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三年杂记2:从2015年至今,我在阿里做社交的经历

4 评论 5038 浏览 16 收藏 12 分钟

文章是为了记录从2015年7月至今在阿里做社交的经历而写,文章会有两个主线,一个是对业务的思考和回顾,一个是自己的成长;更多是总结回顾而非预测,但“知史以明鉴 查古以至今”。

我叫大琪,一个平凡的设计师,说普通呢,我和大多数设计师一样,在为几个元素的布局,几个像素的间距而终日纠结,时间久了难免会觉得成就感极低,也会发发牢骚吐吐槽;说不普通呢,我从一入职就在做社交,的确是随着阿里巴巴的社交产品一路成长起来的设计师,其中滋味也体会到了七七八八。

第一篇回顾:《社区三年杂记1:从2015年至今,我在阿里做社交的经历》

社区到底要怎么做?老板要数据数据数据

不得不说,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产品已经踩了不少坑。PGC、UGC我们到底要怎么做?看看市场上的大环境。

微博刚开始是的时候是个社群的概念,大明星/达人/意见领袖在这个舞台上充分表达自己,大批的路人因为可以和明星近距离的接触而兴奋,这种关系就这样形成了。微博的转发机制也很好的打通了内容流转的通路,140文字的创作低门槛让每个人都可以来两句。每个微博号和关注者之间就渐渐形成了社群的概念,大家因为这个号传达出来的价值观聚在一起。

美拍最早是做工具的,拍几个视频镜头,美拍用模版把素材包装的很像一个MV,充分满足了大家的虚荣心,这个app就这样被大众所知道所使用,因为有工具技术的优势变成了用户必不可少的app,借由工具的用户沉淀美拍最近几年也顺理成章的转型做了社区。Ins的思路也是这样,开始大家把它当作滤镜工具,借着工具壁垒运营带带节奏上了社交的车。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那时候刷屏的留白app,也是个典型的工具型app只是后来就没有什么声音了。

在开始思考如何做社区的时候,我们的社区里充满了明星的资讯,互动寥寥无几。我们是不是做错了,于是提升了资讯同步的速度,争取比别家快,可是收效甚微。

于是设计团队发起做了次用户调研。

我们找到了粉丝里的各个角色,希望可以挖掘出痛点和诉求。参与调研的人有普通的粉丝,有粉头儿和前线,通过两轮的调研我们发现,明星在那儿粉丝在哪儿这是个不争的事实,粉丝追星就凭一腔热情和对明星的爱。总体来说,粉丝不需要止痛药,只需要维他命。

但是就绝对没有出路了嘛?回头想想,当时还有机会的。

几个需要反思的地方:

  • 没做好社区氛围是个遗憾——种子用户是谁
  • 没能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社区机制是什么
  • 拉新与促活——运营带进来的用户要把他留下

1. 没做好社区氛围是个遗憾——种子用户是谁

种子用户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一批对这个内容或者兴趣门类很在行的发烧友。简单来说,种子用户决定了社区的调性和文化氛围。

氛围说到底还是文化,一个公司需要文化,一个组织需要文化,一个社区同样需要文化,那么这种所谓的文化是什么呢?

举个例子,我以前加了很多设计群,但是大部分都退群了,是什么让我留在个别群里的呢?我会看看里面聊天的内容,发言的质量,大家讨论的话题和主题,最后再决定是否要长期留在群里。最初活跃的几个人就是种子用户,大佬们发言带的节奏决定了这个群的调性,有的群天天发搞笑小视频;有的群天天分享对互联网的见解,有的群里有高质量的提问和高质量的打疑。久而久之群文化就形成了,选择留下的是因为认同群文化,这种文化也会吸引更多认同的人加入。

有文化才有归属感和向心力。文化有排他性,不认同这个文化的人自然会走会流动,文化又有包容性,认同这个文化的人会被吸引会留下来形成更强的凝聚力。

在小米庞大的粉丝中种子用户是坛中的发烧友,他们有观点,作为意见领袖可以给出独到的体验见解,渐渐的形成了以这些KOL为核心的,不断要求用户体验的粉丝群,他们认同这种文化,为饥饿营销买单,为小米的每一代体验把关,自发的为小米的发展贡献力量。

