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方研究衰落给打工人带来什么

1 评论 2482 浏览 1 收藏 12 分钟

卖方研究走向衰落的局面,给打工人带来了什么?又产生了怎样的职场意义?本文介绍了卖方研究的岗位重要性,分析了从业的优缺点,猜想了未来的发展走势。

毫无疑问,在公募基金佣金率大幅降低之后,国内卖方研究(通俗地说就是券商研究所,也包括少量第三方研究机构)的衰落已成定局。今天,我想更深入地探讨一下卖方研究衰落的职场意义——对于打工人,尤其是其中的“高级白领”而言,这意味着什么?

目前,国内持有证券投资咨询牌照的分析师,已经超过2000人;加上研究助理、销售、行政人员,以及尚未取得牌照(从业未满两年)的分析师,可能有4000人在吃“ 卖方研究”这碗饭。这个数字其实并不大,仅相当于互联网大厂一个事业部的人数,或者一两家大型外企在中国的专业岗位数量。然而,卖方研究岗位的实际重要性远不止于此——它扮演着整个职场的“分析型人才库”的角色。

具体而言:

  • 对于初入职场的人,券商研究所是一个很好的“黄埔军校”,能够在提供较高工资的同时,赋予自己从事分析型工作的机会;一方面锻炼行业研究(或宏观研究)能力,一方面积累与外部客户沟通的经验。
  • 对于已有一定职场经验的人,券商研究所是一个“中转站”或“旋转门”,进可以攻、退可以守,适合作为在实体经济和金融业之间的跳板(无论是往哪边跳),还可以打造“个人IP”;当然,如果适应得了,长期干下去也未尝不可。

过去一年多,在我认识的朋友中,从互联网或科技行业跳槽去做卖方研究(或者有此严肃计划的)的,就有五人之多。他们面临的选择往往是:“在互联网大厂战略岗位/商分岗位和卖方研究岗位之间,哪一个比较适合现阶段的我?”偶尔也有产品、商业化或市场部门的人,选择到券商研究所碰碰运气的,而他们的目标无一例外地都是“利用此机会,从前台业务人员转向分析型岗位”。

互联网大厂的商分岗位,一切大型企业的战略岗位,以及企业内部的投资并购岗位,都可以统称为“分析型岗位”——它们要求从业者具备较强的行业研究和市场研究能力,并且能够对上级或内外部客户解释自己的研究,为其提供决策上或经营上的参考。适合担任这些任务的人,除了内部培养之外,其来源主要是三个:战略咨询、卖方研究、投行(指狭义的IBD)。

严格地说,在做PPT和讲PPT方面,战略咨询从业者的素质更高,互联网大厂战略团队的高层也充斥着从咨询公司出来的人。问题在于,外资战略咨询(以MBB为代表)在国内的雇员人数极少,而且近年来业务不断萎缩(甚至传出集体放假的说法);本土战略咨询的江湖地位和薪酬又都太低。对于已经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而言,要把外资战略咨询作为职场跳板,实在强人所难。

投行(IBD)从业者也需要一定的分析和沟通能力,但是任何投行部都分为承揽(Coverage)和承做(Execution)两大块,后者往往占据多数,他们不会在行业研究上面耗费太多时间。互联网大厂的财务和内部投资团队会使用大量来自投行的人,其他团队则要少得多。对于那些想寻找职场跳板的人而言,投行项目周期过长、对外沟通较少、不利于营造个人IP,这些都构成了障碍。

相比之下,卖方研究不但适合培养“分析型岗位”所需的一切技能,而且非常适合充当打工人的职场跳板。我们甚至可以说,它是为“想转行或者想寻找新出路”的打工人,所设立的天然中转站!

