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用“痛点”去思考?从一开始你就输了!

21 评论 28558 浏览 100 收藏 8 分钟

你一直从“痛点”出发来思考产品设计,但是有时候“痛点”却在给产品创造陷阱。

对于“痛点”这个词,我亲身经历了理解、接受、怀疑与反对这四个阶段。现在的状态是,每当听到它出现在某处时,都会产生条件反射般的警觉,急切地想去了解由它引起的一系列YY与陷阱。当然,客观地说这也是整个互联市场发展产生的一个结果,毕竟它已经不像从前那样像一张大白纸,不管水平咋样,抹上几笔就能让人印象深刻。

眼下的事实是——

  1. 如果存在一个能够让用户时刻感受的“痛点”,那么用户对此肯定心知肚明。
  2. 如果上一条成立,那么“痛点”并不是一个秘密,也轮不到你来解决。

不信的话,你可以在听到某个“痛点”之后马上去网上搜一搜,几乎都会发现不少已有的解决方案,但很少有成为主流应用的产品出现。如果你认为单纯地进行体验优化就可以战胜这些对手的话,那么很可能等待你的是持续的投入的成本黑洞。

因为在这背后的真相是——你所谓的“痛”只是一小撮人的“痛”,那些等你引爆的潜在市场其实根本无感。过度地看重“痛点”,会让你失去真正的机会。

“美图”就是一个再典型不过的例子。在各类滤镜出现之前,人们并没有因照片无法被美化而感到苦不堪言或者到处求助,而是赞叹拍摄者的技巧水平。那时,成为一名能够发现美和抓住美的拍摄者是摄影爱好者的追求。当时也出现了不少帮人们变得更专业的修图APP,可以帮助用户将各种数值调到难以置信的精度,甚至有些还原出“胶卷”的体验。一些及其专业的应用从一开始就输了,因为“不专业”永远只是一小群爱好者的“痛”,大众对此无感。

到目前为止,各种小白类美图类工具之所以经久不衰,并不是因为用户能够意识到自己有多痛,而是因为用户不断被简单的操作带来的变化挠到痒处,而且被挠了一次之后还期待下次。而这种短暂的快乐甚至成就感是大多数用户之前都不曾想到的。用“痛点”理论去分析就会忽视一个成为“美图秀秀”的机会。

你可以再回想一下,那些从单点突破最终占据市场的优秀产品,哪一款是完全按照尽人皆知的痛点打造出来的?

这是我第二次反思“痛点”这个词带给产品创造的陷阱。上一次是在文章《你的产品是否具备让人用后无法放手的“最佳接触点”?》中谈到。如果你阅读过那篇文章,可以将下文看成是近一步的延展。

现在依然有不少团队两眼仅盯“痛点”二字,甚至将它直接作为产品目标来考量——认为只要帮助用户达到他期待的目标就能获得产品上的成功。但现实告诉我们,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当然,如果你只是期待小试牛刀,解决个燃眉之前需,那么并不在本次讨论范围内。因为我们期待的是一款能够获得持续增长的产品层面的成功,而非检验一个功能的实用性。

谈到这里,聪明的你肯定会发现,“成长性”才是一款产品成功的必要条件,一款没有没有成长空间与可能性的产品注定没有未来。显然这也是某个具体的“痛点”无法持续回答的问题。这样的例子就太多了,其实我们的身边尽是把痛点解决得不错,但缺少成长性的产品例子。记得在腾讯时,Tony和Pony在讨论一款产品时,经常的口头禅就是“这款产品的想象空间……”。这是互联产品与传统产品的非常大的不同之处——互联产品本身就需要具备媒体性与传播能力,否则就会被更具自我传播力的产品吃掉。

优秀的产品都具有极强的自我传播能力。甚至可以说,如何通过精心的设计来沉淀出一种具有传播效果的服务价值是这些产品的追求的目标。

这里顺便提醒一下刚入行的产品朋友,你可以去审视当前手中的项目或者即将加入的团队,跳出功能层面的实际效果从成长性去审视,将会形成一个更清晰的判断。

上周我们在探讨相关小程序的策划工作时,完全就是这个路数。在知识经济大火的趋势下,除了内容IP本身的供给优势外,更重要的就是如何做到服务价值的快速传递。因为优秀内容IP的成本会越来越高,同质化越来越严重,那么能否反复对一个优质IP进行深挖,不断体现出新的价值就成为所有知识服务商竞争力的体现。在这个新的竞争中,抛开“痛点”,为用户提供一个自我发现与传递价值的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思路下,我们与其他产品伙伴快速形成了产品目标上的共鸣——因为我们看到了成长性。而在此之前的几次沟通中,大家因为都仅围绕着具体的用户“痛点”去讨论,反而难以抉择。

