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京东到家」为例:产品新人如何处理用户反馈?

10 评论 14271 浏览 141 收藏 38 分钟

本文通过以京东到家为例对用户反馈收集、整理、分析、建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希望能对大家用户反馈的处理有所帮助。

众所周知,产品经理日常的主要工作就是连接用户和定义产品,用户是产品的基础,用户的声音是产品最真实的写照。理解用户需求是产品的前提,解决用户痛点是产品的核心,良好的用户体验是产品口碑传播的巨大动力。俞军老师曾说:“用户就是需求,新用户就是新需求,要不断怀疑自己,不断迭代自己。”

一般来说,产品经理处理需求的时候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发现问题→定义需求→需求排期。 发现问题是处理需求的第一步,产品经理获取需求主要通过外部和内部两大渠道,具体来看外部包括用户反馈/访谈、竞品分析、市场调研、合作伙伴反馈/调研,而内部则包括产品数据分析,公司战略安排,同事沟通交流,自己使用观察等方式。

用户反馈就是产品需求的重要来源之一,可以说通过用户反馈去了解产品的现状和问题,是最高效最有用的方法。然而很多产品新人常犯这样的错误:在拿到用户反馈的问题后,不加以归纳处理,不重新定义需求,就开始做功能,最后的结果基本上就是事倍功半。本文以整理京东到家用户反馈为例,给产品新人处理用户反馈提供一些参考。

本文按照①用户反馈收集→②用户反馈整理→ ③用户反馈分析→ ④用户反馈建议的处理思路对「京东到家」在应用商店&新浪微博&百度贴吧的用户反馈进行整理。

产品背景:【京东到家】是一款京东集团基于传统B2C业务模式向更高频次商品服务领域延伸发展出的全新商业模式,它既基于京东物流体系和物流管理优势、同时在共享经济风行的推动下依托“互联网+”技术大力发展“众包物流”,整合各类O2O生活类目,向消费者提供生鲜及超市产品的配送,并基于LBS定位实现1小时内快速送达,打造生活服务一体化应用平台。对于【京东到家】这款O2O产品来说,提高业务效率和用户口碑至关重要,用户的反馈和需求对产品的打磨和发展来说意义非凡。

一、用户反馈收集

1. 获取用户反馈的渠道

一般来说,获取用户反馈的渠道可以分成三类:公开,半公开,内部。其中公开渠道包括应用市场(App Store IOS应用市场&百度、华为、小米、360等安卓应用市场)和公共社交平台(微博、贴吧、知乎、人人网等社交平台),半公开渠道包括半公开社交平台(微信、QQ等朋友圈动态)、线上社群(微信群、QQ群等各类用户社群),内部渠道(后台反馈、客服记录、用户投诉、电话录音、邮件建议等)。

对于产品经理而言,公开渠道基本可以通过具体平台全部收集到,半公开渠道可以通过日常关注或深入用户群体部分收集,内部渠道基本也可以全部收集到。作为产品经理,我们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监测到所有用户的反馈,所以要根据产品具体情况,有选择的在用户集中度较高的平台合适的渠道整理。

2. 公开渠道反馈注意点

公开渠道反馈集中,数量大且收集较方便,一般来说,APP类产品会比较多的通过公开渠道整理用户反馈,可以说是用户反馈中比较高效好用的渠道。在公开渠道的反馈收集中,应用市场监测应该着重注意的有:

  1. 低分差评(1~3分);
  2. 有效评价(有实际描述) ;
  3. 异常行为(水军刷榜、恶意评价) ;
  4. 竞品变化(竞争对手的应用变化)。

公共社交平台同理:

  1. 贬义搜索搭配(产品+差评/反馈/问题/垃圾等);
  2. 有效评价(有实际描述) ;
  3. 异常行为(水军刷榜、恶意评价、产品热点、焦点问题);
  4. 竞品变化(竞品+关键词搭配)。

