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类产品的演变史与未来的猜想

19 评论 6170 浏览 103 收藏 18 分钟

最近体验了很多社交软件,想趁热总结下,并展望下未来的社交变化会是怎么样的。

社交类产品可以分为三类:社区型产品、社群型产品、狭义的社交类产品。

依我个人理解,社区型产品就像天涯论坛,里面有很多板块构成,吸引用户的是里面的内容,主要以浏览评论为主。

而社群型产品就好比天涯论坛中的某个单独板块,比如:煮酒论史,吸引用户的一方面是其中的内容,另一方面是这个板块的运营,可能版主会组织各种活动,用户的交流和沟通会更加频繁,也会产生一些中心任务。所以社群型产品是内容和交流的结合,具有弱中心化。

狭义的社交就是我们目前常见的qq,微信,陌陌等即使社交工具,他们最重要的目的还是在于满足人们相识相知这个基本需求。

由于过去出现了太多优秀的社交类产品(虽然很多都gg了),本文主要分析了狭义类社交产品的过去和未来。

 一、一个人的江湖:QQ

1.1 初入江湖

若能够找到一块无人的领域,并迅速的占据市场,那么这款产品一定算得上是成功的。

时间回到1998年,当时互联网未普及,人们主要还是靠着手机和电话进行联系,社交的对象也是熟人,对于陌生世界的探索还处于萌芽期,而qq这款即时通讯软件的诞生,就如同来到了一块新大陆,里面的资源无人竞争,任他掠夺。

1.2 唯快不破

对于那个年代,面对的是无人竞争的市场,qq一开始做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快。

没有很多复杂的功能,产品大小为200k,非常适合当时的网速,快速的进入各个pc端。通过前期网吧的宣传获得第一批用户,然后当用户规模成型后,又开始了迅速的推出一系列功能,比如:qq秀、qq群等。

也许很多人都觉得qq当时的各个功能都恰到好处,非常符合人们的需求,其实仔细回想下,那个年代产品功能非常少,人们的需求感特别容易满足,需求阈值很小,只要是没有用过的,新鲜的事物,人们都很愿意去尝试和接纳他。

而腾讯的产品并没有想着是否能成功,是否能做大,只是想着只要技术允许,就会去尝试,短暂的成功也是成功。也因为这样,腾讯有很多失败的软件,有的只存活了很短的世界,但是不可否认,正是这种快速抢占市场的态度,腾讯才有了现在的成功。

这里可以回想下当时腾讯的竞争对手msn,他们有着比腾讯更大的背景支持,为啥却消失的这么快。我觉得主要是慢,比如:离线对话,个人秀这些腾讯早已完成的功能,他们却迟迟不肯动手,好像必须思考全面后才会去实施,这里面也看出了他们并没有互联网的快速迭代思维。

1.3 随机应变

自从微信出现后,很多人都以为qq会慢慢被淘汰,一直以来我也是这么以为的,因为发现周围的人基本很少用qq。直到某一天发现初中生和高中生,还有新来的大学生都是用的qq,我才意识到也许只是我们这一代不在用qq,95后,00后依旧还是qq的天下。

因为微信的出现,qq做出了很多改变,似乎是往相反的方向变化,微信越简洁,qq就越复杂,微信越来越严肃,qq就越来越娱乐。

说到底,qq越来越适合年轻人,微信越来越适合社会人,其中涉及到很多细节和逻辑,将在下章主要讲述。

二、另外一种江湖:微信

2.1 新的大陆

QQ从出生到2010年,似乎没有遇到什么强有力的竞争,一方面是运营的好,各种游戏,活动增加了粘性。另外一方面是先天的优势,社交软件用户的迁移成本很大,因为联系人好友都无法随之改变,如果产品没有真正达到用户需求,很难使得用户转移。

但是互联网世界,居安思危是必须学会的事情,不然就像淘宝碰见拼多多,太多的无可奈何和后悔了。虽然类似qq的社交软件没有什么竞争力,但是当时已经出现了豆瓣,人人之类的社区型产品,特别是人人,一种熟人关系链,这个正是qq完全没有涉及到的。而微信即将去弥补掉这个缺陷。

2.2 天助我也

在准备做这个产品之前,首先还是要想清楚如何解决上述用户迁移困难的情况,因为熟人社交只是一个概念,并不知道用户对这个需求有多迫切,同时也不希望用户从qq直接转移到微信上来,所以微信推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导入联系人,使得能够快速的把好友转移过来。

但是单单一个熟人社交的朋友圈设计真的能满足用户需求吗?