  • “职位池子”足够大,人员流动性足够高,无论你是入门级还是首席级,总归会有几个适合你的职位(自己抓不抓得住另说)。
  • 工作节奏快,“扬名立万”的周期短,一年足够做出一定成就,两三年足够打造个人IP,从而为下一阶段跳槽积累资本。
  • 转行出来的普适性强,可财务、可投资、可战略、可商分,去做产品或业务第一线的偶尔也有(多见于新业务),发展方向非常灵活。

要说缺点的话,卖方研究岗位的缺点也能找出一大堆,诸如出差多、加班多、一天到晚伺候客户、毫无个人时间……但是这些缺点,在国内大部分高端白领岗位当中,都是普遍存在的。此外,由于A股市场天然的短视性,卖方研究越做越浅、越做越脱离行业实践,也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不过,能不能克服上述问题,关键看个人。市场再短视、客户再肤浅,想认真做研究总归会有一席之地。所以卖方研究对于打工人而言仍然具备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2017-2021年,即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黄金时代,大批卖方分析师涌向了互联网巨头和创业公司,一开始以外资为主,然后掺入了“三中一华”等大型中资,后来则是各路券商纷纷下海。2022-2023年,随着互联网行业陷入低潮,又出现了反向的潮流,不但当年出走的人纷纷回归卖方,对互联网大厂感到失望的人也开始闯入卖方碰运气。

换句话说,以前卖方研究扮演的“黄埔军校”角色略重,现在则以“中转站”为主。由于国内券商大部分为国企,某些竞争不太激烈、考核相对宽松的券商研究所甚至可以扮演“避风港”,就算工作压力还是很大,至少比民企还是好一些的。

然而,公募基金佣金率的全面下调,以及由此导致的卖方研究降本增效(其实早已开始),正在打破这个“中转站”。0.075%的机构佣金率可以养活大约4000个卖方从业人员,那么0.04%的佣金率呢?能养活一半,甚至更少?而且,在彻底沦为成本中心之后,券商研究所还有多少耐心去培养年轻人,以及等待从外部跳进来的中年人适应环境,是很值得怀疑的。

我估计,今后国内券商研究所会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少数家大业大、重视研究的战略价值的头部券商,仍会给予研究所较多岗位和较高薪酬;绝大多数券商则会收缩投入,至少把亏损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无论上述哪一类券商,其研究所岗位数量都会呈现收缩的趋势。卖方越来越不好进了,进去之后也越来越没意思了。体现在券商财务报表上,这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但是对于数以千计的高级打工人而言,影响可就大了。

那些想接受分析型技能培训的年轻人,想转行或者在行业内部转换赛道的中年人,或者单纯只想尝试新鲜事物的跳槽者,还能去哪里呢?上面已经列举了战略咨询、投行两个赛道,并指出了它们的局限性。除此之外,大概只剩下基金(二级市场买方)、PE/VC(一级市场买方),以及一些财务顾问岗位(精品投行)了。它们的局限性甚至更加明显。

二级市场买方,更不好做、更看天吃饭,而且待遇往往低于卖方。一级市场买方,目前面临着美元基金衰落、人民币基金沦为地方招商引资“客厅”的窘境,在待遇和职场发展上已经大不如前。有趣的是,要从产业界跳槽去上述买方,最佳的途径是先跳槽到卖方,这再次凸显了卖方研究的“中转站”地位。至于财务顾问……当一级市场一片死寂(除了AI之外)的时候,它们能好到哪里去?

我们上面列举的,主要是互联网等新兴行业与券商研究所“互相跳槽”的事例。其实在传统行业,例如食品饮料、医药等,卖方研究的“中转站”作用更加重要,因为对于这些行业从业者的跳槽出路本来就比较狭窄。即便只是想换一个工作职能,单纯在行业内寻找机会也是相当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抓住本行业在资本市场的时间窗口,通过卖方研究打开职场新天地,是一种反复被验证过的有效路径。现在卖方团队收缩了,这条路径也变窄了。

就在半个月前,又有互联网行业的朋友问我,现在是否还应考虑券商研究所的机会。我的回答是:要看工作稳定性,尤其是领导还愿意投入多久。谁都不愿意在转换职业赛道半年或一年之后,就面临大规模降薪或转岗吧?如果“中转站”变成了“死路”,谁还愿意去?

坦白说,我不知道打工人应该如何面对这一系列连锁反应。有些问题注定就不存在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而且牵一发动全身。《基督山伯爵》说得好:人类的全部智慧就在于“等待”与“希望”这两个词。此时此刻,除了等待与希望,打工人还能做什么呢?

作者:怪盗团团长裴培

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怪盗团(ID:TMTphantom),互联网行业观察者及研究者。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互联网怪盗团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真不容易啊

    来自天津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