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视角下的产品问题

Cu
8 评论 2527 浏览 17 收藏 16 分钟
🔗 技术知识、行业知识、业务知识等,都是B端产品经理需要了解和掌握的领域相关的知识,有助于进行产品方案设计和评估

编辑导读:如果将一个产品比作一个生态系统,生态学一直追求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产品经理追求用户至上,产品至简,二者殊途同归。本文作者以生态学的角度,对一些产品问题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我刚进互联网行业做运营时,就老听到大佬们谈论生态问题,本人大学专业课就是生态学,就一直好奇大家的生态是同一个生态不,这种疑惑一直到我自己去做产品,伴随着制定产品方案运营策略,内心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大家聊得做生态做生态等思路和理念,真的很多都在《生态学》中有涉及,作为基础学科的生态学,其间的很多富有哲思的理论均可来指导产品框架以及商业生态的建立。

后续的项目中,我搭建过社区、做过IM群聊,最近开始带队短视频,也曾经做出公司经典的案例和决策,其中的很多理念都基于生态学思维对我的锻炼,基础学科之妙用,遇上方知有。跨学科进行产品商业决策,会在一些关键点上进行降维打击,大学有门课程说过这样的一个观点:在生态学,你可能占前百分之50,其他领域你也占个前百分之50,但是跨领域之后,你可能瞬间就去了行业的前百分之十。

产品经理本身就是跨领域职业,基础能力包括UI、数据分析、设计、技术等等,做到后面基础的占比会降低,大局观和开阔的视野带来的作用会愈发显著。而我的视野基本上来自于基础科学—生态学。产品经理追求的是用户的体验,我们推崇的用户至上,产品至简;而生态学一直追求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二者殊途同归。

一、生态位的理念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能否产生一个新的种群,有一个判断标准就是生态位,生态位指的是某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这个位置是多维的,可以是食物链位置、维度位置等等,比如一只住在树梢的鸟和住在树下灌丛的鸟他们的维度位置就是不重合的。

生态位理论中,两个物种生态位重叠越大,竞争越明显,重合一定程度,二者必然消亡一个,因而我们在判断一个生态系统是否还能引入新的物种时,就需要考虑该生态系统是否还存在足够的生态位,如果生态位不能够支持该物种的生存,除非打破该生态系统,否则基本无解。

与之对应的—产品立项的竞品分析:

我们做过QQ微信的竞品,IM群聊系统,在腾讯系高度垄断的情况下,大厂朝着腾讯的社交体系发起冲击基本死路一条,因为腾讯的生态位已经足够大,而IM群聊就目前科技情况下提供的生态位无法支持两个大厂,想要改变要么寻找其他的生态位,要么就去打破腾讯的生态;作为中小型企业,寻找新的生态位是唯一解。

关于腾讯系社交的生态位,网上分析文章不止亿点点,想要错开生态位不难,却需要很强的执行力,因为很多水平欠佳的产品,做着差异化做着做着就真的去学微信QQ了,这种无解的情况发生过很多次,有些人就是不知道哪来的自信,当然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说谁。

以网易系游戏产品“网易大神”为例,想要走IM群聊,一是放弃现实生活中的熟人社交,二是结合游戏产品做社交功能,我的IM群聊高度结合游戏,与游戏深度互通,深度合作,这一点微信QQ都做不到,他们也不屑于去做。另外腾讯系也是有边界的,在IM群聊的尾部,进行差异化竞争,一样能做盆满钵满,这一点网易有很多游戏做到了,因为是尾部,了解的人不多。

关于生态位理论,还有一些延伸的地方,今天补充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思路。

互联网人很有血性,喜欢把这个产品那个产品当自己的竞品,似乎生态学中只有竞争关系,生态位有一个很大的前提是基于竞争来说的,不存在竞争的两物种生态位很难重合,除非是水不够喝了,氧气不够了。

谁说IM群聊就一定是竞争关系?生态学理论中种间关系就不止一种,除了竞争、还有捕食和寄生关系,我为什么要是竞争关系呢?为什么不能寄生微信呢?