虽然朋友圈确实比qq空间能更好的保护隐私,但是用户对隐私的需求真的有那么强烈吗,至少我不觉得,年轻人当时发个照片,写个说说,都是希望全天下都能看见,给他们点赞,他们需要的是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所以我觉得在一开始微信的定位人群根本根本不是活力的青少年,而是成年人的世界,他们想完成一个与时俱进的msn。另外因为qq中基本已经覆盖了用户的所有好友,如果仅仅是用户的转移,并没有渠道创造新的朋友,微信这个圈会越来越小,而社交的本质是认识陌生人和发展为熟人,熟人都是从陌生人变来的。

那么陌生人这个需求怎么满足呢?

微信当时推出了附近的人和摇一摇这两个功能,天助腾讯,不知道张小龙当时有没有想到会引来一群新的社交风格。就这样,在荷尔蒙的帮助下,微信深刻的吸引了很多人的加入,开始真正的火了起来。

一款熟人的社交软件,偏偏靠的是独特的陌生人的社交方式迅速发展的,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关乎于人性,这也是我觉得永远不会出现第二个熟人的社交软件,比如:子弹短信,因为他缺少一种最吸引用户的地方,如何把握好人性,而不仅仅是功能上的更快捷。

2.3 路在何方

微信的各种优点我就不说了,确实很多。但是如果说qq和微信有一个会消失,我更觉得是微信。

微信一直的定位是熟人社交,最引以为豪的是朋友圈的创造,能降低用户的警戒心,更好的去分享自己生活。但是事情的发展好像并不是如此,由于加了很多半熟人,朋友圈这个功能似乎离分享生活,吐露心声越来越远了。

这里说一个故事,twitter和facebook是美国最著名的两个社交软件,当时奥巴马大选胜利后发了再干四年的口号,twitter转发了80w次,而Facebook只有40w人转发,关键是Facebook的人数是twitter的两倍, facebook上主要的依旧是自己的生活,而twitter更像是一种媒体。

同样的对比微信和qq空间的内容,可以发现一旦有国家大事,朋友圈会被刷屏,而qq空间依然很多人在分享自己的生活。微信越来越像微博了,很多事情不刷微博刷朋友圈也全能知道。

另外它的界面简洁,虽然很实用但是功能并不多,对青少年的吸引力确实很一般,虽然依靠微信小程序,跳一跳等吸引了很多人,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毕竟像小程序这样的神作,并不是随便就能出现的。

微信朋友圈始终是微信主打的产品,但是如何维持朋友圈的热度和改善内容呢?qq为了更加方便商务办公开创了tim,微信是否能为了吸引青少年开创另外一款软件,tim是减法,微信能否做加法呢?

三、江湖中的江湖

3.1 微信的启示-人性

微信的导入联系人功能使得微信有了获取用户的渠道,但是还缺少一个动机。

2012年,我当时还是大一,班级里基本用的都是qq。很少有人用微信,因为单纯的朋友圈功能并不能吸引到我们,我们希望的是自己的说说能被更多的人看见,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展示自己的平台。直到有一天听说微信可以用来yp,这让我们都很好奇,于是都下载了看看是怎么回事,逐渐发现还可以导入qq好友,这时候微信开始进入到学生团体。

一款用于熟人社交的软件,他的初始动力竟然是陌生人交友,是不是很奇怪呢,并不是。马斯洛需求中提到,生理、安全、社交是人们最需要的需求,而社交的目的也可以概括为三类——荷尔蒙、分享和找乐子。