星球最初的种子用户是谁?某种层面上来说,我们甚至不知道我们在为谁服务。社区文化没有形成,导致后面加入的用户只看到一个壳,并不能理解我们要传达的核心价值。所以之后依靠活动只能拉到没有粘度的新用户。用户不知道为啥来,也不知道来了能干点啥。

2. 没能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社区机制是什么

这个也是UGC社区的一个大问题,每个平台都希望能有人不断的产生内容有人消费内容,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内容鼓励机制(玩法)UGC很难持续产出,

举两个例子:

(1)关于创作工具

你去考试但是什么文具都不让你带,考场发的笔写了一半没水了,试卷纸张质量不好写着写着墨水渗到下一张纸上了,尺子是断的,考场超热没有空调,渴了不提供水。基础服务一概没有,怎么能拼得过考场环境好,使用的文具顺手的同学呢~

对一个社区来说,基础服务就是你给用户的创作工具,是不是能够满足用户丰富的创作需求。从简单的工具发帖子和图片到以工具为核心竞争力的产品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2)关于玩法

考试开始了,题目是“我的妈妈”,这是命题作文;题目是“———是我最喜欢的玩具”,这叫半命题作文;一张纸没有作文题目,你自己看着写点啥吧,这叫随笔;这三种题目的难度从易到难。

对于新社区新手用户一定是从手把手教育开始,并且有合理的激励模式让用户感受到成长和收获,至到培养起用户的习惯。这就是玩法的本质。

提供了工具和玩法,我们还需要合理的机制让更好的内容露出,有价值的内容成为社区里的精华。

3. 拉新与促活——运营带进来的用户要把他留下

一个社区里的“人来人往”很正常,但是想要用户量增大就得让流失率小到极限小,最好为零。

通过什么手段可以让用户在社区持续的活跃呢~社区的头部用户需要激励以保证持续的生产内容,腰部的用户需要工具来和内容互动,沉寂用户需要运营的玩法来活跃。

春节的时候星球和支付宝合作了一波“扫五福”的活动,活动期间DAU徒增,活动结束后DAU徒跌。我们吸引来的这波用户完全不是星球的目标用户,难得做了运营活动带进来的量,没能形成有效转化。

累不累睡不睡:高强度的加班和被委屈撑大的心

我刚工作的时候听到一种说法:

“在阿里工作一年的能力提升是外面三年才能达到的。”

可不是吗?工作时长被拉长,接触的业务复杂,周围的同事优秀。真的是“阿里一年人间三年”。

第一个国庆休假三天后被叫回杭州加班,那种纠结也只有经历过才懂。

第二个国庆休假三天后连续7天9点上班11点下班,一个设计team把app的产品信息架构换了一遍。

去日本旅行的计划因为双十一不得不滞后两个月。

因为头天加班到凌晨4点,实在太困耽误了第二天一早回家的航班而沮丧不已。

2018年1月的每个双休的闹铃都在5点45,每个双休都不在上海,频繁的跑动让我过足了飞机高铁的瘾,也让我体会到能有个完整周末在家陪猫简直是幸福到爆炸!

下班了店家都关门了,下班了公车都收队了,下班了只能回家洗洗睡了。越是996,我越是想用规律充实的生活来对抗那种沮丧和怀疑自己的感觉,每天做早餐给自己,每天早上跑步,定时更新公众号点,休息天抽空去拍照,做自己喜欢的手工。

其实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还是很纠结的;和朋友约好的见面临时取消那是很常见的;加完班继续处理DSC社区的事情那也是经常发生的;所以我倍加珍惜自己仅剩的一点点时间了,仅剩的一点时间一边做手工一边任由思想神游去任何地方,然后习惯性的刷钉钉…

在阿里三年,工作和生活的冲突也有好几次了,痛哭过也质疑过;从一开始抹眼泪到后来立刻调整状态投入工作,心就这样被委屈撑大了。

(持续更新中)

相关阅读

社区三年杂记1:从2015年至今,我在阿里做社交的经历

 

作者:大琪,交互设计师,供职于阿里巴巴大文娱事业部

来源:微信公众号“大琪漫谈-大设计(ID:daqi-design)”

本文由 @大琪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加油~~~前方会有一个24K纯阳光的汉子在等着宠你。

    来自北京 回复
  2. 不单产品有基因,公司团队也有基因。阿里没有做社交的基因,就这样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