回到【京东到家】,因为并非京东到家的产品经理,这次我们就以公开渠道应用商店&新浪微博&百度贴吧为例,对「京东到家」的用户反馈进行整理。首先需要对产品的总体用户反馈情况有初步的认识:

(近三个月京东到家在App Store 总体评论情况)

通过查询,App Store上京东到家当前版本评分次数16842条,低分差评(1~3分)382条,占比仅为2.27%。微博和贴吧作为媒体社交平台,主要表达用户的心情和观点和产品体验,检索京东+相关名词后发现绝大多数用户评价正面,贬义搜索搭配(产品+差评/反馈/问题/垃圾等)负面评价相对较少但依然存在,能查询到的共上百条,多为业务流程的(商品质量,配送时间,客服反馈)服务体验问题。可以看出评论绝大多数用户评价正面占据主导,负面评价相对较少但总数也不少依然值得关注。

二. 用户反馈整理

1. 用户反馈整理流程

整理应用商店的用户反馈时,通常首先会检查好评/差评是否短时间激增等异常刷榜、恶意评价行为,记录后进行分析处理,然后将一些单纯吐槽发泄类的无效差评反馈剔除,再对差评反馈进行数据维度分类,整理成表格,方便后期更好分析和解决问题。

初步整理【京东到家】应用商店的反馈,发现4-5月存在一例异常行为:“因APP权限问题差评激增”,通过竞品跟踪监测到“盒马鲜生”舆情数据上升快速,共收集最近时间段不为空的原始用户差评反馈200条,其中应用商店140条( IOS应用市场52条、安卓应用市场88条),新浪微博30条,百度贴吧30条。

2. 用户反馈表格制作

将用户反馈的维度主要整理为:反馈平台、发表时间,作者,用户反馈内容、用户反馈类别,(可根据分析需要增加:评分/App版本/城市等其他项)整理如下所示:

(1)应用商店

(2)新浪微博

(3)百度贴吧

三. 典型反馈分析

1. 用户反馈图表绘制

在把最近时间用户反馈分维度整理成表格后,通常要根据反馈的问题类别统计对应数据并绘制成图表,以便更直观了解用户具体问题集中程度和影响面大小,更好分析原因,需求排序,解决问题。

从整理来看:【京东到家】的反馈集中在软件问题、商品问题、配送问题、客服问题、评价退货等10大类问题上。引发用户短期内爆发不满的软件权限要求过多问题居于首位,占15.42%;其次是配送超时问题,占14.23%;然后是商品质量问题以及客服无法解决具体问题,比例都超过9.88%。具体图表如下:

通过用户反馈可以获得用户的各种想法问题,但用户需求并不等于产品需求,盲目听从用户不是一件好事,产品要有自己的特性和定位,而不是追求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产品经理需要平衡好产品定位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关系,在不断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坚持&调整&突出产品特性和定位,让更多的用户接受,创造更大的价值。

2. 用户需求梳理筛选

在做完用户反馈收集整理工作之后,就需要根据这些用户需求梳理出产品需求。因为需求是场景下的需求,场景是用户的场景,脱离了「场景」的需求分析毫无意义,所以要解决问题,首先需要了解用户和场景。通常情况下产品经理会按照【用户-场景-问题】的合理规范使用思维导图做需求分析。

根据百度指数,【京东到家】主要用户为:位于服务覆盖到的29座一、二线城市,年龄为20~49岁的青、壮年。其中,30~39岁用户为绝对主力,用户男女比例较均衡,男性占比55 %,女性占比45 %。

据此我们将【京东到家】主要用户细分为20-29岁年轻男女、30-39岁年轻夫妻、40-49岁壮年家庭及50岁以上中老年朋友,整理如下:

当我们整理完用户反馈后,常常遇到的问题不是需求太少无事可做,而是需求太多无从下手。在真实工作中我们会意识到资源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资源里只能做有限的事情,就需要我们筛选出产品需求,那么如何定义需求的优先级呢?

