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思维?

10 评论 14833 浏览 166 收藏 20 分钟
🔗 产品经理在不同的职业阶段,需要侧重不同的方面,从基础技能、业务深度、专业领域到战略规划和管理能力。

我个人倒是认为“产品思维”不仅是“用户思维”,结合着本人的工作经历,有一些自己的理解,仅能代表个人观点而已。

最近负责的产品持续暴漏了一些问题,促使我这段时间一直在考虑什么是产品人应该具有的思维方式,产品化的思维有什么样的特质。

前段时间,大众汽车的品牌理念由“车之道,唯大众”,改为“车之道,为大众”。从“唯”到“为”,一字之差,这其实是企业价值观的一种转变,从关注产品本身,到关注用户体验。说这是从“产品思维”到“用户思维”的转变,我个人倒是认为“产品思维”不仅是“用户思维”,结合着本人的工作经历,有一些自己的理解,仅能代表个人观点而已。

1.用户体验,用户思维

随着互联网发展、信息爆炸、体验经济的崛起,我们开始提倡用户体验,关注用户利益,每个产品人似乎都在心中不停的默念用户、用户、用户,但有是时候却并没有真正考虑用户,而通常是我要做一个XX功能,我要设计一个XX流程,或者我要画一个XX页面,往往我们这个过程中忽略了用户,而且我们往往面临的不是单一用户,而是一个用户群体,这些用户群体之间有不同的角色,我认为的用户思维,更多的是我们的产品干系人,这些人的心理,这些人使用我们产品的特点、他们的行为等等,从这些人的角度出发,考虑我们的产品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用户认知是什么样的。用户思维已经有很多人讲过了,关于为什么我认为用户是产品干系人,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关于服务设计的一些总结》。

产品思维

2.场景演绎,场景化思维

所谓的场景化思维其实就是用户场景化的能力,什么特点的人、在什么情况、在哪里、什么时间、完成什么样的事情。

要求站在用户的立场去考虑问题,产品经理虽然是团队中的一个岗位,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产品经理是唯一一个代表用户发言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不要自以为是,更多的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以不同的用户场景来检验自己的产品,是否是用户所需,用户所要,用户所想。从前我就有一个产品的同事,自以为是的创造各种概念,创造各种术语,来满足自己想当然的创造欲和成就感,结果用户使用系统的时候一脸懵逼,无所适从,最后自己也弄不清这些名词都代表什么了!

产品思维

3.有据可依,数据化思维

上面讲到的用户场景,其实也是一种依据。需要在产品工作者,不要凭空创造,建空中楼阁,要有据可依,不论是产品优化,还是功能迭代,要有依据,我们说以理服人,产品的“理”就是数据化,数据化的分析,数据化的呈现。

我认为产品工作者是一个比较严谨的工作,做出的任何决定都会对用户造成或好,或坏的影响。越是大型的系统、被广泛的应用的系统,越应该慎重,自己应该清楚这背后会带来什么,一但出现一个草率的决定被执行了,自己好好想想会不会头皮发麻,手心发冷。

还是举一个栗子,曾经有一段时间做SaaS系统,系统中有一个关于记账精度的控制功能,产品经理在新版本的产品重构中擅自去掉了这个功能,导致在用的企业对于精度控制的影响集体失效,骂声一片。事后我找这个产品经理询问他的想法,他告诉我说,没有人在用。多可笑的事情,我当时就反问他,你依据在哪,你做过用户调研吗,做过使用统计吗,理解过这个功能放在这的作用吗?后来这个功能又被重新加了回去。产品团队的威信大打折扣,这对内部而言是小事,但是损失的却是用户信任,各位产品经理扪心自问下,你真的代表用户了么?所以,我觉得产品设计是一个严谨的工作过程,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虽然有些极端,但是真心的,虽然我们不是数据专家,但是要有数据化的思考意识,免得我们被自己人骂,更被用户骂。

产品思维

4.整体统一,系统性思维

系统性,包含系统化的思维方式、系统化的知识结构、系统的做事方法。这里主要强调系统化的思考方式,这点我认为是很重要的,是否能从全局考虑、而且可以使用系统的方法看待整个产品,而不是纠结于在某一个页面上按钮是靠左还是靠右。在这一点上,我们强调更多的思考方式的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系统、宏观的看待产品,逐步深入和细化。

系统性,对于从0搭建一个产品尤为重要,十分考验一个人的系统化程度。看一个人是不是具有系统的思维,可以从几个方面考察,比如有没有较强的概括和抽象能力,缺乏概括和抽象能力的人,系统化思维的能力一定不高。

