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 成长史:5000万用户,5轮融资和一支广告片的故事

9 评论 26732 浏览 99 收藏 19 分钟

当年还在大学操场跑步减肥的胖子王宁,没有想到两件事:他真的通过健身瘦下来了,以及,那次成功的瘦身直接改变了他接下来的人生。

两年前,24 岁的王宁还是个在等着毕业的大四学生。那些临近毕业的日子里,他决心瘦身,但是没钱,请不起健身教练。他就自己一个人,搜集健身的知识,在学校操场跑步,对着视频网站上的健身视频练习。

自己锻炼的王宁瘦了 20 斤。身边人一遍遍问,「是怎么瘦下来的?」王宁就一遍遍把那些他用到的链接发给他们。身边人又有新问题:这么多链接,先练哪个?后练哪个?前一个月怎么练?后一个月怎么练?「要不然你直接做个 APP,把这些视频全放到里面排列好顺序?」

朋友的话算是王宁创业的起点。他与后来的合伙人在 QQ 上聊天发现,跑步确实是适合大众化的健身需求之一,但其实那种家庭徒手训练的需求量应该也不小,跑步反而有门槛——你要穿好鞋和衣服,出了汗好冲澡。在家训练好像门槛更低,「那就把这些视频整合起来,做一个结构化的东西?」

那天晚上的这个建议,日后成了王宁的创业项目 Keep 的产品雏形。他去 App Store 搜了一下,2014 年底,健身领域里的确没有适合健身小白的 APP。

Keep 发展的很好,到 2016 年,它已经完成了 C+轮投资,得到了巨头腾讯的青睐,还有 120 多名员工,以及最重要的 5000 多万用户。

人们只看到这些数字:短短一年多时间,五轮融资,5000 万用户。他们把 Keep 的成功归因于多个方面:包括消费升级的风头正盛,投资人对 90 后创始人的青睐,以及,一部分互联网时代赋予创业者的好运气。

这家年轻的公司在过去一年中收获了多个层面的成功:用户量迅速增长,投资人不断找上门来,媒体的持续曝光——显然,我们不能把所有的成功都归功于运气。人们忽视了这些数字背后,那个叫做王宁的年轻人和他年轻的团队——他的眼光、品味、定力以及管理哲学。

如同大多数创业公司一样,Keep 正经历着将一个想法完善成产品,再将产品壮大为一家公司,进而创造一个品牌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如果说前半部分是靠运气,后边的路怎么走,就要靠真刀真枪了。

而真正让人兴奋和敬佩的,恰恰是他决心要走的之后的那条路。

内容就是答案

那天晚上在 App Store 搜索健身类 APP 而不得结果的王宁,没有料想到,当他将这个想法付诸实践的时候,已经有三四家同样产品的公司加入了竞争。更不幸地是,Keep 是三四家当中产品最晚上线的。

从投资人的拒绝和建议中可以得知,这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几乎不具备任何创业的优势:没有自带成功光环的创始团队,没有资源优势,没有技术门槛——什么都没有。

既然什么都没有,那就光脚不怕穿鞋的,搞起来,失败就算了。

这句话对王宁是个激励,也伴随着他创业的始终。

9911229b37f91b7a1ef139ca9301158e

融资过程中的两个片段是值得铭记的。第一是,所有的投资人都认可这条赛道,这给了王宁信心。第二是,有不少投资人给出了关键的建议。

产品最开始的时候,王宁想在同一个 APP 里完成特别多的事,比如,想引进教练,想建一个有问答的社区。但有个投资人直接指出:这样做太重了。对于一个刚问世的产品,你应该做一个已经带有答案的 APP,用户带着问题进来,你不要再让他去寻找给出答案的人,而是答案已经摆在那了。Keep 的课程应该就是这个答案。

这让王宁眼前一亮:内容就是答案。「我们把内容做得越来越细致,你就可以理解为我们的答案会更加丰富,可以满足很多人的答案,所以其实就这样的一个点——如果非要找出一点优势。」

结构化,刚刚好

因为在猿题库实习的经历,让王宁和联合创始人学会了一件事:结构化。简单来说,在早期,他们把 Keep 当做一款教人健身的产品去做。就好像当年他们在猿题库学着将题目汇聚成专题,把专题汇聚成卷子一样;在 Keep,他们把 10 个动作组合成训练,将三组训练组成一个计划——结构化的逻辑套在产品里面,用户体验起来就非常舒服。