最核心的就是遵循【重要性+紧迫性】原则,按照需求“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的优先级来安排。其中:

用户需求重要性=使用某功能的用户率(用户使用基数)*人均使用某功能的次数(用户使用频次)*类别重要性(对用户重要程度)

而类别重要性是动态的,可以分成基本型、期望型和兴奋型需求三类。

当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简化方法对需求进行优先级排序:

  1. 看用户量和发生频率;
  2. 看开发难度和效果;
  3. 看产品价值;
  4. 看对目标群体的熟悉程度 。

这里我们选取用户量和发生频率四象限原则来判断:

根据用户量大频率高、用户量大频率低、用户量小频率高、用户量小频率低的用户量和发生频率四象限顺序来判断可得:

①配送超时问题>②商品质量问题>③客服无法解决具体问题>④软件权限要求过多>其他

前四大类问题占了反馈总数约50%,而且投诉问题,评价问题,客服问题,退货问题很多都是由产品质量和配送速度这两个问题引发。因此如果能满足用户需求,解决好这四大问题基本就能减少一大半用户反馈。

四. 用户反馈建议

1. 原因分析与解决建议

在明确了问题产生的“用户”、“场景”这些“看得见” 的前置后,要想对症下药,给出更合适的解决方案,产品经理还需要结合问题产生的“看不见的”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可以从内因、外因,从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从历史原因、现实原因等角度分析来看。深入平台涉及的各方,拆解业务的每个流程,考虑用户使用的每个步骤:

接下来我们以配送超时问题、商品质量问题、客服无法解决具体问题、软件权限要求过多这四大代表性问题为例进行分析并尝试给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建议:

(1)配送速度问题

京东商城物流体验令人印象深刻,很多人误以为京东到家的配送和京东商城是同一回事,但其实恰恰相反,京东一直引以为傲的商城物流体系与京东到家这项业务并没有关系,实际上看,京东到家配送时间过长问题时常发生,生鲜一小时到家并不能保证。

从内因来看:

本质上这与京东到家非B2C而是O2O的“轻模式”有关,京东到家为各大中小型实体零售商和用户提供线上信息平台,不碰触线下流程。订单产生实际上来自于合作入驻的商家,订单配送则全部交由社会化“众包物流”平台达达来完成。

正是由于不负责商品和配送环节,业务流程较复杂,信息更不对称,平台管理更加困难,社会化“众包物流”必然存在配送员配送专业性问题,为配送超时问题埋下隐患。

从外因来看:

具体流程上看:线下零售商入驻京东到家,消费者通过线上平台下单后,众包送货员通过手机抢单→到对应超市取货打包→扫码开始配送→送达后客户最后签单确认。这个过程中,京东到家提供平台和技术收取商品抽成和配送费。零售商卖出商品获得收入,消费者付出商品价格和配送费获得商品和配送服务,配送员通过配送获得配送费。这个过程中可能导致的原因有:

  1. 配送员人数不足:订单需要众包配送员配送,在活动促销等用户订单过多时,很可能,配送来不及无法接单订单积压致使配送延迟。
  2. 存在盲目抢单:配送以单量为依据获得收入导致配送员为获得更多订单可能存在距离过远、订单过多、配送不便时仍然抢单配送,致使配送延迟。
  3. 出货环节耗时:配送员取货时需要替用户到对应超市自行挑选订单上的商品打包,出货环节使配送时间大为延长,超市大、商品多、订单多、商家缺货补货时很容易致使配送延迟。
  4. 配送过程不专业:而在配送过程中,众包配送员没有专门的交通工具、交通工具坏了、不熟悉路况、甚至迷路也有可能,存在专业性无法保证问题,致使配送延迟。

当然恶劣天气、自然灾害、堵车车祸等意外事件等问题也会导致配送超时问题,但这些属于无法抵抗外力,暂不讨论。

从竞品参考:3公里范围内最快30分钟送达的“盒马”

