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毙了 or 糟透了,品牌到底要不要做AI广告?

Morketing
4 评论 3612 浏览 2 收藏 14 分钟

AI技术在广告领域的应用正逐渐成为营销界的热门话题。从视频生成模型的涌现到AI广告片的制作,品牌们似乎找到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然而,AI广告片的效果究竟如何,是否能够真正打动消费者,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将深入分析AI广告片的优势与局限,探讨品牌在采用AI技术进行广告创作时应该考虑的因素。

自从今年二月,OpenAI发布了Sora后,各界关于AI生成视频的讨论就没有停下过。上半年一大批视频生成模型现世,抖音的即梦、快手的可灵、美图推出WHEE、科大讯飞推出星火绘境……导演、摄像、剪辑:行呗,轮到我们失业了?营销人:好哦,又省一笔钱。

一、AI生成广告片,除了省钱还有什么

在存量市场里厮杀,降本增效是第一要义。此前,某全球快消巨头就曾告诉Morketing,“我们投放品牌广告时,也会要求换一些可能促进转化的资源”,更别说对ROI要求更极致的新消费品牌。品牌在广告片上的预算自然也会慎之又慎。

而此时视频生成模型的横空出世无异于让瞌睡的广告主找到了枕头。今年6月发布的《2024中国广告主营销趋势调查报告》显示,78.9%的广告主预期应用AIGC,相比去年提升9个百分点。其中,广告主使用AIGC主要体现在创意生成内容上,文生文、文生图、文生视频等基础功能。

广告主们选择AIGC广告片无外乎两点,一方面是为了节约成本,另一方面是想用新技术玩点新花样,希望通过AIGC更好地表达品牌理念,沟通年轻人。

玩具反斗城,世界知名老牌玩具厂商,六月推出了由Sora生成的AI广告片。广告片描述的是玩具反斗城创始人Charles Lazarus如何将一个自行车店,一步步打造成孩子们心中的玩具王国,整条片子主打一个奇幻色彩,让人梦回童年。

且先不说效果如何,这条片子的成本足够让人震惊,作为Sora的商业广告片首秀,据玩具反斗城表示该视频从构思到最终完成仅用了几周时间。AI内容社区故事接龙StoryStorm的发起人宋东桓也曾在第五届中国智能大屏行业发展峰会上预估过Sora的制作成本,大概达到2500美刀每分钟,再加上素材成片比,也就是说一个3分钟片子,你可能要准备20万人民币左右的算力成本。

这个数字对于普通人来说着实还很高,但对于拍个广告片动辄上成千上百万的企业来说,别说三分钟,15秒花出去几百万都是很正常的事情,20万可以说就是个零头。相比起传统TVC拍摄动辄以月份计算,如此省时省力的AIGC广告片,势必会让更多的品牌方重新考量传统TVC的必要性和成本。

那么除了节省成本以外,选择AIGC广告片的品牌还看重它自身的潮流的表现形式。东阿阿胶,中华老字号,近几年的品牌策略是占领年轻、高端市场。怎么表达品牌和年轻人是一伙的?东阿阿胶连着两条节气广告片都是AI生成,以示老字号也跟得上潮流。两条片子虽然没有大爆,但整体评价都还不错,画面清新,有想象力是最常提到的。

二、失去灵魂的AIGC广告片,降本增效成伪命题?

但是值得所有营销人思考的问题是,成本是削减了下来,但效果真的达到了吗?

让我们回顾科特勒在《营销管理》里对TVC的定义:电视广告是一种向顾客介绍公司及其产品、增强顾客偏好和忠诚度以及提升销量和利润的有效方式。

也就是说,一支合格的TVC至少有两个要素,一个是体现出了品牌形象,另一个是让更多的消费者通过这条片子爱上这个品牌。但AIGC广告片的痛点就在于争议太大了,无法保证生成的作品一定会让大多数消费者喜欢,网友对AI广告片的厌恶甚至会牵连品牌。

上文提到的玩具反斗城的AIGC广告片就遭到了两极化的评级,在 X 上,被一些网友痛批:“制作一则关于孩子无限想象的广告,却用毫无灵魂的 AI 来演绎,这简直是讽刺”;“我们曾为玩具反斗城的重生欢欣鼓舞,如今却恨不得亲手将其打入地狱。这对整个玩具行业而言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更别提那充满创意的游戏理念了,这简直是对所有参与者的侮辱。”

比起效果广告,TVC其实是在用更绵长的情感去和消费者链接,广告片里人的一个眼神和一次情绪的表达,都会影响着屏幕外观众的感受,但如何精准地传递情绪是AIGC广告片所不擅长的。

前段时间,健力宝40周年AI献礼短片《1984中国气》也遭到了网友吐槽:明明是想表达中国人的“志气、朝气、骨气、锐气、傲气、神气”,结果AI生成出来的片子只让人感觉到一股“暮气”。

为什么这部广告片会被如此评价,本质上来看是观众出现了期待偏差,这部广告片目的是想通过奥运赛场上激动人心的时刻,来表达40年来中国人向上的精气神,所以按照惯性思维观众期待看到的是恢弘的场面,观众欢呼喜悦的表情,运动员挥洒的汗水,等一系列有质感的画面,因为大多数献礼式广告片都是这么拍的。

