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的吸引力落差

7 评论 7627 浏览 13 收藏 13 分钟

编辑导语:社交是人们的普遍需求,这也是社交赛道依旧十分热闹的原因之一。再对社交这一现象进行深究,陌生人社交中,用户为什么会被社交对象所吸引?社交平台若想留存更多用户,又可以怎么做?本篇文章里,作者对社交中的“吸引力落差”进行了解读,一起来看一下。

本文中很多思考,比较散,他们分别来自于社交产品笔记小组内部讨论、个人观察。

几百年前,哲学家Jeremy Bentham曾经这样说:“痛苦与快乐……支配着我们所有的举止、言行和思想。”我们会不自觉地沉迷于肉体和精神上的快乐,同时也会努力去避免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所以,无论一个人是否痛苦与快乐都是会映射到现实生活中,只是表达的方式可能不一样。

前两天,我跟一个月前在Soul认识的网友聊了起来。这个女孩比较有意思,她不想工作,攒了一点积蓄后就不再工作,在家待着刷手机……

女孩大概在23-25岁之间,在广州从事销售工作,工资并不高,家里在广州某村,条件一般,有个弟弟在广州读大四。前一段时间家里土地被征收后的钱被父亲花得差不多了,目前广州地铁延长,家里房子面临拆迁。对于父亲的大手花销,她很是苦恼。

虽然已经认识了一个月,除了她所在的城市,之前她没有跟我说透露实情。这次与以往不同,她向我透露了实情,倾诉了最近的烦恼,并很想征得我的意见。

前一段时间家里土地被征收后的钱被父亲花得差不多了,这次由于建地铁,家里房子可能要拆迁,她担心父亲会拿钱再出去花掉。虽然她口头上问我要不要回乡下看着父亲,但是我猜测她心中已经有了答案,追求征求他人意见只不过是“走过场”。

我在思考她为什么到现在才跟我透露了实情呢?我分析有3种原因:第一是我的人设正向、积极,并且与我跟她描述是相符合的;第二是她对生活的很多地方失望,比如说工作、家庭关系等等,对身边环境产生了厌弃感;第三是她心中已经做好了打算,但是需要人给她信心去实际行动

同样,在平台混迹了一段时间后,最终卸载了Soul。

我问她为什么,她给了下图回复。

社交的吸引力落差

女孩在平台的倾诉所获得收益已经成边际效益递减,最终平台已经不能够提供让她产生兴趣和留恋的地方。似乎这也是困扰大部分平台的问题,同时也是困扰着现在很多年轻群体的现象。

这让我突然想起了王德峰老师讲过的一段“缘起性空”。

一、缘起性空和链接

首先我们来谈谈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起源是佛教用语。所谓“缘起”,就是说: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东西,也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聚合在一起。所谓“性空”,就是说: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

举个例子,在西方观点中,你眼前的手机是有物质基础的实物,由分子构成;那么在佛学看来,西方观点是本性不空的,手机是各种因缘聚合而成的,也就是各种条件汇合起来才有了你眼前的手机,如果无缘则手机不存在。

人的相遇、相识、相知乃至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是一种幻象,本身并无自性,不能自我主宰。

在社交赛道中,社交关系的形成是因为各种条件汇集起来的,无法独立形成。无论是短期关系还是长期关系,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长短关系都是在社交对象中相互穿插。因此,个人都存在着与他人连接的可能性,我们做社交产品就是要打通链接的“最后一公里”。比如兴趣类、内容类、娱乐类等等,都是潜在的链接渠道。

用户愿意主动去消费自己的兴趣获得链接,但是这种效率比较低下,平台是无法识别兴趣还是性趣。社交产品笔记认为,兴趣中肯定会掺杂着性趣,荷尔蒙会影响用户的思考,进而映射到行为举止上。因此兴趣远远不只是兴趣,性趣也不只是性趣。

这个女孩卸载了这款交友软件,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寻找社交关系的终结,或许以后会变成另一种形式出现。

“缘起性空”并不能解释人们之间为什么会建立或解除联系。社交产品笔记提到过这种连接是建立在某一兴趣为基础之上,当然“兴趣”这个词也不能完全表达出联系的基础,实际上是“吸引力”。

二、社交吸引力落差

提及吸引力,大家可能最耳熟能详的是“吸引力法则”。吸引力法则指思想集中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它吸引而来。

通俗来讲,这个官方解释的概念有点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这种认识是很粗浅,因为它只能用于解释广泛的表象,无法再进一步深层次挖掘现象的本质。为什么这么说?有几个问题可以思考一下:

  1. 思想集中在某一点的时候能够形成吸引吗?
  2. 吸引是一种特有的链接物质吗?