比如看思考问题是否全面,对于某一个问题的关键点是否都能够想到,否则的话在后续的产品设计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掉链子的情况,不是流程不能闭环,就是交互过程影响操作继续,总要有人替他们擦屁股,在我看来这些都是不可原谅的,是一种不专业的体现。所以和谐统一、整体设计、全局考虑,遵循统一的规范和逻辑,建立一致性的规则,产品才能有一致性的体验,在表达产品气质和品牌特性的过程中才能事半功倍。

5.简约至上,简化思维

不是说我们要有系统的思维就要把一个产品,一个功能,做的很庞大,很完善,这种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的。确实要有一种“最小化可行产品”原则,有利于快速验证和持续迭代,成本也会最小。

简化思维实际上需要我们做更多的研究和尝试,不停的进行验证、修订,对自己部分的产品功能进行批判和追问,尽可能的做到简约,简约不同于简单粗暴,不要误会啊。如果能少用一种色彩就不多用,能减少一些按钮就不增加累赘,能减少一些字段就不罗列,这其实是比较考验功力的,往往我们产品上线,功能发布之后,返回头来再做总结的时候,发现有些产品功能或者页面做的好复杂,再想改就伤筋动骨的。这个时候,产品经理是负有极大的责任的,这就需要产品人一开始的时候就要有这样简化的思维,多问下自己有没有更简单容易的方案,有没有更简洁便利的设计,有没有更短的流程和操作步骤,我相信这样会更有利于别人理解和使用,不至于后面一团糟。

6.轻重缓急,有序思维

这也是考察产品经理软技能的一个方面,虽然有些时候我们找到产品设计的依据,但不是所有有据可依的事情都要做。这里面有些是小概率事件,有些是我们自我臆造的,有一些是小众需求,这时候产品工作者就要分清轻重缓急,哪些紧急重要,我们要第一时间优先实现,哪些是细枝末节,可以往后放,甚至相当一段时间内都是可以挂起的。尤其是我们在做版本计划的时候,轻重缓急是评价一个需求在版本分布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比如一个功能缺陷和一个新功能相比,通常来说,我认为功能缺陷天然的比新功能优先级要高,当然我们不考虑特殊情况,比如没有这样一个新功能,产品就面临生死抉择,我相信大多数的产品不会是这样,即使有,从开发成本和开发价值等多方面衡量的话,也会有一个比较合理的权重来指导我们需求优先级的确定。

轻重缓急另一个方面,也需要产品工作者可以认清阶段性的目标,当我们还在功能有和没有之间抉择的时候,不要过多的考虑是不是要对产品的UI做一次改版;当用户还在摸索我们的系统,用户需求还未足够释放的时候,我想下个版本应该是没有必要对功能进行推到重来的;当你提供的支付环节比较繁琐的时候,我想应该不急于拓展更多的交易流程。

7.权衡利弊,取舍思维

权衡利弊,包含两层的含义,第一是你得能知道有哪些利弊,第二是你得知道取舍,会做决定。

有些人能很快的看到利弊,但是不知道如何选择,有些人压根不知道利弊在哪,遑论权衡之道,你说,有,我说你是蒙的,靠直觉的没有权衡过程。所以一定是明利弊,知权衡。

我相信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不同的设计方案,不同流程设计,不同的交互方式,我相信一定没有完美的方案,一定是在一定程度上各有利弊,这个时候就要理性的去判断哪些利,哪些弊,更要能够对利弊进行对比和取舍,最终选择的一定是最优方案。

其实产品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利弊权衡、对比取舍的过程,做什么,怎么做,A还是B,小而美还是大而全,可以说是贯穿产品始终的,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智慧。

8.节奏控制,标准化思维

我希望所有的事情都有序推进,需求的分析、版本的迭代、功能的优化、开发的节奏,都在分清轻重缓急的前提下,可以井然有序的持续进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起承转合,没有关联关系,这样的产品设计和开发节奏,根本不支持在团队内部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文化。无组织无规范的状态,反应在产品上也必然是无组织无规范的,我有理由相信这个产品是没有前途的。

这要求产品工作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有能力做好自己的时间管理和工作计划,能够理清楚产品的路线和发展蓝图,当然这都是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停的修正、拆分重组,这样的能力不可能一下子分辨出来,更多的是看个人经验的积累。