荷尔蒙属于生理需求也属于社交目的,那么这样可以解释为啥摇一摇,附近的人能迅速推动微信的发展了,大概是因为张小龙对人性的理解吧。

3.2 人性1.0版本-陌陌

微信的摇一摇给了陌陌指导,同样lbs的技术成熟也使铲平了陌陌发展的技术障碍,通过把附近的人这个功能的垂直化发展,陌陌迅速的积累一大批用户。但是yp的名声也为后面的上市埋下隐患,无论怎么样,陌陌此时面对的是一批年轻的躁动的心和广阔的市场,他们要做的和当时腾讯一样,快速的抢占市场,获得用户。

3.3 人性2.0版本-探探

最近几年,如果说有款软件还能和陌陌竞争下,那他的名字很有可能叫探探。刚刚说到安全需求是人的第二个层面的需求,即使是yp我们也希望是安全的,陌陌没有抓住的机会,探探替他实现了,通过一系列兴趣爱好的标签,加上必须双方都情愿才能聊天的机制,探探使得聊天更加真实化,也使得用户感受到安全。

更重要的是让人们觉得这个软件并不是用来yp的,而是互相谈心的,因为你情我愿的机制,聊天的起点就比较高,双方等于是在聊天前就已经做了个互相的判断,只能算半个陌生人。探探发展了陌陌。

3.4 人性3.0版本-soul

无论是陌陌,还是探探,现在似乎都极力想摆脱yp的名声,为什么呢?

我记得当时陌陌火的时候,如果你被人看见你的手机上有陌陌,那对方大概率觉得你不是什么好人,这也使得很多人卸载了该软件。马斯洛的需求的第四个层次是尊重,希望自己能有个好的名气,很多人在经历过陌陌、探探后,会觉得很空虚,这时候急需要一个充实内心的软件出现,来实现对自我的肯定。

这时候soul出现了,他主打灵魂社交,没有lbs也就等于没有了yp,不准使用真实头像也就是靠内心交往。这个软件刚开始推出的时候很火,不管是跟风还是为了提升逼格,但是随着用户的发展,有一个问题出现了——真心喜欢这个软件的是什么群体?

大家既然是灵魂社交,属于较高层次的社交,所以我猜绝大部分人都是已经用过陌陌或者探探的,可能有些审美疲劳了,想换个方式,所以一直叫嚣着渴望灵魂社交,鄙夷yp现象,但是事实是这样吗?

我想每个在网上找异性聊天的绝大部分都是希望最后能在线下见面的,最终的目的即使不是yp,也是希望能发展下恋爱关系(如果长相还可以的,性格还可以的话)。另外单纯的文字往往无法吸引真正的灵魂,除非是聊天高手。

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soul也使用了和微信类似的朋友圈,进行了许多运营和内容维护,同时他主打去中心化,每个人的内容都是按时间顺序出现在朋友圈,但是注定没有线下体验的场景,是否真的可以深入人心呢?

我觉得以后soul还是会慢慢加入lbs的元素,这时候就要考虑如何和探探差异化。

四、未来的江湖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一直觉得熟人社交已经到头了,因为熟人社交所需要的只是个沟通工具,最后还是会再线下进行发展,而对于那些无法线下见面的熟人,朋友圈的存在已经是能够维持关系的最好环境。可能还可以改善的情况是,随着现在微信好友的越来越多,朋友圈的互动反而越来越少,特别是对那些许久未见的熟人,也就慢慢变成了陌生人。

所以微信朋友圈是否可以设计两个模式:

  • 一种是现在的以时间维度刷朋友圈;
  • 另一种是以关系维度刷朋友圈。

再来说下陌生人社交,社交一般的步骤为:发现关系、沉淀关系、活跃关系。对于探探陌陌这类软件,他们主要是在发现关系和活跃关系上进行改进,通过lbs的机制发现合适的人,然后通过简单的聊天可能直接转到线下进行关系的活跃,而没有关系沉淀这一个过程,所以会导致yp。

