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产品的变化,以及用户心理的改变

3 评论 12875 浏览 32 收藏 10 分钟

理性的网络社交不应该是各种画大饼,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匹配到几个聊得来的伴,就足够了,毕竟,现实中你也就那几个好朋友。

QQ是我电脑上第一个挂着的客户端应用,这期间很多应用挂上了我的桌面,比如飞信,米聊这些,到今天,电脑上又只剩QQ了,我们见证着QQ从一个小玩意到如今的腾讯帝国,一茬接一茬的,不断有人像社交这个领域进军,直面竞争的,到现在都死了。

讽刺的是,腾讯帝国自己又造了另一个更有生命力的社交产品-微信,其实,除了腾讯家的QQ,微信,剩下的还活着的社交产品,都是避开这俩产品从其他战场切入的社交领域(细分领域,垂直领域),而且与QQ和微信,量级差别不是一般的大,那么这些年社交产品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到底还有没有新的机会呢?

一:社交产品的分类

(个人参考网络资料整理,可能疏漏)

社交产品

二:社交软件正在变化

1.社交软件越来越真实刺激

具体表现为:

  • 从遥远的陌生网友到同城社交再到lbs社交
  • 形式上从qq打字到语音再到直播视频

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有几点:

  • 随着互联网用户数量激增,我们不用像10年前要跨过千山万水,才能在网上找到聊得来的伴了;
  • 技术和硬件的升级,确切的说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手机流量的大幅提高(可以肯定,不久的将来大家不会再担心手机流量的问题);
  • 我们在享受互联网的便利的同时也在被互联网驯化(就像人和水稻的关系一样,说不清谁驯化了谁,要知道水稻一开始只是一小片不起眼的草),我们再也不是之前交个网友都担心对方是不是杀人犯的心态了,我们越来越能接受近在咫尺的人也是我们的“网友”了;
  • 我们的观念被互联网驯化到少部分人(呈扩大趋势)不再羞于对陌生人展示自己的嗓音和外表了;

2. 匹配机制上:从满足“后宫心理”开始尝试筛选匹配

很多很火的社交软件(包括但不限于微信摇一摇,陌陌初期)一开始就是满足了荷尔蒙爆棚的广大男同胞的“后宫心理”,这些社交软件给他们营造出一种错觉:你在生活中找不到一个妹子聊天,没关系,来我们这吧,大把的妹子在我们这等你来翻牌子。而现在呢?广大男同胞被一次次愚弄之后终于开始明白了这其实都是套路,在陌陌上和你打招呼的女孩不是酒托就是身份你懂的,所以最近的社交产品开始尝试“走心”了,开始尝试各种类似彼此互选才能开始聊天(探探等)以及做心理问题调研三观(如故等)这些匹配机制

三:社交用户的心理在发生改变

具体表现为:

1.我们越来越需要即时的反馈

两个小例子:

发出去一条微信后,我们都会渴望立马得到回复,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们不是纠结接到信息的人会回复我啥,很多时候我们想知道的仅仅是对方收到了这条消息,所以很多人纳闷为啥微信不出信息送达功能(接收信息和发送信息者,两方利益冲突时微信选择站在接收信息一方);

而在QQ里,会有些人突然莫名其妙的单刀直入就来问你问题,甚至都没有老一辈人习惯的“你好”“在吗”这种起码的寒暄,而且这种行为呈年轻化态势发展,越年轻的这种发生概率越大。

上面这两个例子大家应该都有所体会,一开始我还以为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礼貌,后来在一本书里看到了更符合事实的答案:我们越来越需要即时的反馈,越年轻越明显,为什么呢?有一个原因是越年轻,接触网络和游戏的时候越小,他们习惯了做出一个行为就应该有一个回馈这种模式(比如打怪砍一刀boss会对应掉血)。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越来越不愿意等待了,过去我们在网络里含情脉脉,满怀期待的等待自己QQ头像亮起的瞬间(脑中莫名回荡起许嵩的灰色头像),而现在呢?男孩发给女孩一个信息之后,可能女孩因为在想到底应该怎么回所以很久没回复,而男孩在焦急的想知道女孩到底看没看到!

延伸一句:健身之所以难以坚持下去,也是因为太难看到即使的反馈,而爆火的keep巧妙的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

所以为了得到更好的即使反馈,社交产品发生了距离上以及形式上的变化,毕竟,和远在天边的陌生人聊理想远不如看一个小区的美女直播来的更刺激,反馈更即时

2.社交时的双重标准

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只是互联网进一步扩大了这种现象,具体表现为:

  • 我发给别人信息时,希望尽快从对方那得到反馈,而别人发信息给我时,我却不想尽快给别人反馈;
  • 我希望软件给我匹配到白富美大长腿(真实的),却没想过我们想匹配到对象有什么理由想匹配到现在的我们(当然,也有些人是想过但装糊涂)

四:那么社交软件将往哪里走呢?

我浅谈下自己认为的社交产品会具备哪些特征,抛砖引玉

1.匹配机制还需要质的改变

现在的匹配机制还是有太多的破绽了,这些破绽(比如刷脸软件里传美化太多的图片,心理测试直接选最政治正确的答案等)虽然短期反而能促进产品活跃度(额,产品初期找融资,我承认这很重要),但用户越来越聪明了,当他们发现自己其实是被愚弄了之后,这种差评其实很损害产品形象

2.更即时的反馈机制

如果用户现在根本就匹配不到他想匹配到的人,那么与其告诉他多刷几次就会碰到,更好的反馈机制应是明确告诉他怎样做才能提高匹配成功率,以及配套的方法指南以及阶段性验收,极端的举个例子,一个男孩想匹配到漂亮的女孩,这些女孩的匹配标准里面有一条就是男孩身材要好,那么更正确的反馈机制应是告诉男孩怎么去健身以及如何想办法让他坚持下去,虽然这会让很多又懒又渴望吃速食的用户离开这个平台,但是什么平台又能留住这部分人呢?

大家可以设想下有没有可能有这么一种社交产品,就叫“真心话”,不像现实生活中我们要留面子:

在这上面我们把社交的窗户纸挑破,你想和长的帅的聊天,就写出来,最好说出来要梁朝伟类型还是吴某波类型的。在彼此匹配到之前,我们可以在不打扰对方的前提下,知道自己想匹配对象的匹配标准,你看了下与你的条件差别很大,系统问你是否要放弃,降降条件就能匹配到的时候,你选择坚持,那么系统会帮你制定一系列的改善自己的计划以及配套的阶段性验收成果(如果你想匹配到的对象坚持要全款北上广的房子,我还是建议你放弃,然后选择可以接受房子付完首付的聊天对象)。当然如果对方的标准是看过几本哲学史的,这个阶段性验收起来就容易很多了。

我们总幻想我们在社交产品上我们应该认识很多朋友,这其实是一种饿怕了的体现。理性的网络社交不应该是各种画大饼,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匹配到几个聊得来的伴,就足够了,毕竟,现实中你也就那几个好朋友。

 

作者:小呆,微信号:wuzhongjieaichirou(“吴中杰爱吃肉”拼音),求私聊,求勾搭哈,最好有社交产品坑~

本文由 @小呆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说实话,前面说的很好,到后面感觉就有点脱离现实了

    来自江苏 回复
    1. 额 主要是后面不太想展开了,感觉篇幅有点长了,,有机会应该会把后面自己想的的一些方案论述一下

      来自山东 回复
    2. 我也觉得,后面扯远了 哈哈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