“盒马鲜生”属于B2C的重模式,自营商品和配送,统一采购、商品、价格、库存、营销和配送。线上平台与线下门店深度融合,线上销售的商品来自线下门店,配送订单产生在自己的线上、线下的零售平台,线下门店前店后仓,生鲜商品标准化。系统管理线下门店的同时充分支持线上订单的快速处理。订单没有起送金额不收取配送费,可以预约精确到半小时,消费者下单后3公里范围内最快30分钟送达。

具体来看:

  1. 拣货快:盒马是分布式拣货,算法把订单打散,变成不同的拣货员就近拣货,整个拣货过程时间严格控制在3分钟之内。
  2. 流转快:拣选好的商品通过吊装到超市顶部的悬挂系统自动传输,快速流转到后仓进行打包,整个传输过程严格控制在3分钟之内。
  3. 后仓包装快:盒马会根据订单商品组成、相近的预约时间、相近的消费者位置、相似的配送员的路径,验算后指引商品自动合单,帮助打包员在后仓快速打包,整个打包过程也严格控制在3分钟以内。
  4. 上路配送快:经过前面9分钟的处理后,订单会用垂直升降系统送到物流中心出货,留给配送员在路上时间约20分钟,足够实现3公里范围内30分钟到家。

简要来说,盒马因为自营的统一管理,综合运用大数据、移动互联、智能物联网、自动化等技术及先进设备,实现人、货、场三者之间的最优化匹配,从供应链、仓储到配送,盒马都有自己的完整物流体系,大大提升了物流效率。

解决方案建议:

针对上述分析及竞品运营情况, 要想完全解决配送超时的问题,需要京东到家参与到商品和配送自营上去,统一管理提高效率。可以看到,京东注意到了这些问题,京东推出京东生鲜自营生鲜,也打出了7FRESH迎抗盒马鲜生。但是对【京东到家】而言,这种本质改变并非易事,涉及平台定位等方方面面,短期内也没有指导实际操作的意义,因此可以尝试选择从流程上改进以完善服务品质和用户体验:

订单需要众包配送员配送环节:

①提高配送员人数/活跃度:

  • 大力推广达达,招募到更多配送员很重要。
  • 研究接单保底/接单奖励/提高配送薪资,高峰时配送薪酬激励的可能性,提高大众接单频率。
  • 根据地区和商家订单情况可与达达/商家合作,招募专职配送员。

②完善配送路线规划:

根据订单时间、位置等合理规划,利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提高配送效率。

配送员抢单环节:

①完善配送薪资机制,不单纯以单量为依据:

可设置其他标准项,如设置订单推广提成、根据配送员资历、配送员服务好评、商品重量、是否超时等问题动态调整配送薪酬,完善配送薪资机制减少盲目接单。

②送达与否由用户确认,减少未送达时配送员点击送达:

配送员因可以自己点击送达,很多无法送达情况下肆无忌惮地会点击送达,然后迟送,不是很严重时顾客很多情况不会评论反馈,但后台却获取这些错误的信息计算配送时间,会使数据失真,因此需要建立送达用户确认机制。

③计算配送员配送能力,合理建议或限制送货上限:

当每个送货员送货在每次每小时超过多少单,系统建议不再接单,因为送到第4、5个用户时,很可能超过1小时。但如果接下来的订单是下一个时段或附近的预约订单,那么是可以让送货员一起送的,这样能降低每单分摊送货成本。所以这点需要大数据建模智能计算确定派送员配送能力,具体是否可行还需要根据实验讨论。

配送员打包出货环节

①商家专职员工负责提前打包:

取消配送员打包环节,入驻商家负责提前打包。

②鼓励大商家集货入库,建立店内仓:

  • 鼓励大商家建立京东到家配送员绿色通道,特殊窗口。
  • 集中货物建立店内仓,方便配送员打包,减少配送员打包环节耗时。

③提高库存信息准确性,减少线下商品实际缺货情况:

  • 京东到家可与大零售商合作设置专门的仓储数据管理员、鼓励小零售商提高更新频率,对接零售商内部和京东到家平台两大库存系统,尽可能实时更新增加数据准确性。
  • 完善平台库存商品数据后台,努力与大商家的库存数据系统对接,可考虑为入驻小商家提供门店库存数据管理后台,实现数据自动实时更新。

配送途中环节:

①给予更完善的配送路线规划:

平台不断优化配送路线规划能力,配送员通过APP指导减少堵车,远路等路面耗时。

②鼓励配送员使用交通工具:

有限给有交通工具的配送员接单,对使用交通工具配送的配送员给予一定补贴,减少配送时间。

(2)商品质量问题

京东商城自营的产品质量较高也给消费者留下了良好印象,但京东到家的商品质量却并不总是令人满意,时常会出现商品快到保质期,水果蔬菜等坏了烂了的情况。

从内因来看:

本质上还是由之前说到京东到家提供线上平台不碰触线下流程的O2O“轻模式”导致。订单产生来自于入驻商家,配送由“众包物流”平台完成。正是由于不负责商品和配送环节,无法接触、检查、保护商品,商品质量在流程上管理十分困难。非自营的各个大小零售商入驻必然存在商品商量把控不严的问题,为商品质量问题埋下隐患。

从外因来看:

具体流程上看:各个零售商通过各个渠道自行采购运输商品→采购后的上架商品为零售,非标准化没有预包装,存在差异→消费者通过线上平台看标准化图片及描述下单,众包配送员通过手机抢单→到对应超市取货打包→扫码开始配送→送达后客户最后签单确认。这个过程中可能导致的原因有:

  1. 非统一采购:各个零售商通过各自渠道采购,源头上就存在商品质量不一问题。
  2. 非标准化没有预包装:不同零售商相同商品之间存在差异,零售商本身相同商品存在差异,图片与实物之间存在差异,展示上就存在商品质量不一问题。
  3. 取货质量把控不严:由于时间问题以及并非消费者亲自购买,商家或配送员选货时对商品质量把控不严。
  4. 打包包装简单:商品没有预包装,只使用塑料袋简单打包。同时也没有分类打包,全部商品散装堆在一起。
  5. 配送途中保护不当:而在配送过程中,天气过雨水打湿、碰撞颠簸、商品本身太多情况下容易挤压、串味等问题导致商品质量受影响。
  6. 消费者未对商品及时处理:可能送达后有些商品没有及时保鲜,没有分类存放,过了一会回头再看可能就存在商品变质等问题。

从竞品参考:

“盒马鲜生”B2C的重模式,自营商品和配送,统一采购、商品、价格、库存、营销和配送。线上平台与线下门店深度融合,线上销售的商品来自线下门店,配送订单产生在自己的线上、线下的零售平台,线下门店前店后仓,生鲜商品标准化。

首先从采购开始就由专业买手团队深入原产地选品,确保产品品质;其次商品采用预包装,标准化,分类打包,店内甚至没有电子秤。再次依托大数据实现精准货物管理和智能补货确保产品新鲜程度;然后配送则由专职盒马配送员负责,配送人员有统一装备,都配有保温保湿袋,支持热链、冷链和货物配送,温度覆盖了零下18度到60度,配送用的箱子和冰袋都可以回收重复利用,在3公里范围内确保新鲜到家。最后,店内还配有餐饮区,消费者还可以即买即吃,立享美味。

解决方案建议:

针对上述分析及竞品运营情况, 要想完全解决配送超时的问题,需要京东到家参与到商品和配送自营上去,建立统一标准化的商品供应链体系,从每个环节严格把控商品质量。显然这对京东到家还不太现实,因此我们考虑从流程上进行改善:

