初期,多集中于销售端,在供应链端嵌入较弱,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难度高,且现阶段进行产业链数字化转型难见经济增益,故很多小企业主对于数字化转型意愿度较弱。

4. 行业两级分化明显,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小微企业劳动密集度高,两极分化明显,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小型微型企业一方面敢于创新,各类新兴行业和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又大多集中于以资源开发型、产品初加工型、服务低层次型为主的传统行业,呈现出“锄头与卫星齐飞,高端与低端并存”的现象。

从小型微型企业的行业分布看,小型微型企业行业相对集中。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小型微型企业占各类小型微型企业的18.49%,批发业和零售业小型微型企业占各类小型微型企业的36.4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占各类小型微型企业的9.93%。

这几大行业中的小型微型企业共670万户,占小型微型企业总数的近三分之二。科技型小型微型企业(此处仅指信息传输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占各类小型微型企业的比重为4.62%。

5. 产业附加值低,发展后劲不足

小型微型企业低价格、低技术、低收益、低附加值的传统发展路径依赖,直接制约了其投入产出效益水平的提高。产业层次普遍不高导致转型升级意愿不高、难度较大。

此类行业显著特点是技术要求低,竞争充分,市场趋于饱和,利润微薄,从行业本身发展前景分析,相关企业不具备迅速扩张的条件。

部分企业由于经营压力,转型升级的愿望较强,但在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方面积累不足,相当数量的小型微型企业转型升级较为困难,小型微型企业的发展后劲和活力不足。

6. 客群覆盖率相对较低,融资缺口大

截至2023年1月底,我国登记在册的市场主体数达到1.7亿户,其中个体工商户达到1.14亿户,企业5600万家,工商联发布的《2019-2020小微企业融资报告》数据显示,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需求。

小型企业中有44%存在融资需求,且其中32%融资需求超过100万。而微型企业与个体工商户融资需求更为普遍,超过70%的微型企业与个体工商户存在融资需求。截至2022年末,我国小微贷款余额(原银保监小微贷款口径、非普惠)仅59.7万亿元,融资缺口达到42.18%。

仍有大量的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未被满足,但是各金融供给方却”无法高效触达这部分客群”。

7. 市场主体稳步增长,增长空间巨大

将存量覆盖率的提升与市场主体数增长带来的增量共同纳入考量,2025年小微贷款增长空间近110%。

在市场主体数以2017-2022年CAGR10.82%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假定个体工商户占市场主体数比与2021年一致。根据测算结果,2025年个体工商户将达到1.55亿户,企业数达到7621万户。

其中小型企业数与微型企业数占比依旧按照第四次经济普查占比进行测算,若充分满足小微客户融资需求,测算得到2025年小微贷款需求可达将近140.51万亿元。相较2023年6月末的67.10万亿元小微贷款余额,增长空间达到109.40%。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中国小微信贷客户画像中的“危”与“机”。危在于小微企业多聚集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数字化程度低且大多存续期较短,发展后劲不足,切入小微信贷市场对于金融信贷机构而言存在巨大的风险性。

机会在于现代的小微企业形态也在发生变化,众多小微企业在新型业态快速崛起,且小微信贷主体稳步增长,市场仍有较大空间。如果能突破信贷所需硬信息瓶颈,可在获得大量的市场机会。

二、小微信贷破局点思考

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也是劳动就业、经济贡献的重要参与者,长期以来,民营经济展现出“456789”发展特征,对于国民经济贡献显著。信贷金融机构如何切入小微信贷市场,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助力,为金融普惠做出新的破局思路,国家近期的政策,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1. 政策方向:增量、扩面、减费

监管频繁出台大量政策促进小微发展,政策主基调为“增量、扩面、减费”。监管对于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已经持续多年。

2011年原银保监会(当年为银监会)在《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补充通知》中要求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并要求除银团贷款外不得对小微企业贷款收取贷款承诺费等额外费用;

2013年原银保监会在增速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当年小微贷款增量不得低于上年同期;

2015年原银保监会提出“三个不低于”的要求,量增方面要求银行小微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扩面方面要求银行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户数,申贷方面要求获得率不低于上年同期。

同年严格落实“两禁两限”,加速清理各类通道类业务,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2019年开始监管对国有大行小微贷款增速设定明确目标,要求国有大行发挥头雁作用,以此促进小微发展。后续监管将首贷户纳入国有大行内部考核,继续推行量增扩面减费的主基调。