微信作为新基建的候补之一,提供给开发者很多的便捷接口,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可以通过小程序和公众号链接微信用户与自己的IM群聊或社区,我们称之为导量。这个案例以知识星球为例,关注知识星球的公众号,你在知识星球APP收到的消息均可以在微信上进行同步,甚至可以直接在微信上进行回复,回复可以直达到知识星球APP,薅微信羊毛,何乐不为?

其实刚刚说的寄生关系也不太准确,微信与知识星球很大程度上说像是互利共生的关系,正和博弈,但是设计一款与微信有关系的APP,如果是我的话,我不会承认与它的互利共生,我肯定冲着捕食关系去,冲着寄生关系去;没有这魄力还做个啥竞品?(微信生态的寄生虫还真不少,找个时间可以细数一下)

二、生态信息流思想

任何生态系统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想要搭建生态就避免不了探究这三个问题,此处以搭建一个简单的社区生态做拆解。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都是围绕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在进行,类比到一个内容社区生态上,内容社区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均指向一个东西:内容。而内容是信息的一种,内容社区实际上就是在探讨内容循环、内容流动、内容传递方式。

食物链有几个概念: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还有一个外界环境;内容社区对照着有:内容创作者(ugc、pgc、ogc等)、内容消费者、算法推荐(分解者)、官方投喂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沿着生产者流向消费者,最后有分解者分解回到生态系统中,供给生产者使用,生产者要驱动物质合成,就需要从环境中获取能量,然后形成一个新的循环。

内容社区中的部分无法进行照搬,逻辑大致如下:内容创者者生产内容,内容流向消费者,这个时候没有进行闭环,因为信息在单向流动,因此需要加上内容社区的分解者。

1. 内容社区的分解者是谁

内容社区的分解者就是各类算法机制,作用是通过内容消费者对内容的消化程度,来制定策略选择推荐这个内容还是屏蔽这个内容,说得稍微专业点叫做“赋予内容权重”。

好的内容会回到内容社区中,传递给其他的消费者,坏的内容进行消化;不止于如此,好的内容会给内容生产者提供创作反馈、同时也会驯化消费者,有了社区消费者(算法)的参与,社区生态环境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大量垃圾内容无人消化,满屏无用信息,消费者用脚投票,放弃社区,内容社区名存实亡。

2. 内容社区生产者的能量何来?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来自于环境,内容社区中内容创作者动力何来?来自于社区本身,社区本身是否可以为内容创者者提供能量?支持创作者变现、甚至直接提供能量支持。在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中,除了由环境提供物质能量外,一般都需要人工提供支持,度过生态系统的早期阶段。

生态系统/内容社区早期阶段:

生产者、消费者贫瘠、分解者不活跃,物质循环慢、能量流动慢、信息传递慢,内容社区也是如此

3. 驱动生态系统快速运作/内容社区快速运作

生产者/内容创者者:系统引入生产者/创作者,比如植树造林、增加植被/挖掘优秀内容创作者入驻

消费者演化为生产者:我们谈论生产者实际上是为了服务与消费者,但是能服务消费者的出了生产者、消费者本身就是。

比如:草-兔-蛇-鹰

兔子是消费者,但是兔子的存在引入了下一级消费者蛇和鹰。

内容消费者类似,本身内容消费者自己可以朝着内容创作者转化,消费者数量增加能够提高分解者的价值。

在生态系统中,大量的消费者会驱动分解者快速运作,让生态环境物质循环更快、能量流动更快、信息传递更快;而内容社区中,海量的消费者会加速推荐算法的更迭,算法更迭越快、内容推送会越精准,效率越高。

消费者/内容消费者:系统引入消费者,手段很多,目前的主流为投放

所有生态系统的目的,均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为不干预或者进行少量干预,生态系统都能高效持续运转下去,内容社区的核心目标也是如此。

提高生态系统的产出,我们主要针对三方面:加快物质循环、加快能量流动、加快信息交流。

上面我们提到,内容生态的基本构成都是围绕着“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来进行,任何与内容相关的平台必绕不了对三者关系的探讨。

在此,我继续拆解一个典型的案例—物种入侵与劣币驱逐良币的关系。

4. 物种入侵

了解的可能都知道,物种入侵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学概念,讲的是一个物种在新的地区没有天敌、过分增殖而导致生态崩塌的问题,而大多数时候物种入侵是人为引入的。如果推广到广义上讲物种入侵可能是这样的模型:

某一生产者或者(消费者)利用环境物质能量大量增殖,但是又不能为其他消费者所利用,物质无法及时释放、能量无法及时流动,因而阻碍了生态系统的物循能流,消费者获取不到足够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能量,慢慢离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最终崩塌。

5. 内容社区的劣币驱逐良币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内容社区很常见,我自己都亲身经历好几次,具体场景大致如下:

社区搭建者或运营者为了大量引入内容生产者,就采用激励机制,给内容创作者钱等等利益,想要在短时间内快速让社区好转起来。这个思路本身没问题,毕竟使我们上篇提到的“引入生产者”的思路。

实际运转过程中,内容创作者为了快速获取利益就会想方设法赚奖励钻漏洞,比如输出无脑内容用来快速获取低保,积少成多;到处搬运降低创作成本,搬运本身没问题,但是到后面会有更多人铤而走险搬运自家平台内容,极大增加审核难度;还有就是失去市场调节机制,完全变成内容计划经济,比如发现攻略类很受审核者喜欢,就去大量创作攻略类内容,导致整个社区充斥着该类内容,迫使社区受到审核者自身影响极大。

于此同时,真正喜欢或属于该社区的内容创作者被冷漠,打不过就加入,或者慢慢不再创作,同样的大量同质化内容,降低社区的内容丰富度,内容消费者信任大大折扣慢慢离开,这就是非常典型的内容劣币驱逐良币的场景。

我上面描述的一件事和广义上的物种入侵简直一毛一样。

受到社区运营者的资源投入,大量低质的内容创作者大量涌入,而社区中缺乏对该内容喜欢的消费者,最重要的一点,这个生态系统是不完善的,因为只有内容创作者和内容消费者,分解者的角色微乎其微,没有分解者的介入,整个内容生态大量水贴,满屏幕内容却无内容可看,活活饿瘦消费者。

其最终与物种入侵结果一致,留下了大量的入侵物种,满地鸡毛。

在一个合理的生态系统中,内容创作者、内容消费者、分解者,三者需要处于动态调节中,需要平衡三者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的关系,而制衡三者的关系,又会给产品优化提出非常非常多的点,留给产品经理一一思考。

 

本文由 @wink喵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非常新颖的角度!

    来自福建 回复
  2. 其实用内容社区来说,还存在一个概率的事件吧?因为信息更新速度太快了,如果存在时间段没有人看的话,那么即使再优秀的内容也无法脱颖而出

    来自广东 回复
  3. 个人感觉用内容社区来举例很恰当,因为信息的更新速度很快。要保证质量和数量实属不易。

    来自广东 回复
  4. 像是产品的更新换代就是属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吧。在整个内容社区来讲,优质内容一定会脱颖而出。

    来自广东 回复
  5. 感觉作者这样一讲真的清楚了很多,好像很多问题都是这样一种思路和逻辑

    来自广东 回复
  6. 还真的是个新鲜的角度,生态下,确实是想要做很多内容都不是很清楚,这样子来说,有很多东西就更清晰了。

    来自河南 回复
  7. 回归本质了,很少有人提这种观点啊,我很看重这样的观念的,作者赞!

    来自河南 回复
  8. 引入大量消费者,加快信息传递、能量流动以及物质循环,这就是产品的生态系统的核心。

    来自贵州 回复
专题
11579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情人节的营销思路。
专题
30897人已学习19篇文章
2018年过去了,你都收获了什么?新的一年,你需要如何前行?
专题
32283人已学习19篇文章
一个合格的购物车是怎么设计出来的?
专题
16780人已学习12篇文章
供应链管理系统是最早期面向企业的软件解决方案之一,供应商管理又是供应链链条中的上游部分。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供应商管理设计指南以及供应链的基础知识。
专题
14881人已学习15篇文章
智能硬件产品经理需要做什么工作内容呢?与互联网产品经理有什么区别呢?本专题为刚入行的智能硬件产品经理分享了入门指南。
专题
31235人已学习11篇文章
来看看别人家是怎么做产品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