「我们就把内容和产品做得足够好,不做一个 To VC 的团队,就做一个 To C 的团队。我坚定跟他们(团队)说,只要用户喜欢我们,未来什么都会有。」

「足够好」又是个精妙的词,足够好不是专业或者精致,而是「配合着 Keep 的 APP 刚刚好」。最开始的产品,没有任何花哨的、炫酷的元素。反而要朴素、简洁、将人快速带入。王宁尽量降低产品的门槛,「健身本来就是一个反人性的事情,我要让大家快速感受到健身的快乐,他才可以持续坚持下来。所以,早期我们放弃了视频中那个讲解的过程,上来就是陪伴式的训练。早期的 Keep 就是个陪伴者,不是教授者,也不是监督者。」

「我想让人最快、最便捷、最低门槛开始运动起来,运动起来让他立刻 high。」只有感受到了快感,运动才会持续。

另外的刚刚好是,目标用户定位地刚刚好。王宁坚定地只瞄准 80% 的健身小白。他始终清楚的一点是:并不是人人都想练成施瓦辛格。Keep 只想让那些躺在沙发上的人,不知道怎么练,又想尝试一下的小白用户,跨出第一步,然后有更好的身材,能穿更漂亮的衣服。

瞄准「小白」,又要有门槛

梦想是会随着你的积累和坚持慢慢改变的——对于用户和 Keep 来说都是。

当王宁从 180 斤瘦到 160 斤的时候,他的目标是 140 斤。当他成功瘦到 140 斤的时候,他想变成一个肌肉男——人的目标是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变化的。Keep 就是先满足你作为一个胖子的第一步的需求,伴随着你的锻炼,你的需求不断升华,Keep 就不断满足你,一旦有一天 Keep 满足不了你,那时候它的用户量已经足够大了,就有能力对接能够满足你的服务进来。

王宁说,「我其实就是想让 Keep 作为一个国人的运动启蒙教练。我不期望满足国人 0 分到 100 分健身需求,我觉得这是太难的事了,而且对于团队来说 90 分往 100 分,每增加 1 分,你的投入成本是非常非常高的,而且也没有必要。你要让真正可以帮助人完成 90 分到 100 分的人进入进来,让他真的可以帮助别人,这才是我们想要去做的事。」

就这样,王宁、Keep,无形中跟小白用户站在了一起。他们努力做到科学性和专业性,但依然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小白用户。

早期 Keep 更专注在成为一个健身工具上。但是王宁觉得没有社区,这个产品就不够性感。于是带上了社区功能,但又不想在早期作为主推功能,于是就设置了一个小门槛:必须完成训练,才能去发动态,秀身材。

通过一年的高门槛的方式,社区风格和内容基因反而凸显出来了。因为都是高品质的基因,低品质基因的用户迅速被淹没了。所以当 Keep 一年之后真正开放社区的时候,王宁发现社区的质量还是非常高,根本不用担心有垃圾的东西出来——他说,歪打正着。

但随着社区的开放,王宁发现,那些 Top 端专业的重度健身用户,也能在 Keep 里找到自己的定位。他们愿意分享,愿意成为社区内容的生产者。从工具到社区,人人都能在 Keep 找到自己的定位。

一支广告片,2000 万新用户

让人坚持锻炼也是个复杂的化学反应,这里面包含了很多跟人、跟人心相关的东西,秀照片,发动态,这些其实不是个功能,而是一种化学反应。这种化学反应带给人们能坚持下去的的快感——从这个角度去看,王宁不仅歪打正着抓准了时机,他还知道如何给人在情感上提供足够的能量支持。

包括随着用户量大了之后,Keep 有了用户量的壁垒,有了内容的壁垒,统统这些,都被王宁视作软性壁垒——而对于如今的创业来讲,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已经很完善了,人们更需要精神和体验层面上的东西。这时候的软性壁垒是对人,对文化,甚至对心理的深刻理解,同时能够在产品上一一对应。

在拥有 3000 万用户之后,王宁决定给 Keep 拍一支广告片。

f22eb4db7782cf3638c84f4de0ec5057

他的考虑是,「你的产品软实力做足够好,你在完成 100 万、200 万,甚至你在通过产品软实力到 1 千万、2 千万用户的时候都还行,但是到了 3000 万之后你会发现还是有一定瓶颈在的。如何从产品变成一种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其实是需要有品牌的精神灌输给大家的。

用 Keep 除了可以锻炼身体之外,还已经成为年轻人一种时尚,或者年轻人一种要去做的事情——我希望把这件事情灌输给所有年轻人,并且这种势能还会继续延续下去。

这时候不仅从产品上,还要从情感上去做一些事情。你看耐克、阿迪达斯,运动服装其实就那么回事,但是你穿他的品牌衣服,还是有一些运动精神在后面,会影响你去选择他。我还是觉得从 3000 万用户量再往上走,要有一个品牌精神灌输整个产品形态里面,让大家认为用 Keep 很有品质的。而且你会发现用 Keep 会传递一种态度出来,这个非常重要。这个态度需要品牌方说出来,Keep 的态度到底什么样?所以我们定调 Keep 的态度是『自律给我自由』,这就是 Keep 四个字母背后的意义。」