2. 资产破局:嵌入数字产业链探索场景化新产品进一步增量

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监管趋严。银行信贷增速逐步放缓,信贷投向空间逐步收窄。

而小微企业的数字化供应商掌握大量的小微企业供应链数据,金融机构可尝试在细分产业链商与数字化服务供应商共创供应链场景化产品,通过多种场景的数字化创新成功案例,可以为资产提供新的方向。

对于小微企业的持续发展而言,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也是必经之路,金融机构也可牵头提升小微企业数字化能力与意识,在细分产业链上与数字化服务供应商探索多种形式的深度合作。

寻求金融赋能、数字化赋能“双赋能”,形成产融结合新生态,与众多小微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路途中共成长。

3. 风控破局:完善硬信息,客群进一步下沉扩面

众多金融机构无法布局小微信贷市场的核心原因是硬信息的限制,无法对小微金融企业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市面上目前主流针对小微信贷硬信息有四种模式的解决方案,目前各有其优劣,暂时没有一套方案可实现客群的快速扩面。

1)IPC技术

IPC小微信贷技术,是由德国IPC公司为金融领域提供的一体化的信贷咨询服务和解决方案。通过业务员实地调研制作财务报表及小微企业主信用评估表及企业内部机制等一整套解决方案评估客户偿还贷款的能力和意愿。使企业的非标硬信息相对可量化。目前的代表银行是台州银行、常熟银行以及泰隆银行等。目前的风险数据表现优异,但是目前的场景大多聚焦于产业密集带,且需要大量人力拓展。人海战术在规模扩张上存在瓶颈限制。

2)信贷工厂模式

中国银行创建的“中银信贷工厂”针对不同行业和区域特点,设计开发了多项授信产品,只要客户符合贷款条件,就能实现流水线式贷款审批和投放。信贷工厂模式是传统IPC技术的升级版,主要是对信贷流程进行了进一步的标准化改造,可实现半自动化。但是部分核心风控环节仍需要人工审核形成打分卡模型系统。

3)大数据微贷技术

以微众、网商银行为代表的大数据微贷技术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术,获取经营场景、交易、订单等数据,实现获客、征信、放款、回款等全流程线上化。但是目前对于数据场景仍有限制,对于非数字化的产业链场景无法有效拓展。

4) 产业金融生态技术

产业金融生态技术是目前交易银行主要技术,代表银行包括平安银行及中信银行。交易银行是目前对公条线的增长引擎,核心在于塑造产融生态圈。围绕产业链平台的经营场景,构建生态化商业模式。但是小微企业产业链复杂多样,产融生态技术需适配多种产业链,需要有更长的路要走。

四种模式各有优劣,但是核心在于进一步突破小微企业的硬信息瓶颈,通过多种方式为小微企业“增信”,形成“可复制样本”为小微金融的扩面提供新思路。

4. 理念破局:ESG指标助力可持续发展探索金融普惠

ESG 源于责任投资,现在常指投资者最为关注的三类非财务因素 —— Environmental(环境)、Social(社会)和Governance(治理),并不断延伸到传统称为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领域。

投资中奉行“长期价值投资”,小微金融供给者也可以转变角色成为小微企业长期主义”价值投资者“。

除了硬性的短期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评定外,引入ESG可持续发展指标对小微企业中的可持续发展性给出可量化的评分倾斜并给予相应的额度政策或费用优惠。在产品设计上引入更多适配回报周期更长的金融信贷产品。

长期看好中国,与中国1亿多小微企业主共同为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最后,以我非常欣赏的一位学者的一段话收尾。

我们相信金融服务业可以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催化剂。对于银行业来说,创新意味着使之前无法获得银行服务的人群充分释放潜能,为之前不被看好的群体提供更好的服务。为此我们需要打造更高的透明度,提高对长期客户关系和价值创造的关注,而不是将目光局限于短期的利润周期。通过努力,我们可以推动社会繁荣发展,使银行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参考文献

【国联证券】银行业:小微业务有望成为银行的主要增长动力之一

【艾瑞咨询】中国普惠金融行业洞察报告

【艾瑞咨询】2022年中国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报告

本文由 @瘫瘫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这……

    来自江苏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