我这里所说的标准化,不是刻板僵化,而是一种把控节奏的能力,能将纷乱复杂的信息有效的组织起来,将资源、需求、产品功能有效的组织起来,形成标准的、规范的流程,促使产品良性发展,从而奔跑的快车道、超车道上,让产品快速发展,成熟起来。否则缺乏这种节奏把控能力,开发、市场等相关的协作部门一定是比较忙乱和痛苦,要么是不跟拍,要么是摸不到重点。

9.求本溯源,质疑思维

求本溯源是产品工作者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比较经常遇到的,在需求分析过程中,在用户调研过程中,在交互设计过程中,往往很多同学都是只看到了表面,而没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就要求产品人在实际过程中多问为什么,而不是听风是雨,用户需要一个电钻是真需要一个电钻还是想在墙上有一个洞?我们不是百宝箱,要什么给什么,我们也不需要对用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我们找的是病根。在这点上我相信很多都是伪产品人,缺乏探索和钻研的能力,只是普通的体力劳动者,将听到的、看到的需求画成线框图,更有很多人连图都画不好。我以为这是一项基本技能,图画不好的人,你跟我说你逻辑好思维强,谢谢,我信你?!你连自己的想法都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来,我能指望你把别人的想法表达准确?对不起了,请走开。这说远了点,求本溯源其实要求我们保持一种好奇心、保有一定的质疑空间,让我们去思考,去伪存真,把真正的金子留下,沙子放开。

10.产品责任感,owner思维

做为产品工作者,应该谨记这一点,我对产品负责,我对用户负责,每一个产品工作者都应该有这样一个共识。就像医生入职需要对希波克拉底宣誓一样,需要对医患负责,救死扶伤。作为一个具有产品责任感的产品人,更需要饱有产品原则,坚持正确的、改变错误的,从善如流,切忌刚愎自用,也切忌毫无主见,这都是对产品不负责任的体现。产品经理作为产品的代言,不推诿,不排斥,不抱怨,真正要有这样的意识和思维对产品负责,对用户负责,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可以问心无愧的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

11.持续专注,匠心思维

持续专注,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两个词,一个是持续,一种传承和延续;一个是专注,专心投入。是一种持续做好、专心做精的想法。

这是一种匠心精神,在这个浮躁的现世,可以深入而专注的打磨一款产品,一个功能,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样的一种品质也显得更加难能可贵。持续专注是要求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可以将其做深、做透,不将究,不凑合,产品其实应该具有匠心气。

我见过太多不够专注的同学,做了半吊子的事扔给别人,一个功能做完就完了,而没有持续的跟进和优化,这样的人不是没有热情,而是没有韧劲,对很多事情都很热情,却不能对一件事足够专一。当然也有很多人是根本不知道在之前的基础上还要做什么,怎么做,如何持续的优化和迭代,更要命的是那种动不动就推翻重来的。我只能说过于浮躁,缺乏匠心。产品是个持续迭代的过程,坚持并专注的进行产品打磨,越来越受欢迎,是一种功力也是一种个人品质,首先更是一种匠心思维。

好了 ,终于写完了,一下子心情很爽。

 

本文由 @流浪天国的墓冢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非常赞同~~

    来自上海 回复
  2. 写的很好啊,但是专栏里只有3篇文章,请问在哪儿能看到你更多的文章。

    来自北京 回复
  3. 赞一个,看了后半部分的文章感觉就像在批评我一样,受教了! 😥

    来自上海 回复
  4. 受用。

    来自江苏 回复
  5. 很赞,但是东西太多了

    来自江苏 回复
    1. 谢谢啦

      来自北京 回复
  6. 我臆想作者一定是经历很丰富,很有个性的,很棒的文章!很受用!

    回复
    1. 谢谢。

      来自北京 回复
  7. 不错

    回复
    1. 谢谢,希望有帮助。

      来自北京 回复
专题
14871人已学习15篇文章
智能硬件产品经理需要做什么工作内容呢?与互联网产品经理有什么区别呢?本专题为刚入行的智能硬件产品经理分享了入门指南。
专题
12543人已学习14篇文章
近年来,盲盒大量出现在公众视野,引起了一波又一波消费热潮。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解读盲盒营销。
专题
15539人已学习13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数据分析报告写作指南。
专题
14398人已学习13篇文章
数据仓库是所有产品的数据中心,公司体系下的所有产品产生的所有数据最终都流向数据仓库。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什么是数据仓库和如何搭建数据仓库。
专题
14520人已学习13篇文章
如果做小红书运营?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小红书流量密码。
专题
37105人已学习17篇文章
如果你们有志于在运营路上深耕,并实现快速成长,你需要知道以下这些!