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撕裂到重生:一个“假深圳人”的职场逃亡手记
这是一个关于自我认知、抗争与重生的故事,献给所有在身份夹缝中寻找坐标的人。讲述了一个在深圳长大的“假深圳人”的成长与职场逃亡故事。主人公从童年时期的身份撕裂,到成年后在职场上被“需求池”淹没,再到最终的觉醒与自我救赎,展现了深圳这座城市对个人身份、职业与自由的深刻影响。
一、撕裂的归属感:不会说方言的“假深圳人”
2000年,我出生在深圳南山一家烟酒店阁楼。父亲每天蹲在玻璃柜台后数着软中华的库存,母亲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教客人扫码付款。我的童年混杂着烟草味和电子支付提示音:六岁会辨香烟真伪,十岁能算整条批发的折扣,却在小学作文里把“故乡”写成店里进货单上的地名。
父母常说:“在深圳,会赚钱比会读书实在。”直到高一那年我回到遥远的老家,参加爷爷的葬礼,那一刻,我才突然被身份割裂刺穿——当亲戚们围坐一起,用我完全陌生的方言讨论着财产的分配,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我完全无法理解的世界。他们的言语如同密语,我试图捕捉每一个词汇,却只能感受到深深的隔阂。我的一举一动,在他们眼中都显得那么不合时宜,甚至有人因此戏谑地说我是“外地人”,不懂这里的规矩和习俗。
返深的高铁上,父亲盯着窗外说:“别学那些虚头巴脑的文化,握紧手里的钱才是真的。”可当同学家长谈论“学区房”、“国际学校”、“补习班与兴趣班”时,我低头盯着自己洗变形的校服——在深圳,没有户口的人假装扎根,就像某些烟酒店里过期的“茅台镇”,包装再像也变不成真酒。
二、职场毒打:在像素流水线当“人肉缝合怪”
凌晨1点48分,我瘫在工位上啃冷掉的三明治,电脑屏幕同时开着Figma界面、PR时间轴和30个微信对接群。入职这家“XX医疗”创业公司时,HR说:“我们需要复合型人才。”后来才明白,在深圳,“复合型”等于“把三个人塞进一具躯体”。
工牌上印着“UI设计师”,但真实一周工作清单是:
- 撰写香港合作方的中英文产品说明书
- 拍摄公司体态仪器产品视频(需体现“科技温度”)
- 设计公司前台墙上发光字LOGO(老板要求“像辉瑞但要有中国风”)
- 对接LOGO物料
- 给B端后台系统画20个界面
- 绘制B端后台可视化大屏
- 每日提交《工作颗粒度日报》(今日本人完成:B端界面5个/剪辑体态仪器视频2条/替产品经理买美式咖啡1杯)
父亲视频通话总在深夜11点后,镜头扫过烟酒店货架上积灰的“健康大礼包”,他嘟囔:“帮医院干活多吉利。”母亲把降压药摆在柜台最显眼处,仿佛我的工作能带来某种神秘庇护。
三、崩溃临界点:当医疗白月光沦为KPI耗材
黑色星期四记事:
- 07:30 挤地铁时收到产品经理语音:“香港那边视频要加粤语字幕,今天下班前给。”
- 09:00 周会宣布新需求:给投资人设计3米宽的可视化大屏,“要让人一进门就腿软”。
- 11:30 拍摄体态仪器宣传片,老板盯着镜头骂:“不够温情!参考《人间世》懂吗?”
- 14:00 发现文案里的“微创介入”被写成“微创介入(参数待确认)”,产品经理摊手:“你先按这个做PPT。”
- 18:00 前台LOGO物料送错成玫红色,老板拍桌:“这是医疗公司不是夜总会!”
- 22:00 被行政部通知:“你昨天忘写日报,扣50元成长基金。”
真正压碎脊椎的是周五的“需求回旋镖”。当我把熬了三个通宵的医疗舱界面投屏时,CTO突然起身:“投资方女儿是XX设计学院的,这套全部推翻,按她发的参考图改。”文件夹里躺着十张手机拍摄的草稿纸,潦草写着:“要粉紫色/多加点云朵/按钮做成猫爪形”。
我在消防通道里抽完半包薄荷糖,听见清洁阿姨用收音机放《大悲咒》。那一刻突然顿悟:在深圳,打工人的宿命就是人炉中锻造——咽下所有混乱,吐出规整的屎山方案。
四、废墟觉醒:把自己从需求池里打捞上岸
辞职后,我做了三件“大逆不道”的事:
1)把被否的医疗界面打包成《B端美学阴间图鉴》,发在站酷嘲讽“领导审美就是赛博跳大神”
2)用公司废弃素材剪了条《深圳打工人器官衰竭模拟器》:
- 眼睛:PR时间轴绿幕扣像特写
- 颈椎:监控录像里机械点头的开会画面
- 胃部:工位垃圾桶里的冷掉的外卖粥
3)开发《职场黑话翻译器》:
- “赋能”=让你免费加班
- “闭环”=锅传锅游戏
- “抓手”=专抓你这种老实人
意外的是,那条发疯视频被13家代运营公司盗用,有猎头私信问:“您对“抗压能力强”的岗位感兴趣吗?”
五、野狗生存法则
1)学会给需求掺沙子
接到“高大上”要求时,故意在角落藏个BUG彩蛋(比如可视化大屏用0.5px虚线勾出“SOS”图腾)
2)建立反PUA抗体库
当领导说“年轻人要多担当”,立刻打开手机计算器:“按深圳法定时薪折算,我的担当价值250元/小时”
3)在系统漏洞里种植自由
用公司打印机批量生产《离职倒计时海报》,混在物料送审文件里
结语:在深圳,断线才是重连的开始
如今,我在深圳的昼夜交替中找到了新的呼吸节奏。父亲仍守着烟酒店,只是货架上多了几盒我寄回去的“护肝片”。某天视频时,他忽然举起一包陈皮梅说:“酸苦的东西,让别人替你咽,你只管收钱。”
现在的我,不再被钉死在某个工位——写文章、做电商、雇人打包发货,花钱买别人的时间,换自己的自由。那些曾经让我窒息的KPI、日报、改稿会,如今成了笔下嘲讽的素材。
上周路过前公司,保安大叔冲我比了个手势。玻璃门内,新一批年轻人正对着屏幕机械点头,像极了当年困在像素流水线上的自己。而此刻,我坐在咖啡馆敲下这些字,耳机里放着《大悲咒》,订单提示音偶尔穿插——这声音比老板的咆哮动听百倍。
父亲说得对,深圳的生存法则,不过是把别人的腰疼,换成自己的糖。
作者:AL丶冷心,公众号:冷心写作笔记
本文由 @AL丶冷心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由作者提供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