当然大场面观众看到了,这些元素广告片里也都有,只不过在AI的渲染下,少了最关键的两个字“质感”。其实这部广告片的细节之处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但这里的质感更多指的是一种真实感,一种存在过的质感,既是讲述过去,真实才更有说服力。

AI生成视频的底层逻辑是,教一个模型了解模仿物体在物理世界的运行规律,然后再创造,这事儿听起来是真浪漫。但要注意的是AI的优势在创造,而不是单纯的模仿和还原。理解品牌用AI生成广告片是希望尝试一些新鲜的技术,让自己品牌形象变得年轻一些,但新技术有风险使用需谨慎,拿AI硬套传统广告片就很容易翻车。

北京天与空首席执行官张锋荣对Morketing表示:“AIGC广告片肯定是一个科技与时代的进步,但能否承载品牌的与用户的情感价值链接还需要提升,目前在产品展示上的制作与效率上是不错的。优点不用说,成本肯定可节约一些,但毕竟还缺少洞察思维、创意人文思考等,出来的片子未必能完全满足品牌、产品所贴合的卖点,而且也不容易满足品牌方很多老板的修改意见。”

时趣SVP木刀也有类似的观点,AI是新质生产力,但从目前来看,当前AI技术还不具备广告内容的制作生产能力,“的确有不少品牌进行了AI生产方面的探索尝试,但充其量只能算是信息错位下的营销噱头,值得鼓励,但实效聊胜于无。”

更加犀利的是,他指出:“提升效率、降本增效等我们早期认为的优势实际上并没有发生,只是进入到一个新的效率与成本进程而已,至少在内容生产层面,尤其在极端塔尖化的创意行业,AI当下的内容生产能力连基础门槛都够不上,经历了元宇宙、web3,理性地说我们不应该再在基础设施不完备的情况下贸然尝鲜,除非你是可口可乐或者Chanel。”

三、被称赞的AIGC广告片长什么样

所以,可口可乐是怎么做的呢?“物物而不物于物”,简单讲就是人驾驭技术,而不是技术反制人。正如张锋荣所说:“广告人核心还是靠卖策略思维以及创意,我更相信AI是广告人利用的工具,可以更好地为创意服务,加分。”

利用AI,但是把AI作为反面案例,一样能够呈现出有趣的广告片。超级碗期间,可口可乐旗下体育饮料品牌BodyArmor的广告片《Field of Fake》是一个经典范例。

片子前半段都是由AI生成,扭曲的肢体,奇怪的表情,混乱的画面搭配上旁白:Artificial flavor(人造香精),视觉的粘连,转化成口腔的黏腻,这种通感瞬间让人回忆起来喝人造香精饮料时候的口感,确实巧妙。

后半段真人实拍,画面瞬间清爽了很多,文案点明“nothing in sports should be artificial because there’s no substitute for real sweeteners, real flavors, real love of sport.  ”(在体育中没有什么应该是人造的,因为真正的甜味、真正的口味和对体育的真正热爱是无法替代的)。

片子通过前后反差来强调产品用料、口味、功效的真实,给人一种视觉冲击。团队利用AI的缺点,反而呈现出一条贴合产品的广告片。

饿了么采取的手段也是AI和现实相结合,AIGC片段用作转场,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片子里,益禾堂的古风推荐官,通过AI转化为一点点的店员;店员举起一颗蔓越莓,AI转场让这颗果子再长回树上……这其实是一种很取巧的做法,即引入了AI元素,给广告片增加了一些风味,又避免了大面积使用AI给人造成的不适感。

目前来看,Morketing认为AI适合做一些轻的广告片,或者是干脆就是科幻大片类型的,单纯的对现实的模仿,反而会磨灭掉AI的优势,好钢没有用到刀刃上。

就像木刀所说:“人脑始终是最重要的竞争力,AI或许能帮助拓宽一些思路,提供一些呈现形式上的新对策,但故事最打动人的部分,一定还是故事本身。”

文 | Tiana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Morketing】,微信公众号:【Morketing】,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这完全看品牌方啊,巴黎奥运会上某些个运动品牌已经用上了,貌似大众也没什么不满

    来自北京 回复
  2. 下面两个评论就跟ai生成的一样

    来自广东 回复
  3. 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市场的反应和消费者的需求变化,避免盲目跟风或过度投入。

    来自广东 回复
  4. AI生成的广告水平肉眼可见的有提升,但是普遍消费者还是有抵触心理

    来自山西 回复
专题
12282人已学习12篇文章
退款是支付平台的一个重要业务,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退款功能的设计思路。
专题
16770人已学习14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拼团功能的设计指南。
专题
11475人已学习12篇文章
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过渡,其交互范式也会随之从2D GUI时代转换到3D UI时代。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XR空间交互指南。
专题
13096人已学习15篇文章
该如何有效推广?有效推广的策略有哪些呢?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产品推广策略。
专题
13639人已学习11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以To G领域为例,从产品经理的角度,分享TO G产品设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