  1. 尽可能统一采购:尽可能与更多零售商合作集中渠道采购尽可能多种类的商品,减少渠道来源过多质量不一问题。
  2. 商品标准化预包装:鼓励尽可能多的建议商家产品标准化,进行预包装,分类包装,提高商品质量。
  3. 取货注意质量把控:商家在对商品标准化预时注意筛选商品质量,配送员取货时需要对商品质量进行确认,根据商品质量出现问题的环节,对应责任人需要负责。
  4. 加强配送途中保护:商品预包装,鼓励分类打包,最好给配送员提供重复使用的保温保湿箱子/袋子。简单的可以多装几个袋子,将拎环处打结,保证配商品不被污染。
  5. 配送员或软件提醒消费者及时对商品及时处理:送达后对商品及时保鲜,分类存放,减少商品变质问题。

(3)客服无法解决具体问题

通常来说,正是用户在前期使用体验中出现了配送问题,质量问题,软件问题等各种不愉快,于是就会去寻找客服人员进行后期的问题处理、弥补补偿,然而京东到家的客服在很多情况下只能道歉赔不是,似乎不能给客户实际解决很多问题。

从内因来看:

还是因为京东到家的“轻模式”,不碰触线下流程。正是由于不负责商品和配送环节,业务流程较复杂,信息传递更不对称,对商品配送等把控力不足,平台管理比较困难,客服人员无法寻思了解真实情况,触碰一线,无法做出及时有效的处理。

从外因来看:

具体流程上看:用户出现问题→寻找客服描述→客服初步了解→寻找责任人进一步核实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和客服处理办法给予用户处理结果→反馈到商家/配送员等具体责任人→具体责任人落实处理。这个过程中可能导致的原因有:

  1. 消费者联系不上客服:很多情况反馈过多,客服处理来不及,同时客服下班,不在线时间无法回复,导致回复不及时。
  2. 描述不清,客服不了解:用户有时候对问题描述不清,同时用户消息不集中,接待客服更换不了解情况,用户需要多次描述,导致无法及时处理。
  3. 联系时间长,核实难度大:需要寻找各方当事人联系方式,沟通了解,花费时间长。信息不对称,相关当事人互相推诿,核实难度大。
  4. 当事人不处理、慢处理、乱处理:客服无法掌控具体当事人,不能保证处理过程和结果。
  5. 解决方案建议:
  6. 提供商家客服、增加平台客服、客服排班:提供商家客服直接联系、增加平台客服数量分担工作压力,同时根据客服数据安排客服排班,保证有人及时回复。
  7. 反馈晒选、问题引导、客服端用户记录连贯留存:通过常见问题,机器人客服减少不必要的询问。引导客户快速清晰描述问题,可培训客服、问题细分,机器人客服。用户记录连贯留存接待客服更换也能了解解情况,及时处理。
  8. 建立信息化服务数据,统一客服信息系统:快速查询各种信息,多渠道及时反馈,减少联系时间,减少信息不对称,加速核实。
  9. 完善流程管理责任机制:在各流程进行数据确认,维护当事人的利益,严格区分当事人负责,落实问题处理后的核实。

(4)软件权限要求过多

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不安全感,人们对自己的隐私问题越来越敏感,软件权限是产品更好服务的需要,但京东到家软件上要求获取所有权限必然引发用户强烈不满。

从内因来看:

这是用户个人隐私与平台利益不统一的矛盾,不安全感。手机承载着用户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各种软件权限意味着用户个人信息的暴露,一个购物软件需要获取所有权限,不同意不能下单的不合理使得用户强烈抵触。

从外因来看:

具体流程上看:产品服务需要权限→弹窗申请权限要求→用户同意或拒绝。这个过程中可能导致的原因有:

  1. 缺失权限必要性的思考:产品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更好的服务希望新用户能打开相应的权限,但没有具体思考分析真正需要哪些,一次性要求全部导致用户不满。
  2. 缺失权限说明:需要权限时没有给予用户友好说明,平台其他地方也没有说明权限使用目的,导致用户不满。
  3. 用户没有选择权利:不开启全部权限无法下单,简直奔溃的操作。