我们常常说两个人相互吸引,陷入爱河,最终结婚一起生活下去……

相互吸引的是什么并不是问题的关键,相互吸引能“得到什么”很关键。社交产品笔记发现一般双方都是从对方得到自己认可或者觉得自己所缺失的那部分东西,我们认为缺失的是自信,或者说是魅力自信。

之所以产生吸引力,再往深一点理解,社交产品笔记认为社交产品中的吸引力是因为产生“落差”的缘故。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吸引力是由自身无法匹及或者达成对方层级的要求所产生的落差,但是又渴望与对方产生关系,最终归结为“吸引力落差”。只有落差才会产生吸引力。

这个概念也应该是社交产品笔记第一次提出来,但是相信每个人都应该在社会中发现过。国内在研究社会的一些群体情感变化的时候释放了很多信号,比如说,离婚率已经连续17年上升,青少年的抑郁率其实非常高的,这些现象已经屡见不鲜。现实与期望之间造成的“吸引力落差”对陌生人社交的影响正在潜移默化。

三、厌弃与仰望

历来对社交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很复杂的。社交产品笔记小组在每周内部讨论的时候也经常从各类平台找用户对象,研究他们在过往的经历中有什么共同点是值得借鉴的。

我们总结一类女性用户的特征是“厌弃与仰望”,她们是因为身边环境的影响造成了自身缺失魅力自信,这在她们的心中埋下了“落差”的种子。她们深知目前自己所处阶层是无法带来安全感,所以会寻找可以带来安全感的社交对象来满足内心的空缺。

社交的吸引力落差

首先提一个问题,用户在社交中什么时候会呈现更多的不自信?

在我们正常理解中,当用户想跨过自己现有的层级(阶级)的时候,都会通过各类包装来丰富自己的身上的光环。

最让大家印象深刻的莫不过是那篇名为《我潜伏上海“名媛”群,做了半个月的名媛观察者》的文章,“名媛”们通过拼高端酒店,拼高端下午茶来提升自己的层级,希望能触达或者迈进与更高级的圈层。同时,“名媛”们对自己同一阶层的男性是非常厌弃的,但她们并不排斥同级男性会变成“舔狗”。

“厌弃与仰望”就是吸引力落差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也是陌生人社交平台一个非常关键连接点。

四、用户的社交平台选择标准

社交产品笔记一直在思考“用户的社交平台选择”的问题,直到今天我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

前一段时间,看到一款叫Tell的软件,类似“漂流瓶+语音房”的设计思路,本想下载试用一下,结果被告知注册不了,要识别注册的二维码转移到了微信企业群里。

社交的吸引力落差

本以为这个群是个死群,结果群里开始出现各种倾诉的人,且聊的不是一般的火热,短短两个小时就是三四百条消息显示未读。

这只是第37群的情况,其他群未知,显然这些年轻群体的苦恼已经远远超过了我对现有年轻群体的认识。就像我上文提到青少年的社会表现也一直影响着社交平台的产品形态,但从未像现在这样严重。

那么微信企业群似乎在这时候替代了Tell平台。

其实不然,因为他们只是在语言上有了交流,但还是没有链接,所以倾诉不一定能做得到链接,平台需要的是让用户感受到现实与平台之间的落差感,这样才有可能创造吸引力,由此产生链接。这也是社交产品笔记一直在强调的“吸引力落差”。

这个概念现在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尤其是在用户的意识形态上。

社交产品笔记最近做了很多国内头部陌生人社交产品的用户调研,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事,这篇文章只是一部分,以后社交产品笔记会分享更多出来。后面我们可能会侧重一些经典案例,对经典产品的分析。

 

本文由 @社交产品笔记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大概落差给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所以才更加有吸引力

    来自广东 回复
  2. 平台需要让用户感受到现实与平台之间的落差感,这样才能留得住用户

    回复
    1. +1

      来自北京 回复
  3. 平台需要的是让用户感受到现实与平台之间的落差感,这样才有可能创造吸引力,由此产生链接。
    万事万物有所链接才有所寄托

    来自福建 回复
  4. 倾诉不一定能做得到链接,平台需要的是让用户感受到现实与平台之间的落差感,这样才有可能创造吸引力,由此产生链接。

    来自江西 回复
  5. 网络社交的时候感觉人们会更容易对陌生人说出心里话。

    来自广东 回复
  6. 其实会倾诉的人不少,但很少有人能够打开心扉去和不太熟悉的人去交流这些琐事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