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G产品新解,从使用层面的三个维度划分

0 评论 3062 浏览 10 收藏 12 分钟

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需要做不同的事。对ToG的产品而言,这个生命周期如何划分?今天,我想换个角度,从用户的使用层面(感知)来说说产品的阶段划分。

什么是产品经验?说白了就是你对产品的了解程度。

这就像是你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得知道他现在处于什么阶段,有哪些小毛病,将来可能朝哪个方向发展。有了这些了解,你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用最少的时间和资源,打造出最让客户满意的产品。

所谓的“心中有图,脚下才有路”。

很多时候,正是因为你不能够给自己的产品一个清晰的准确的定位,所以,才没有办法意识到产品下一步该如何去进行升级。

从营销的角度来看,产品的生命周期就像是我们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成长,再到成熟,最后衰老。每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和挑战。我之前也写过一篇关于G端产品在不同生命周期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但今天,我想换个角度,从用户的使用层面(感知)来说说产品的阶段划分。

简单来说,就是“能用”、“有用”和“好用”。

第一阶段:初步可用——“能用”的起步

在ToG行业里,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有些产品,你说它能用吧,它确实能“用”,但你要说它好用,那可真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可就是这样的产品,客户们却像拿着个宝贝似的,大张旗鼓地宣传它有多么神奇、多么高效。领导来参观时,更是得把它粉饰得跟朵花儿似的。

有时候,你甚至会发现,那些被吹得天花乱坠的成果,其实根本就不是通过系统办理出来的,而是线下操作后,再手动录入到系统里的。

哪怕系统半年都没有使用,也会在领导要来参观的前一天手动录入一大堆的数据把成果展示的漂漂亮亮。

这就带来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明明产品做出来是一个残次品,但客户就是不说,发出来的宣传介绍内容都是夸产品的好。

产品经理完全处于一种虚假的“赞誉”中做产品,大家都觉得产品做的不错。

但当有一天客户预算紧张,想要买些真正实用的产品时,这些被过度包装的产品就会被选中。

迫于绩效考核的要求和领导对成果的重视,基层干部不得不把产品用起来的时候,才发现,产品居然有各种问题,用起来根本不顺手,完全不敢相信这是厂家销售宣传的那样已经有几百家客户在使用的产品,甚至感觉自己就是在配合做实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产品认知上的偏差?

原因就在于:产品的好用都是被包装出来的,产品的不好用都没有被暴露出来,没有传递到产品经理耳朵里,所以,产品一直就是有大量瑕疵的残次品。只是遇到了一个认真用产品的客户,才揭开了它的真实面目。

也就是说,我们的很多产品,客户买过去,这个产品真正的目标“用户”其实并没有在用。一线的业务人员可能知道有这么个产品,需要的时候临时抱佛脚地用一用。

如果能有谈判的余地,他们甚至会尽力说服领导不要使用这个产品。只有在万般无奈之下,他们才会找个人来勉强使用。

作为产品经理,你可不能被客户的宣传吹嘘和光鲜的销售业绩给蒙蔽,心里应该清楚,你做出来的产品没有得到足够多次的打磨,没有被大家广泛持续的使用,还会存在大量的问题。

这也是一种事实,我们得学会遵循产品的生长规律。如同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初期肯定是没有什么抵抗力的,必须要经过多次的病毒入侵,在持续的与病毒、细菌斗争中,变得越来越健康。

比如,我之前做的一个产品,虽然已经推出了3年的时间之久,也迭代了有十几个版本。但其实一直都没有得到大量客户的使用,所以大家默认为产品没有问题。可当产品突然间在某省份被强制要求用起来,一下子各种产品问题就集中爆发出来,客户“气不打一处来”质问销售,“你们这个不是成熟的产品吗?怎么还会有这么多问题?”

这就是前期产品根本没有收集到多少有效客户使用反馈,产品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度过打磨锻造的生长期,怎么可能因为推出的时间久,买单的客户多,就自动进入到成熟期呢?