总之一个极具成长性的产品目标往往带给团队以更大的热情与凝聚力。这要比“痛点”能让大家走得更远。

如果你希望做出一款被人铭记于心的产品,请放弃“痛点”思维,并记住下面这句话——

下一篇文章与大家一起谈谈如何构建产品的成长性。

 

作者:王珏,微信公众号:觉味互联

本文由 @王珏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痛点”只是一个影响产品成功的算法维度,一个产品成功需要很多的维度协同。不是要放弃痛点思维,而是要+维,给算法+维。比如:痛点+市场容量+趋势+周期,而不是仅仅靠痛点一个纬度去经营产品。

    来自上海 回复
  2. 痛点应该是查漏补缺吧,一个产品除了这种完善式的改进,还可以是引导式的,这才是开创性的

    来自广东 回复
    1. 是的,引导更重要

      来自日本 回复
    2. 我想到一个盲点,关于Ai的,目前实现起来可能比较难,不知道怎么找资源

      来自广东 回复
    3. 使劲找

      来自北京 回复
  3. 咱们思考很像。我经常上课给同学们说。不要看痛点。更要看共赢。看多赢平衡点比痛点更有价值。

    来自上海 回复
  4. 没想到有这么多的评论,感谢大伙的关注。记得刚入行时,也会很因发现“痛点”而感到兴奋。但后来发现,只有成功后的产品才有资格拿“痛点”来谈事儿。因为成功意味着你要持续给用户想不到的东西。事实上不断地解决用户痛点是产品选对了赛道,获得增长基础之后的事情,是一种最有效的防御,也是大多数初入行PM拿来练手的事情。但如果你希望在一开始的时候获得先发优势,越早放弃痛点,越早能够从更多的可能性中获得机会。

    来自北京 回复
  5. 我感觉,现在我们能做的也只能从痛点下手,想你说的那样,好像有点太大。

    回复
  6. 不是痛不痛的问题吧,是用户群体划分的问题吧

    回复
    1. 痛点就是根据用户需求来的一词

      来自广东 回复
    2. 我认为痛不痛代表的是对需求的满足程度,或者是产品的解决力,随着产品的成长、用户群体的变化需求也是在朝着深度或者广度方向变化的,“痛点”也肯定是在不断变化的

      来自四川 回复
    3. “痛点”会被影响以至于改变,这个影响包括政策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等等,所以关于痛不痛这个问题不能单方面思考

      来自广东 回复
    4. 痛点无非就是需求的解决方案啊,只要需求存在痛点就存在,单方面思考?什么意思

      来自四川 回复
  7. 《还在用“痛点”去思考?从一开始你就输了!》看了作者的标题,还蛮期待内容的~因为作者将“痛点”二字加上引号,显得有特殊的含义!这种文章的确有些许高上大的意味,但是这类文章的确不适合像我等low比产品~,我希望像我一样年轻的菜鸟产品还是坚持用“痛点”去思考,你的产品需要解决该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要是用户希望被解决,同时能够接受的~我不清楚作者的牛逼经历~但是人人的读者大部分还是经验比较浅的,希望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感谢!!

    来自广东 回复
  8. 类个去,玩标题,不是别关注痛点,而是别关注一小撮人的痛点,从成长的角度上满足更大一群用户方便、简易使用的需求,从更大众化的场景思考,难道人多了就不“痛”而是“痒”了

    来自广东 回复
  9. 不知所云的感觉,强行混乱,可持续成长和痛点本来就不是互斥的,双者是必须并存的,感觉像强行要逆思维去思考问题才显得眼光独到

    来自广东 回复
    1. 赞同,明明说的是一类事,但是就喜欢搞这些噱头

      来自广东 回复
  10. 不是说专注于痛点不对,只是市场和时代变了,以前更多地是去解决问题,现在更多地是实现价值。

    来自北京 回复
  11. 具有一言惊醒的效果,本人陷入“痛点思维”大坑太长时间到达快要窒息的感觉。7月底刚放弃痛点,才让看到了更多的可能! 😉

    来自江苏 回复
    1. 😉 😉

      来自北京 回复
  12. 这是目前看到的最好的一片文章。

    来自美国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