而soul通过灵魂匹配来发现关系,通过生活圈展示点赞,来沉淀关系,却始终无法来活跃关系,目前线下交流是活跃关系的最佳手段,可是soul如果有了lbs,怎么保证是发现-沉淀-活跃,而不是发现-活跃的过程呢,这需要pm好好想想,走出产品的差异化。

未来社交个人认为的机会点在于如何活跃关系

对于线上的活跃关系,可以通过人群性格的精细化划分,配合你线上的功能进行实现,比如:划分的人群是游戏爱好者,那么通过一起深入的玩游戏,可以保证活跃性,又或者对于电影迷来说,通过共享屏幕来分享电影实现感同身受的线下交流。

而对于线下来说,更多的线下内容是用户活跃的保证,可能需要一些C2B的理念,通过线上的信息定制一些线下的内容,需要专门的团队进行运营。或者利用一些营销来推动线下的发展,比如:捆绑代金券、优惠券等来推动O2O的发展。

 

本文由 @Y2H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这篇文章分析的很深刻,对人性好了解啊,想和作者探讨下,能给个联系方式吗

    回复
  2. 我作为一个普通微信用户来说,并不排斥陌生人的朋友圈,因为这让我看到了不同的生活~可以这么说 QQ是亲密关系网 微信是成熟社会关系网

    回复
  3. 除了从人性关系上划分社交,还可以从其他纬度上拓展,比如地域社交,因为人们会对于身边真实场景里发生的事充满好奇,而且这种社交给用户带来的安全感是巨大的,像现在微博的定位超话就有所涉及,但还未到社交的层面。

    回复
  4. 我觉得社交类的产品总是离不开yp 任何一款社交产品 为啥都会跟这个扯上关系

    回复
  5. 作者哪里人呐🌚

    回复
    1. 江湖人,哈哈

      来自江苏 回复
  6. 这篇文章似乎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非常感谢楼主

    来自上海 回复
  7. 我有个观点,关系的沉淀必须依赖于微信等熟人社交产品,所以陌生人社交产品自建朋友圈的做法可能是无意义的。

    回复
    1. 你这个观点我很同意,陌生人社会是新鲜感,我如果觉得可以变为熟人,肯定是加微信,只能说目前的陌生人社交提供了一个平台,但是直接设置朋友圈强行转为熟人,意义不大

      回复
  8. 你好,我对社交这块很感兴趣,某些理解和你的类似,同为产品狗,最近在策划一款社交工具型产品,希望加个微信交流一下🤝

    回复
  9. 值得收藏学习,哈哈
    不过有个小小问题:关于微信朋友圈以关系维度进行划分的问题。站在用户的角度,将朋友圈分类浏览,确实能帮助用户在内容获取上更加直观便捷。但我个人觉得还是弊大于利
    因为:1.关系维度划分不一定是用户想要的,且手动设置的成本太高。
    2. 关系维度应该怎么分?家人,好友,同学么?平时看朋友圈也不会故意看家人或好友貌似。
    3.有了划分,浏览时长长期看会相对减少,影响的不应该只是流量,是否会弱化某些用户之间的社交链
    4.基于人性,你希望对方把你划分在哪,你把对方划分在哪
    个人一些简单的思考,不知道你怎么看🤪

    回复
    1. 其实我的意思是,两种模式并存,对于那种关系维度的,我觉得有一个标准是看你和他沟通的密切程度,比如聊天频率,时间,赞的次数,通过某种算法排个序,因为朋友圈就如同我说的,性质已经变了,朋友圈很多人都不认识,不感兴趣,微商等等,很多时候刷了半天连点赞的兴趣都没有,久而久之,朋友圈成为一种摆设

      回复
  10. 回复
  11. 楼主是不是刚毕业😏

    回复
    1. 文章中有提到12年大一,读研的话也该毕业了

      回复
    2. 我又去读了个硕士。。而且专业是工科。

      回复
  12. 来自湖北 回复
  13. 请问如何联系笔者

    来自浙江 回复
    1. qq547951566,可以一起交流下噢~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