创业公司的品牌建设可能和大公司的一样重要。

可能很少有年轻的创业公司像 Keep 一样,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就开始做品牌投放。但是王宁坚持认为,想要继续往上走,就一定要有一个品牌精神作为陪伴。年轻人在朋友圈去引爆这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态度出来——用 Keep 就是倡导健康、年轻和自律,就是这个态度。

在合适的时候花了一笔合适的钱,广告片的效果非常好——直观来说,广告片投放之后,Keep 的用户量从 3000 万增长到了 5000 万。

假设公司三个月之后挂了,想想这三个月可以干嘛

王宁笑,「很多东西就是运气,歪打正着。」

王宁在内部分享会上,对着团队成员,将这个集体比作一个雪球。「我们踩到一个大雪纷飞的天出生,正好天在下这么大的雪,然后是一个坡,最开始的雪球比别人捏的雪球稍微圆了一点。最开始的产品形态好,你比别人圆了一点,别人可能还需要碰撞、碰撞,才能慢慢圆起来,但那个时候你已经滚得很快了,而且越来越大。好在这条路上可能有几个坑,不管是运气也好,或者你的操控力也好,反正你规避了几个比较大的坑,比别人快。现在你的势能起来了,你越大势能就大,滚的速度越快。小雪球再去碰撞你的时候,你发现他碎了,对于你的伤害并不是很大。这可能就是我们前半段的创业过程。」

创业者身上都有运气,只是到最后总结的时候看自己到底踩对了哪几个坑。对于王宁来说,运气就是,该踩的点他们都踩到了。这可能要部分归功于他们团队内部著名的、不成文的「三个月」规定:「我们不想太远的。因为你想太远了,眼前的坑就看不到了。我们就假设公司三个月之后挂了,想想这三个月可以干嘛。这三个月过完了,我们再想下三个月的事,我们不策划太长的事,因为觉得太长的事也感知不到。」

成为运动的代名词

C 轮融资的投资人找上门来,对王宁说,如果 Keep 足够伟大的话,应该成为一家有宗教信仰的公司。像 Airbnb 一样,看起来只是一个租房的平台,但其实背后是共享经济的精神,也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投资人觉得 Keep 有潜力成为这样的公司。「这其实是牛逼的公司才能做到的,你能不能做到那一步,可能路还是很长的。」

王宁看到了投资人指明的方向,他慢慢开始体验到品牌的感觉了。团队开始更爱惜自己的品牌,比如所有的微博、微信,每一张配图都有专门的设计师来做。他们开始尊重自己的受众,希望所有的东西都有自己的气质在。

33c4a95778214717096cb6fdf16a529b

关于品牌,王宁下一步的计划是往国际化的方向走。他也想做出一个像耐克、阿迪达斯一样的品牌出来,只不过不同时代的品牌路线不同罢了。「耐克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先做装备这些东西,再去扩展品类,互联网是它的一个补充。Keep 是自上而下做,先做了 APP,先把人搞过来,基于对 Keep 平台的信任、喜爱,有这个 Keep 品牌 之后,可能再往下去延伸,延伸到运动装备,延伸到场馆,延伸到这个那个……但是你说本质是不是一样的?我也不知道。」

「我们想成为行业代名词,比如说你搜索想要 Google 一下,运动的时候想 Keep 一下,出门滴滴一下,吃饭的时候点评一下。成为行业代名词,就是有品牌在了。」

如果像王宁一样承认 Keep 前半部分的成功是运气,那王宁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才是真正让人觉得兴奋和敬佩的。Keep 这棵树要怎么种,接下来就要靠实力了。

「再往下一个阶段走的时候,接触的都是全新的东西了,既要同化它进入到你的价值网当中,也要学习它价值网里的东西。我会去想能不能撼动住这些人、这些事,这才决定了这家公司会不会再有价值。」

 

作者:何粥

原文地址:http://www.geekpark.net/topics/216593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满足了两个核心需求:懒和炫耀
    人人本身交互就有问题、评论优先级还不如回复?

    回复
  2. 不错好文章

    来自河北 回复
  3. 其实只满足了颜值控,感觉数据有不小水分,投个票,一个月坚持使用多少次? 3,7,10,15及以上?

    回复
  4. keep 真的很赞

    来自贵州 回复
  5. 找到了,好隐蔽

    来自北京 回复
  6. 我就想问收藏在哪里?

    来自北京 回复
  7. 文章对KEEP的冷启动是十分有代表性的,这点没有讲,对初创、中小企业产品来说比较遗憾。

    回复
  8. 希望艺数是代表艺术这个品牌!

    回复
    1. 我希望您最好还是别这么说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