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模型不谈“性价比”

0 评论 199 浏览 0 收藏 6 分钟

没想到,大模型市场也迎来了一场价格战,那么,大模型的降价意味着什么?如何从企业的近期动作做出推测?

最近,国内大模型市场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价格战。阿里云、字节跳动、百度、科大讯飞等重量级参与者纷纷调整策略,从大幅降价到完全免费开放,表明这场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以往,市场对价格战的看法不一。对这一现象,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在财报电话会上曾指出,面对其他厂商的价格战,同样重要的是评估不同模型在不同工作负载下的当前性能比,而不是仅仅关注一些表面价格。

国内大模型独角兽公司“零一万物”的创始人兼CEO李开复近期也表达了他的观点,在国内市场,常看到像ofo那样的疯狂降价和双输的策略。他认为大模型公司不会这么无理性,强调技术的重要性,指出如果仅靠价格竞争,而技术不足,则只能依赖贴钱补贴的方式维持运营。

尽管如此,大模型的降价之势迅猛,百度甚至成为了首个提供免费大模型服务的公司,即便有些噱头之嫌——被开发者戏称“通义是上至龙虾下至拍黄瓜全打骨折;百度是菜单照旧,茶水免费”。

这引发了一个问题:降价是否意味着国内大模型的技术不成熟,仅能依靠价格竞争来吸引客户?或者说,不同公司之间的技术差达不到可以忽略价格的吸引。

客观来看,在技术快速发展和日益成熟的领域,产品和服务往往走向标准化和商品化。对于AI大模型而言,随着核心技术的广泛可用,不同公司之间的技术差异可能正在缩小。这意味着各家的技术产品在功能上越来越难以区分,竞争焦点因此转移到了价格和服务上。

当然,降价可能并非直接指示技术不成熟,而更多地反映了大公司利用规模经济和长期战略来调整市场布局。

毕竟,各家大模型企业近期动作也证明,随着技术的进步,运营效率的提高和硬件成本的下降,提供相同服务的边际成本显著减少。这使得大模型企业能够在保持或增加市场份额的同时,推出更具成本效益的服务。

不能忽视的是,降价和免费策略可能对整个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于大模型企业,特别是背靠云厂商的科技大厂,这可能导致短期内云业务营收的减少,但长期目标是通过扩大用户基础和市场份额来实现补偿。

然而,对于小型和初创公司而言,这种价格竞争可能意味着他们难以在提供基础大模型服务上竞争,可能不得不转向提供更加专业化或差异化的AI应用服务。

这一变化已经影响了初创企业的商业策略,正如李开复所述:“如果再问以后可能中国就是这么卷,大家宁可赔光通输也不让你赢,那么我们就走海外市场。”

就降价的终局而言,这种趋势也预示着企业的商业模式转变。

初期,通过低价策略吸引用户,迅速扩大市场份额成为常用手段。这种策略不仅吸引价格敏感的用户,还有助于收集用户数据。通过低价销售,大公司可以发挥其资本优势,让小型竞争对手在低利润甚至亏损的压力下难以生存,从而达到削弱或消除竞争对手的目的。

一旦消除了竞争对手并建立了稳固的用户基础与市场控制力,企业便可能通过增加高级功能、提供定制服务或利用数据分析服务等手段来实现盈利。

显然,这种竞争策略回归到了国内大厂常用的商业套路。

作者:樟稻;编辑:伊页

来源公众号:科技新知(ID:kejixinzhi),洞察技术变化背后的产业变迁。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科技新知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