第二阶段:实际应用——“有用”的迈进

一个产品只要被大量的销售出去,不能说所有的客户都不去用,总会有些客户真的在用。但真的在用,并不代表产品就真的有用。

对于很多客户来讲,用信息化、数字化去改变他们的工作方式,前期都是痛苦的,产品总是难用的,问题肯定是不断的。

特别是很多产品设计出来,对实际业务场景,工作流程难以做到全面的覆盖,绝对的准确。所以,只要有客户在使用你的产品,你就会收到一堆客户的使用需求 ,这些需求除了“bug”,更多的是业务流程与线下实际不符的问题。

比如,我们的系统要求必须填写xxx信息,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信息并不存在,或者格式与系统要求不符。这就需要系统做出相应的调整。

总结一下我做过的十几个被大家陆续使用起来的产品经验:一个G端产品要达到客户愿意推荐的有用状态,至少需要经过五到十个客户的持续使用反馈,以及连续五到十个版本的迭代。

产品的迭代周期至少半年起步。如果收集到的反馈有限,产品可能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迭代,始终处于“能用”但不够好的状态。

只有产品可以持续收集到客户反馈,这个产品才有可能从“能用”逐渐迈向“真有用”。

第三阶段:智能便捷——“好用”的追求

说实话,G端产品要达到好用很难:

  • 一方面难在产品使用的用户数量有限,能够收集到的产品反馈就有限,产品的更新迭代频次会受限;
  • 另一方面客户的预期是对标我们手机中常用的一些应用,这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产品,这种预期几乎不可能达到。

因此,对于G端产品来说,“好用”只能是相对的。相对客户采购的其他应用,相对线下的业务流程,相对产品过去的版本来说,能够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当客户使用之后愿意向其他人推荐,甚至主动发文宣传时,我们就可以认为产品达到了“好用”的预期效果。

产品要达到好用,绝不仅仅是有限的部分客户反馈各种客户需求,然后不断迭代可以达到的。这就相当于,你设计了一件衣服,断断续续的收集到一些客户反馈的需求,然后今天打一个布丁,明天打一个布丁,最后,这件衣服能好看吗?

好用的产品,得从开始的设计阶段,就找到一个行业内的专家客户,从0~1一起去打磨。这样产品的框架是符合实际需求的,后面再去做修补看起来也就不会有违和感。

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做G端必须从项目中孵化产品、寻找有战略眼光的合作客户,并在前期不计成本地提供免费使用机会,共同进行打磨的原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产品的基石是稳固的。

此外,融入新技术也是提升产品好用度的关键。技术等同于效率,谁都不喜欢去在使用产品的时候多点一下,多一步操作都感觉产品没那么好用。最好是,系统可以自动运行,不需要客户做任何操作,这就是最好用的产品。当然,这是理想状态。

简单来说,好用=智能化。

最后的话

总结一下,从ToG产品用户使用层面来划分三个阶段:

  1. 能用阶段:在产品没有收到用户的有效反馈之前,其状态只能被描述为“能用”。这一阶段与产品推出的时间长短或销售业绩的多少无关。即使产品已经推出很久或销售业绩很好,但如果没有真实用户的持续反馈,产品仍然处于这一阶段。
  2. 有用阶段:当产品开始收到五到十个客户的使用反馈,或者与一个客户进行了持续半年的深入合作和打磨,并且产品已经迭代了三到五个版本之后,才可以认为产品对客户来说是“有用”的。这一阶段标志着产品已经从初步的可用性转向了实际的应用价值,开始满足客户的真实需求。
  3. 好用阶段:产品通过运用AI技术实现了高度的智能化,用技术替代了人工操作,提升了使用效率和便捷性,这时产品才达到了“好用”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产品不仅满足了客户的基本需求,还通过技术创新提供了超越预期的使用体验。

本文由@武林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ixabay,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