解决方案建议:

  1. 减少不必要权限或需要时申请:为什么需要?是否必须要?需要什么权限?京东到家考虑后需要减少不必要的权限,分开获取权限,分解用户反抗情绪。
  2. 友好的说明:如提醒开启定位是为了减少用户手动定位的麻烦,不会用于其他使用,给予用户安全感,减少抵触。
  3. 不强制要求,给予用户选择权利:例如不自动定位,可以允许手动定位,不想要消息通知可以关闭等。

2. 用户反馈处理小结

总的来说,京东到家目前作为生鲜电商的领头羊,给零售商带来了新的思路,也给用户带来了新的体验。其与超市合作不碰触商品和配送的”轻模式“实现了前期的快速发展,获得了广大零售商和消费者,但这同样也带来把控力度不足的问题,使得京东到家再送货时效、商品质量、效率成本、场景体验方面还存在很大进步空间。

京东到家需要于商业本身构筑壁垒,长期来看购物体验和良好的口碑影响巨大。而用户反馈集中反应的问题正是产品的劣势,只有深入了解用户需求,不断取长补短,不断质疑,不断创新、不断迭代才能打造一款真正的好产品,否则很可能只是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在未来落后于 “盒马鲜生”,给他人做嫁衣。

总结一下产品新人在处理用户反馈的总体流程:首先需要利用不同工具和略在具体平台上从公开、半公开、内部渠道获取用户反馈,要求着重注意一些要点。其次根据具体反馈进行数据维度的分类,整理成表格。 再次根据反馈的问题类别统计对应数据并绘制成图表。然后按照”用户-场景-问题“的规范使用思维导图梳理筛选出产品需求,根据根据”重要性+紧迫性“原则使用一些方法定义需求的优先级。最后对选取优先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尝试给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建议。

本文通过以京东到家为例对用户反馈收集、整理、分析、建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希望能对大家用户反馈的处理有所帮助。

后话:

因为不是京东到家产品经理,也没有实际经验,作为一个产品小白学习和查找资料总结后的一些想法,难免不成熟存在很多问题,大家见笑,还请多指正,提建议,说看法。

 

本文由 @陈剑鑫jesse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源于网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写的东西很多,但逻辑性不够好…有些地方写的太过刻意。

    回复
  2. 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蛮细心的人。但对于商家侧的场景分析有点差错,更需要接地气,去线下了解实际情况。以下是到家实际的商家场景。
    1、每个达达都会有电动车和箱子,虽然是众包,但他们和美饿百的配置都是一样的,但他们不负责拣货,商家有专门的拣货员
    2、每个商超的门店内都会有一个专门供拣货员拣货的仓,大概200平,仓内2000个sku,生鲜品会预包装
    3、非大促期间一小时达率是很优秀的,大促期间,因为订单过多,对于拣货和配送会有挑战。
    4、线下的供应链不是一个平台能控制的,所有品牌商超都有自己的供应链。除非是自营。

    来自北京 回复
  3. 很棒,之前实习同样做的是用户反馈的整理,没有思考这么深入,学习了~感谢楼主

    来自北京 回复
  4. 好文

    回复
    1. 谢谢鼓励~🤗

      回复
  5. 😯 很详细,给个赞

    来自广东 回复
    1. 谢谢鼓励~

      回复
  6. 想问一下,怎么通过收集到用户反馈的问题,整理了用户的人群属性?
    【京东到家】主要用户细分为20-29岁年轻男女、30-39岁年轻夫妻、40-49岁壮年家庭及50岁以上中老年朋友

    来自北京 回复
    1. 用户人群属性不是通过用户反馈收集到的,是根据第三方数据得出,目标用户分类的话是从人群属性得出的,其实具体的分类比较主观,不同人可能分的不尽相同,但核心是要求覆盖到产品的绝大多数用户就可以了。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